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读写”的课堂实效
2018-02-23
(大庆市萨中第一小学 黑龙江大庆 163312)
多年来,学校通过双轨制的语言训练进一步加速发展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儿童的模仿能力强,记忆力好,而且小学的新开课、并行课少、现在的孩子智力发育较好,他们学习负担不重(不是指人为的疲劳轰炸式的补课和作业)精力有余,只要掌握得体,方法适当,便可以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之中自然而然地学到一些外语,就此打好外语基础,培养起学习兴趣和一定的活用能力。
当然,只有把这些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体现出从小学开外语的优越性。反之,如果停留在“学一点总比不学强”的认识上,就不会把小学外语放在整个外语教学系列的一个环节的位置上;人为地割裂中、小学外语教学的连续性,形成各自为政,从而大大减少小学外语教学的意义,妨碍了外语教改的进度。这种短浅的目光,迟早会受到现实的惩罚。
一、“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教学手段
听说读写是语言能力的四个方面。但在外语教学上,听说法和语法法却各执一词,前者强调听说,后者强调读写,在训练顺序和方法上因此各有侧重。我们的看法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与成年人相比,他们的模仿力胜过理解力,反应速度高于思维深度。
因此要以听说带动读写。当然,在具体手段和比例上还要随学生年龄增长而加以调整。首先,从语言到文字是人类语言的发展顺序,也是人类学习母语的循序渐进过程,既然根据儿童特点在教授外语时大体借鉴了幼儿学母语的方法,我们应该遵从这一顺序;其次,在一定时期内以听说为主,可以减少文字上读写造成的困难,而且,英语的日常生活会话与基本句型都很短小,在初级阶段容易上口;再次,通过听说提高反应速度,可以为读写的熟练程度作好准备,因为阅读实际是默读,其速度取决于语言的流利程度,而流利主要是由听说培养起来的;最后,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应该在交流中学习。
况且在课堂上搞听说,能够形成“情景”和“气氛”,促进学生相互启发和彼此“竞争”。如果上课时让学生闷头读写,虽然“练习”的时间增加了,但却无法创造语言环境,何况,听说比读写速度快,从单位时间(多至一堂课)的练习量来看要高得多——有人认为,一节课45分钟,如果用来读写,45个学生每人都有45分钟,如果用来听说,则每人只平均说一分钟。这种计算方法是不科学的,因为除去说之外,还有听,应把听说合在一起计算。按速度来说,如果一节课之内读写20个句子,听说就可多出三、四倍,甚至对大脑皮层兴奋度的刺激,更要高出许多,是读写所无法企及的。
二、“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含义
第一、从大的阶段划分上看,小学和中学要有差异。诸如分词短语这种语言现象,本身就是书面语,在口语上都只用定语或状语从句来表达,也无法靠听说来训练、巩固。
第二、从具体的课堂实施和每一新的语言现象的练习巩固来看,一般(即除去上述分词短语之类以外)都要在听说领先的前提下发展读写。上面提到的教学的差异,绝不意味着小学不搞读写。恰恰相反,即使在语音阶段,我们也要求学生拼单词、写句子。学字母前的开口单元,我们要学生学会“辨读”——即一边嘴里跟着老师说,一边用手指着课文,眼睛还要看着课文,学生这时虽然还不认识英文字,但这种训练会使他们熟悉字形。在字母单元,我们更是对书写格式(笔顺、斜度、标点……)一一作出严格的要求。随后的很多问答练习,也是在课堂上先口头作,下课后再写成书面作业。我们在课上课下仍要求作课文朗读、对话、问答、句型变换或复述等各种形式的口头训练。换句话说,听说要坚持到小学的最后阶段,读写也要从一开始就抓紧。一句话,“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既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也要贯穿于各个教学阶段乃至每一节课。
由于小学的外语课只是学生要学习的许多课程之中的一门,即使作为主课,也不应该、不可能占用学生的过多课外时间,何况学生在下课之后,无论在学校、家庭(对于有外语辅导能力的家长也不能增加他们的负担)和社会,都没有外语环境,所以每周仅有的几节外语课就成了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唯一场所。因此,在外语课堂上,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练习听说,至于读和写,只要在课堂上作出示范性的指导,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去完成。读写是一种独立学习的形式,对周围有无外语环境没有要求。
三、“听说读写”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以听说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无疑对我们外语教师的学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听说能力,青少年当然要比成年人条件优越。因此,小学的外语课必须训练学生的听说,我们应视之为必达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