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与公允: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指令的设计
2018-02-23
“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意图,摒弃传统的“文章写作”封闭型个人抒情的“小文人话语”体系,注重写作的实用和交际功能,提倡思维的多维与辩证,提倡和尊重写作的真正价值,体现了写作命题的理性回归与进步。
一、“任务驱动型作文”概念内涵与辨析
综合知网关于“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相关论述,任务驱动型作文大概指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让学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的新材料作文。真实或仿真的情境,明确清晰的任务指令,对立性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几个重要元素。
(一)任务驱动型作文属于“交际语境写作”
高考“任务驱动型写作”命题设计是对“交际语境写作”范式的一种呼应,命题者以此对“陷入泥潭”的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做出积极引导。希望语文教师要重视写作的应用价值,带领学生远离那种只能阐释命题者预先给定的一个主题的“虚假写作”,重视写作的读者意识、文体意识、目的意识、语体意识,“赋予写作活动充分而具体真实的言语动机”[1],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学习调动转化加工生活内容,引导学生提高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愈来愈需要的交际能力。
交际语境写作与我国传统写作学重视写作的实用价值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叶圣陶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提倡写作应基于生活的需要,他说“文章不是吃饱了饭没事做,写来作为消遣的”“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2]。张志公先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也曾谈到:“写文章要注重实用。凡是有价值的作品,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科学著作,都是为了解决一定的问题,写给一定的对象的,也就是说写作从来是有实用目的的。”[3]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并不是只能写议论文
有论者认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只能写概念化的议论文,一味提倡“任务驱动型作文”窄化了学生写作的空间,这实在是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一种误解。只要基于真实或仿真的情境,有明确清晰的任务型指令,面对对立性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的作文,都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内容、文体、语体等的选择,取决于写作情境和要解决的问题,“有明确文体的要求,而不限制考生写作的文体,论述类、叙述类乃至说明、抒情类的文体都可以自由选择”[4]。
张志公先生曾举例说明作文命题应体现写作的实用目的。其中例1“告诉外地来京的亲戚怎样找到自己”和例2“写篇介绍某个公园新景的文章向学校墙报投稿”偏重写说明文,例3“写一个品学兼优的同学作为榜样劝弟弟向他学习”和例4“写自己某天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向国外报刊投稿帮助外国少年了解中国中学生的学习生活”[5]偏重写记叙文。例1至例4,在今天看来,无疑都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指令设计的常见误区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命制的核心是任务指令。任务指令设定写作的思维路径,要求考生根据特定的情境,遵照规定的思维路径作文。任务指令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写作的成败和效果,也是许多写作命题面临的一大难点。
(一)导向“虚假写作”的一元价值论
这类命题所设任务指令常常是“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这似乎给了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选择的空间,但其实作文材料本身,已暗示业已确定的主题——如对善良、正直、奉献、爱国等美好品格表达感动、赞美、歌颂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今日中国的蓬勃发展等表达自信、自豪等情感。考生只能老老实实地论证这个命题者给定的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说大而空的废话,限制了学生的思考。
如某地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一考试(12月)作文试题:
十九大结束,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绘就。几个中学生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小张说:“再有不到20年,我们国家将实现现代化,那时我们才30多岁,真是幸运的一代啊。”
小王说:“进入现代化,都实现了高收入、人工智能,我们到时候都不用干活了,我看现在也不用恁费劲学习了。”
小李说:“现代化不可能从天而降,还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就像登山,越是到高处越是不敢松劲。”
小赵说:“这个好像和我们个人没有多大关系吧,我们只管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了。”
小刘说:“我们这一代是幸运的,因为前面几代人的奋发图强,我们不能辜负前辈,要担起这历史性的责任。”
对于这个新时代重大议题,你有什么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对于这个新时代重大议题,你有什么看法?”这个任务指令看似开放,但结合材料就知,命题人已暗示明确的主题——“我们不能辜负几代人奋发图强带来的成果,要担负起历史性责任,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宏伟蓝图继续努力奋斗。”这一主题有“惟一正确性”,相信学生只要“略有知觉”,都不可能认同“小王”“小赵”的观点,而是会综合“小张”“小李”“小刘”观点,得到上面“惟一正确性”主题。
这样的命题,看似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真善美,但其实预设的“一元价值论”会严重打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引导考生“说假话”“抒假情”,背离写作教学和命题发展进步趋势,无法导向写作教学的正确方向,甚至是“开历史倒车”,阻滞写作教学朝着“真实写作”的进步方向前进,也与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6]目标相矛盾。
(二)任务指令没有应用价值,写作的真实或拟真情境缺乏
所设计的写作任务与真实生活脱节,无法激发学习者的写作欲望,甚至因没有考虑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背景知识,导致学生无法完成写作任务,更无法实现写作的交际和社会功能。如上面的作文题,设计的写作任务——“对于(‘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这个新时代重大议题,你有什么看法?”“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是一个非常宏观而且内涵丰富的话题,不要说高中生,就是一般的成年人,也难以把握,在真实的生活中,也几乎不会遇到讨论这么个宏大主题的情境,这导致学生只能说些空话套话大话,对写作失去兴趣与热情。
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是张开先生明确认定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2015年全国Ⅰ卷和Ⅱ卷作文题,也还没有设计真实或拟真的写作情境,写作的应用价值也还不明晰。如Ⅰ卷任务指令“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这个任务让考生莫名其妙:他们之间的事,与我何关?写信的目的是什么呢?同理,对Ⅱ卷任务指令“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考生会想:我觉得这三人各有各的风采,我为何要“权衡”并“选择”?
