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高校学子互动模式探究*
——以“学院太极”为例
2018-02-23
(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福建莆田 351100)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的人文素养以及对世界人事物的看法将深刻影响着他们未来的行为与思考习惯。台湾和大陆血脉相连,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两岸青少年的思维习惯其实不尽相同,需要创造更多的机会使相互间增进了解与理解,这对两岸的未来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当前互动存在的普遍问题
两岸青少年互动,持续时间超过五年的有由台湾师范大学校友会经费支持的“孔子行脚”,组织两岸大学生到两岸最贫穷的地方支教,最近两三年有“情系青春——两岸青年八闽行”文化交流活动等。这样的活动因为有延续性,使得经办者的经验越来越丰富,然而参与的青少年却是年年更换。两岸诸多的活动都存在每年不断更换交流个体的现象,所以,普遍容易出现一些不易解决的突出问题,环环相扣。
1.彼此事先不认识。由于生长的社会环境不同、个体性情差异、接受的处事训练不同,在两岸交流中,这个不同可能会因为彼此的陌生而放大,甚至延伸为负面的影响,乃至发酵扩散。
2.彼此联结浅。由于事先不认识、交流时间短,比较难有心灵共振,随着活动的结束、时间的逝去,彼此间的联结逐渐淡薄,后续就很难有互动。对此,已经在两岸持续互动长达二十年的“学院太极”平台的互动模式是值得关注和借鉴的。
二、两岸“学院太极”活动
“学院太极”源于台湾师范大学,由王子和教授于1948年带到台湾,1994年应台师大赵玲玲教授和北大资深教授汤一介先生的共同引荐,该太极重新回归大陆,反哺大陆高校师生。[1]因为教学对象、教学场地、科研团队等,都是依托高校,且不参与社会上的各种比赛表演,所以美其名曰“学院太极”。它既是一个团队,也是两岸青少年交流的平台。早在1997年和2002年,北京大学太极拳师生就曾应台湾师范大学的邀请访问台湾,进行两岸太极文化交流的活动,开启了两岸共打一套拳的交流序幕。2008年抓住北京奥运会契机,在北京大学承办了“奥运在北大、静园观太极”太极拳群像雕塑文化展,影响深远。[2]随后每年两岸都有举办太极文化活动:或太极拳集中训练,或太极拳学术论坛,或偏远地区助学行,或社区支教活动。2016年12年“学院太极”教材《太极游艺》作为北京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学术成果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2017年根据《太极游艺》教材,台湾师范大学将其拍摄为网络公开课,线上线下同步教学。“学院太极”这个平台历经二十年的摸索,从在学生社团中义务授拳,到成为高校正式的课程,总的来说,是能够把握住时代机遇并朝学术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学院太极”互动模式
从二十年十六次的两岸学子互动中,我们发现“学院太极”互动模式的组织架构及其产生的效应,可以很好地避免了上文提及的普遍问题。
1.效应
(1)行前训练规避了陌生感
两岸参与活动的学子,临行前都会接受若干时间的太极拳训练。虽然彼此不认识,却因有了共同的身体力行的经历、共同的感受而产生了天然的亲切感,对会面后彼此的理解、包容和信任有很大的加分。
(2)身心兼修创造了共同语言
两岸太极文化交流互动,常持续10天-15天,时间控制恰到好处,期间练拳兼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洒扫应对、进退礼仪,使得彼此间的交流,是一种历经身心考验的“战友情”,其结成的情谊坚强牢固。
(3)共同的体悟推动了后续互动
活动后回归生活,各自的太极拳习练却在持续,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只要拳在继续,彼此的“战友情”自然也在延续。所以,虽然隔着时空,彼此的情谊仍在维持着,待到再一次的见面,友情之花会依然绽放,而且更加亲切。
2.架构
“学院太极”有如此效应,是和该平台的组织架构分不开的。
(1)构建高质量稳定的交流平台。“学院太极”的两岸互动始终都是以北京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为两岸召集者,台师大是“学院太极”的发源地,而北京大学是“学院太极”教学成果的展示地。两者南北联手推动两岸太极风,公信力是可想而知的,这对该平台的声名鹊起帮助很大。
(2)两岸互动逐步常态化。两岸高校的互动自2007年迎接北京奥运会开始,每年寒假和暑假都会举办活动,暑假在大陆的青岛、北京或江西崇义,寒假在台湾。习练者将太极拳作为一种身心放松的方式,并从中寻找智慧启发点,身临其境,乐此不疲。
(3)参会者以老带新。两岸活动的参与者,有的是只有两年拳龄的新手,有的则是超过二十年的老学员,大家练拳的功力不同,但都能虚心向善,找准各自位置,相互促进。
(4)太极拳集训是永恒的核心。太极拳训练不分拳龄、辈分、身份,放下身架,放空自我,让自己归零。归零,才能真正让自己面对自己的身体和内心,深刻自省,从而启动内在的动力,虚心进取,开启智慧。
(5)把握历史机遇与时俱进。“学院太极”能够生生不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那就是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来引领太极拳的发展方向,例如上文提及的“奥运在北大,静园观太极”、教材出版与网络公开课等,是将太极拳引向学术化、科学化的雅殿堂。[2]
语语
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台湾与福建一水之隔,在这个出发点上的两岸学子如果更能自然地交流乃至融合,将无疑强有力地推动中华文明向异域传播。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公,需要正确的引导,让他们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达成彼此的自然和合,而这就是“学院太极”这个平台的互动模式所要达成的目标,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值得两岸活动组织者借鉴。
[1] 百度百科. 林添进[EB/OL]. (2016-03-14)[2018-01-29].
[2] 台湾师范大学. 奥运太极雕像赠送仪式影音全记录[CD]. 台湾师范大学,2013.
[3] 王子和. 太极拳涵化文集[M]. 台北:台北县中和市养正堂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