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园群体事件的形成与应对策略研究

2018-02-23郝向民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群体性突发事件舆情

郝向民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泰安 271018)

近些年来,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比较频繁,尽管大小不一,程度不等,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不仅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是和谐校园建设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校园群体事件特点

剖析近些年来高校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有如下5个特点。

1.诱发因素的多样性。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但诱发的因素却往往无法预知。师生的利益是多方面的,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也参差不齐,由此也导致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多元性和不可预测性。

2.组织行为的隐蔽性。新媒体时代,只要一声招呼,通过手机、自媒体群发这样的“空中大字报”,马上可以通知几十、上百人,其组织行为十分隐蔽,学校和院领导很难知晓。

3.猝不及防的突发性。突发性是很多群体性事件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在事先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让人猝不及防。这类事件,往往是在学校视线以外秘密策划的,让校方无法防备。

4.迅速波及的扩散性。随着高校组织结构的变化以及通讯、交通的日益发达,高校群体事件的发生、演变越来越呈现出扩散性的态势。

5.群体行为的过激性。近些年来高校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有过激化的趋势,如群殴事件屡有所闻,未经批准的游行也时有发生。

校园群体事件成因

1.社会发展矛盾的影响

群体事件的发生件的发生是社会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社会政治的、经济的与文化的因素是导致群体事件的外在因素,这些因素是通过心理机制发挥作用的[1]。在社会改革时期,一些学生以进入跨国公司工作为荣,忽视了国家和民族的感情,必然会引来一些对社会发展不利的因素,导致在校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加深崇洋媚外的心理。

2.高校自身因素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自身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常见的学生公寓调整、宿舍能源收费、学校合并、新兴校区建设、后勤社会化等,都有可能触及学生的群体利益,成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诱因。从高校所处周边环境的层面看,高校基本处于城乡结合部或郊区,治安情况比较复杂,不良的“亚校园环境”,往往是高校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诱因。

3.新媒体传播媒介的渲染

大学生思维灵活,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较多,新媒体时代下几乎每所高校都有QQ、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传播媒介的开放、自由、虚拟的特点表明,媒介每天都会提供海量信息,这些信息的真伪无法确认,各种政治言论、国外的反华信息充斥网络,政府也无法从源头上铲除,这些都对大学生的辨别能力产生干扰,导致大学生的心理意识与社会现实出现误差[2],从而不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二、群体事件发生规律

1.群体性事件具有可预见性、可预测性、可预防性、可评估性、可化解性、可控制性

通过分析,万事都是存在规律的,高校群体突发事件也不例外。

其一,从诱发原因看,任何群体性事件都有一定的必然联系,具有可预见性。群体性事件并非空穴来风,大多都由利益而起,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各类矛盾都根植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只要院校保卫部门、辅导员脚踏实地的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大多可以预见。

其二,从发展规律看,校园群体性事件都有一个萌芽、酝酿、发展和恶化的过程,具有可预测性。近年来各地发生的一些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看似瞬间爆发,实际上都经历了“民意—民怨—民怒”的阶段[3],有端倪显现,有苗头可寻,只要认真加以分析研判并妥善处置,完全可以避免酝酿发展成群体性事件。

2.校园群体事件涨落规律

涨落是校园群体事件的基本规律,在时空上呈现波浪式的形态。波峰是舆情上涨的顶点,波谷是舆情回落的最低点。如果处置不及时或不正确,就会出现第二段波浪,也就是原本回落的舆情波澜再起。因此,高校应把握好网络舆情涨落规律,及时将舆情控制在萌芽状态。在舆情达到顶点时,应根据各类观点进行及时和正确的回应,使舆情迅速回落。

3.校园群体事件教育周期规律

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通常和一定的时间节点有关。这就是指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具有特殊的教育周期规律。因此,在教学周期、特定事件周期的相关节点时,要注意预防与引导。针对特定事件周期应该提前做好预防,比如教师节前搞好诸如送祝福感恩师德的相关活动策划等。

四、高校群体事件预防与应对

1.加强危机管理,增强人本意识。

处理高校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要冷静观察、理性对待、区别处理。对大学生而言,要重在引导他们克服心理危机和急躁情绪,降低对危机的害怕程度,形成良好的心理平衡能力。高校保卫部门应当坚持“稳定压倒一切”[4]的原则 ,切实做好应对各类事件的准备、预警工作,才能在遇到此类事件时做到有条不紊、妥善处置。要不断增强保卫部门工作人员、校园保安以及其他教师的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敏感意识,牢固树立防患于未然的意识。

2.树立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意识,不断提升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加强教育、有效引导。高校的各个部门都应从不同角度开展此项工作。对于高校保卫处来说,应当对学生加强政治敏性的教育,使其提升对国内外政治形势的自我辨识能力,达到自觉的抵制和防范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的目的。

3.建立健全应急信息发布制度,主导舆论走向。

建立完善的舆情信息处理机制,而这至少应包括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机制、分析判断机制及反馈机制。要建立与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有关的各项制度,构建完善的信息收集网络,明确信息收集的责任主体、职责范围,制定适当的收集标准,利用有效的网络技术工具,综合运用参与观察法、抽样调查法等多种科学的信息收集方法,确保能够及时掌握真实全面的舆情信息。

[1]洪惠珊.高校群体性事件预防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

[2]王碌璐.高校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

[3]刘斌.高校群体性事件处置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1.

[4]陈校,章志图.论高校群体性事件防范体系的构建[J].中国青年研究,2010(2).

猜你喜欢

群体性突发事件舆情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舆情
突发事件
关于目前处置非法集资群体性事件的理性思考——以A市政府化解非法集资群体性事件的行为策略为例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现实考察与学理分析——从三起具有“标本意义”的群体性事件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