(三)写作对象不明确,读者意识缺乏
如果写作指令的设计不针对具体的读者,考生就只能把阅卷者当成惟一的读者对象,觉得写作任务的目的仅仅是向老师展示学过的技巧和知识,写作兴趣和参与度大大降低,写出来的只能是枯燥乏味的、漫无交流意识的作文,自然不能够达到训练学生写作思维能力的目标。“对于……,你怎么看?”“……,谁更……?”这样的任务指令设计,完全没有写作的对象,学生不知道要和谁说看法,和谁来讨论,对谁来表达自己的主张,写作时就会茫然而无所适从,似乎写作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写给阅卷老师看。如2016年全国Ⅱ卷任务指令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考生写作时,也完全不清楚要对谁“阐述看法和理由”。
(四)写作目的不清晰,目的意识缺乏
真实的写作目的包括对生活经历的反思,分享和交流信息、看法,玩味文字及创造思想,为自己争取权利和改变周围的世界等等。缺乏真实或拟真情境的写作指令,使写作远离生活的需要,脱离语言真实表达的基本功能,成为一种无意义的荒谬的存在。这种目的性不强或模糊不清的写作任务,没有多少教育实践意义,会严重挫伤学生写作的热情,影响表达的质量。
上面提到的某地模拟题和2015年全国Ⅰ卷、Ⅱ卷,2016年全国Ⅱ卷,任务设计者忽视了读写实践与社会实践的密切联系,任务指令的设计不够具体,考生无法明了自己写作的目的。
三、“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指令设计的优化策略
任务指令的设计应考虑写作者兴趣、写作语境、读者对象以及写作目的,利于考生提高写作投入度,从而优化思维品质,提高话语表达和交流的质量。好的任务指令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境、目的和读者,体现写作的价值,使写作变得有乐趣,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的生活认知和人文积淀,促使写作向更清晰、更深刻、更灵动迈进。
(一)任务指令设计要导向真实
1.设计真实或拟真的写作情境
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设计真实的写作情境,将学生置于真实语境之中,拥有真实的目的和读者,能加强其在交际环境中进行互动的意图,从而达到促写的目的;这样的写作任务贴近现实生活,为学生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提供真实的演练机会,让考生感到熟悉、友好、亲切,能激发写作热情,从而使学生感受深、易接受、有兴趣,有写作的冲动,写作时有明确的目的和对象意识,更便于与虚拟的对象交流,从而注意提升交流时话语的策略和表达的有效性等。
如现将上面谈到的某地模拟题任务指令修改如下:
你的表哥是个快递员,听说未来许多职业将被人工智能取代,他整天忧心忡忡,抱怨生错了时代。你会怎么开导他呢?
