院外急救在现场救护中的重要性
2018-02-23
(红河卫生职业学院 云南蒙自 661199)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产品竞争激烈的同时伪劣产品也一起上市,给人的安全带来隐患,重者威胁生命,所以掌握应用好急救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如何保证在院外发生的重创患者能得到及时救治,为院内急救赢得时间和条件,从而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这就需要我们把更多的急救知识普及到社会群众中去,体现出它的价值及重要性。[1]
一、明确为什么要进行现场救护
创伤以机械性损伤,多发伤、复合伤和同时多人受伤为特点,严重创伤可造成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以及出血过多致低血容量性休克而死亡。创伤现场救护要求遵循“三快”原则:判断快、抢救快、转送快。正确的现场救护能挽救生命、减少出血、减轻痛苦,避免并发症发生,反之则加重,瞬间危及生命。所以实施现场救护应做到:保存生命---恢复呼吸、心跳,止血,防治休克;防止伤势恶化---处理伤口、固定骨折部位;促进复原---避免非必要的移动、小心处理、保持最舒适的坐、卧姿势、善言安慰;防止脊髓损伤避免发生截瘫。用最短的时间将伤员快速转运至就近医院。[2]
二、正确认识院外急救
院外急救是急救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最能体现“急”与“救”的阶段。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即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2]。发病的现场可能是家庭、街道、商场、学校等场所,几分钟、十几分钟,是抢救危重患者最重要的时机,医学上称之为“创伤救护的黄金时间”即:创伤发生后的第一个小时通过急救将伤员送到医院,伤员的存活率较高,称为黄金时间;创伤发生后的第二个小时称为白银时间;第三个小时伤员存活率较低,称为白布单时间[1]。在院外急救现场要有醒目的救护区标志:红色代表危重伤病员;黄色代表中度伤病员;蓝色代表轻度伤病员;黑色代表死亡。让救护人员到达现场后能第一时间找到找对抢救对象,最大程度地缩短患者的无治疗期(从患者发病到获得治疗的时间),使患者在第一时间内获得高质高效的医疗急救,使院外急危重病救治成功率大幅度提高。
三、普及创伤急救知识、加强基层医务人员急救技能培训
灾难不可预测,说来就到,造成突如其来的群死群伤。在抢救黄金时间段内,赶到现场的往往不是医务人员,而是“第一目击者”,那么“第一目击者”是否掌握创伤急救知识和技能成为挽救伤病者生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美国Esposito教授指出,致死性伤员中,约有35%本来是可以避免死亡的,关键因素是院前阶段能否获得快速、高效和优质的救治[3]。在国际性的大城市中,医疗急救水平已成为衡量城市生活水准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而公众的急救意识和对急救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运用已成为反映当地急救水平的重要标准。从一些发达国家情况看,急救知识普及率美国达33%,法国达40%,德国达80%,欧洲国家大多都在80%左右,但是我国急救知识普不及1%,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所以,我们需要刻不容缓地普及急救医学方面的知识,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和自救互救他救能力。可以组织当地红十字会、卫生院校、医院对各行各业开展急救知识的宣教,下地方、基层进行技能培训、讲座等,提高全民急救意识和知识。很多现场抢救,仅有卫生部门人员明显不够,必须动员各行各业乃至全社会共同参与,树立全民急救意识,特别是突发事件、交通事故、工伤、斗殴、烧伤等需要其他部门的密切配合、大力协作,如110、119、120联动,有时更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协调,在政府统一指挥下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指挥系统和科学的应急救援网络。唯有如此,才能保证院外急救效率,使院外现场救护达到预期目的。
基层医院立足于社区基层医疗服务,离公众最近、联系最密切,各种意外灾难发生时,最先出现在第一线的是基层的医务人员,若其不了解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不了解急救医学的基本知识,就很难达到有效的减灾效果。而绝大多数的基层医务人员没有正规接受过急救医学培训,因此普及和加强急救技能培训势在必行。要在各基层医务人员中强化灾难知识,定期进行急救技能培训,使其熟悉我国的国情和灾情,掌握灾难事故的特征、规律。在各种突发事件来临前,不断地诊改他们的应急反应能力及医疗救护水平,在与时俱进下,不断的普及和加强培训急救知识,让全民提供防范意识的同时正确救护保护生命。
我们必须在指导思想上充分明确,院外急救并不仅仅是急救站的事,也不只是抢救危急病人时在场的人的责任,因为医院急诊科的设备装备再好,急诊科的技术人员配备得再多,如果不重视院外急救,如果没有院外急救的有效救治,致使病人失去了抢救时机,那么急诊科将是一事无成。所以,只有普及院外急救知识,强调其重要性,才能在创伤救护现场发挥院外急救的重要性。
[1] 吕传柱,周才旺,张玉霞,等.院前急救在急救医学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2,22(6):370-371.
[2] 王一镗.努力加强和提高“第一时段”救治的质量[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2):94.
[3] 李宗浩,金辉.论心肺复苏的创立[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7,2(1):3-5.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