“人工智能是否会抢夺人类饭碗”,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考生可以思辨,不用一味唱赞歌。再通过具体的交际语境设计,明确了写作对象:做快递员的表哥;也明确了写作目的:开导表哥,让他辩证认识人工智能,明了时代发展与进步的同时,也必然面临新的课题与挑战,并可以通过学习新技术主动迎接挑战,不再无谓担忧和抱怨等。
又如2015年全国Ⅰ卷任务指令可改为“以女大学生小陈的身份向警方写封举报信”,Ⅱ卷任务指令可改为 “向举办单位写一封推荐信或自荐信”[7]。2016年全国Ⅱ卷任务指令可改为“班级对此展开讨论,请你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写一篇发言稿,表明你的看法和理由,准备在讨论会上和同学交流,试着说服与你观点不同的同学。”
结合学生更感兴趣的可说真话抒真情的话题,将任务指令优化,设计拟真的生活情境,帮助考生明确写作目的和写作对象,体现了生活中写作的价值,写作的实用功能也就得到了体现。
2.真实或拟真的写作目的
写作目的决定写作者写什么,怎么写,选择哪些材料,运用怎样的语词、口吻、语气,选择怎样的话语策略,来进谏说服、阐释意义和情感表达等。如果一个学生想说服校长收回“不允许举办圣诞节晚会”的规定,其写作语言的选择、表述的方式、合理的理由等,都为了有助于达到这一目的,属于“进谏说服”;如果这个学生告诉他的父母他是怎样说服校长同意班级举办圣诞节晚会的,他会为解释为什么能得到校长支持而选择写作语言、表述方式、说服方法等,介绍合理的理由,这属于“阐释意义”;如果这个学生在当天的日记里把其得到校长同意班级举办圣诞晚会的感受记录下来,其写作语言、表述的方式、情感细节的选择,都是为了其自我记录和抒情的需要,这是属于自我“情感表达”。
如上面将2015全国Ⅰ卷、Ⅱ卷,2016年全国Ⅱ卷任务指令修改后,写作目的变得明确,分别是“举报父亲(以借助外力帮助父亲改正错误)”“推荐或自荐(阐释价值意义,以弘扬风采,传播正能量)”“说服(探讨方式方法,以分享交流信息,明辨并丰富内涵等)”。
3.真实或拟真的写作对象
所有话语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交流效果,交流必然首先要有明确的交流对象,不同的对象决定不同的话语策略和风格等。读者的选择会对话语的表达产生形式上的影响,写作指令的设计不仅要体现清晰的写作目的,而且要有明确的具体的读者意识。
如改后的2015全国Ⅰ卷、Ⅱ卷,2016年全国Ⅱ卷写作对象分别是 “警方”“举办单位”“班里的老师和同学”。又如2017年全国Ⅰ卷作文题,任务指令设计了明确的写作目的 (“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也很好地设定了具体读者对象(外国青年)。
(二)任务指令设计要体现公允
公允是指公平恰当,不偏袒任何一方。公允既是指任务指令在对材料中的现象、事实或故事进行概括提取时,应客观公正,不带有命题者的主观判断或主观偏向,不诱导学生认可预设的“惟一正确观点”;公允也指任务指令的设计应给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留有足够的空间,应体现生活中原本可能遇到的矛盾冲突,不偏袒任何一方,能利于持正反观点的学生双方甚至多方与虚拟“对手”辩驳,各方都能找到支撑观点的背景、现象、原因等丰富材料。
1.客观公允地概述或提取材料事实
近些年,“新闻反转”几乎成了一种现象,“反转新闻”数量可谓与日俱增,媒体因为片面追求速度,为博眼球而有意选择性呈现信息,对读者进行强烈的文字暗示难逃其咎。好的写作任务指令设计一定不预设价值观,不惟崇高或美好,而是客观呈现生活的多元可能,给足考生自由思考、选择与立论的空间。
如某地2018届高三9月质量检测作文题任务指令:“以上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散发着的‘英雄气’有许多依然有现实意义。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呢?请从以上人物中选取两三个来解读。”其中“有许多依然有现实意义”的表述就明显带有暗示考生认可其现实意义才是“惟一正确立意”的导向,可改为“是否依然有现实意义”。
2.客观公允地留下思辨空间,方便两边对驳,不偏袒任何一方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而语言文字的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写作训练题应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张开特别谈到,2017年高考作文题承继了“利于思辨、立意多元等传统优势”,“在正面引领价值观的同时,也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空间”[8]。
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必须体现对思维能力的考查,无论是作文材料的选择与阐述,还是任务指令的设计,都要有思辨性,要有利于考查学生分析(归类、识别、比较、澄清、区分、阐释等)、推理(质疑、假设、推论、阐释、论证等)、评价(评判预设、假定、论点、论据、结论等)等思辨能力,考查学生思维的清晰性(清晰、精确)、相关性(切题、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深刻性(有深度与广度)、灵活性(快速变化角度、娴熟自如地交替使用不同思辨技能)等思维品质。
梁启超先生曾说:“论辨文最好的题目是两边对驳,题要切实,不可空泛。”[9]“论辨文之题要成问题乃可,不能反对的便是不成问题,不能做论题”,他还特别举例说,“‘如中国宜自强论’之类,空而不能驳,最坏”[10]。
作为高考分值最大的一道试题,试题设计在引领价值观的同时,应避免空泛,要能引导考生进行丰富想象和深刻思辨;要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空间,使优秀的考生能够以小见大,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思考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乃至为国家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出谋划策。优秀的任务指令设计,要能体现对考生的思维水平与真正的写作能力的考量,激发深度思考,应有助于培养考生的思维品质与理性精神,从而帮助学生培养提升学生写作和生活中的理性思辨精神。
2017年全国Ⅰ卷作文题,设计了“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一清晰的“任务驱动”指令,使写作目的和对象都明确化之外,也为考生的思辨留下空间。“读懂”一词,内涵丰富,外国青年“不懂”中国,可能是有误解,可能是了解还很片面,也可能对中国有偏见,考生要认真分析推理,思考其现象的多元可能,背后的历史与现实原因,从而选择“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有效内容与适洽的沟通方式。这样的任务指令,对于考生思维品质的提升益处不言而喻。
再来看某地2017年4月普通高考模拟测试作文题:
某大学“纸质图书发烧友”协会通过走访、问卷以及深入城市社区观察,对实体书店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他们发现:由于网络书店和电子图书的冲击,近半实体书店关闭或转行;一部分书店改变经营模式,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如“24小时书店”设有供“背包客”借住的小房间,“老书虫”书店每周举办朗诵会、读书会、艺术电影欣赏等文化活动;极少数书店坚守传统经营模式,走特色书店、专业书店道路,如那美书店精心打造中国最全电影文字书库,蒲蒲兰绘本馆专注经营儿童绘本……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写一篇文章,表明你对“实体书店的困境与出路”的态度和看法,并阐述由此引发的更多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与2017年普通高考山东卷作文题(略)比较,都谈到“24小时书店”,但山东高考作文题引导考生歌颂“24小时书店的人文情怀”,考生的批判性思维发挥空间窄;此题材料内涵丰富,可以比较好地考查考生思维的独创性,批判性和深刻性。从“实体书店摆脱困境的出路”思考,进入文化学范畴,考察“传统行业(或传统文明)摆脱困境的方式(途径)”,还可延伸到哲学范畴,思考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我们应辩证看待传统行业的发展变化等。思辨力强的学生,可从第一层面写起,延伸到第二、三层面,体现思维的辩证性与深刻性。材料对列举的三种“出路(方式或途径)”只是客观叙述,没有任何倾向,材料体现出一定的矛盾冲突,因此可褒可贬,可以“两边对驳”,同时末尾的“省略号”也允许考生提出更多的“出路(方式或途径)”,为考生思维的独创性预留了空间。
当然,此模拟题“表明你对‘实体书店的困境与出路’的态度和看法,并阐述由此引发的更多思考”的任务指令还不够具体清晰,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写作目的和对象,可将任务指令改为:调查报告在“校园论坛”发布后,同学们就“未来实体书店该走向何方”这一话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请你写一篇文章发布在校园论坛,表明你的观点,并试图说服与你观点不同的同学。或改为:班级就此展开辩论,辩题为:实体书店应(不应)坚守传统经营模式;请你选择其中一方,并为己方一辩写篇开篇陈词。
总之,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作欲望,使学生体验到写作的乐趣,拓展学生思维层次和创造的空间,真正帮助学生提高表达的效率,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指令就应设计真实或拟真的写作情境,表明真实或拟真的写作目的和对象,尽可能客观公允地概述材料的客观事实,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辨空间。
[1]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我国写作教学的发展方向》,《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第12期。
[2]叶圣陶:《文章例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第1页。
[3][5]张志公:《读写门径》,北京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61、149-150 页。
[4][8]张开:《2017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综评》,《语文学习》2017年第8期。.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3页。
[7]黄厚江:《任务驱动型写作思辨——由一道作文题引发的异向思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年第12期。
[9][10]梁启超:《作文法》,北京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59、6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