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与理论的关系论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2018-02-23高宇
高 宇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观察和理论的关系论,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和主张,但对于幼儿教师而言,深入学习理论,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幼儿行为展开科学观察的前提,通过解读幼儿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可以在理论的科学指导下为幼儿发展创设环境,促进儿童更好的发展。同时,观察也是幼儿教师展开研究和教学的关键,通过观察掌握每个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的开展有效教学,也可以发现儿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帮助儿童,让其获得更全面、深入的发展。综合观察与理论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来看,我们必须将观察与理论两者结合,让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首先,观察是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可靠基础,也是检验理论的可靠标准,只有经过观察实践的理论,才能不断地接近科学真理。其次,没有基本的理论知识做科学引导,幼儿教育很容易忽视科学观察目的,淡化科学教育的价值。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培养观察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在幼儿教育中平衡好观察和理论的关系,让两者相辅相成地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在教育中通过理论的指导以及观察的探索,共同发现并积累更多科学知识,进而促进幼儿的思维、能力发展。
一、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观察是人的科学认识活动,通过对客观事物进行客观的观察和总结,呈现完整的个体观察活动。在获取科学真理的过程中,观察一直起着排除谬误的作用,“从简单感官知觉直接出发,开拓一条可信的正确的道路,以使人心在其中进行”。①赵妙法.西方科学哲学中观察与理论关系评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理论来自实践和观察后对事物结果的思考与总结,并随之不断的深入,形成了较为全面、科学的理论,这些理论又反过来作为科学的知识,指导新的观察、实践的展开。然而,运用不同的理论作为科学的指导方向,即使是对同一个事实进行观察,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进而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因而,理论基础也不可小视。关于观察和理论的关系,众多学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关系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纯观察说”“理论先于观察说”“观察渗透说”“观察与理论双向渗透说”。
(一)纯观察说
广大学者关于观察与理论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见解,综合相关文献研究来看,纯观察说的代表人物是培根和洛克,他们提出观察不受理论的影响,观察是通过感官获取到事物的整体感知和相关信息的实践活动。认为科学是通过观察来实现的,观察不受主观思维的影响,有其客观性,是形成科学理论的基础必经环节;然而,卡尔纳普作为中性观察说的代表,提出理论与观察结合,我们所得到的知识经验需要通过观察来将其进行验证总结成为理论知识。在这一过程当中,理论的形成必须通过观察来完成,观察具有相对稳定的中立性,可以得到对所想事物的直接而全面的解释,保证了知识获得过程上的客观性,进而也让理论的验证获得了客观性和合理性。
(二)理论先于观察说
随着科学发展,近代科学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这些知识经验大多是对观察进行归纳的结果。很多科学名人提出了许多思辨性的科学理论,到了20世纪,这些科学经验不断地得到验证,由此衍生出“理论先于观察说”。相关学者认为这些经典的理论预测并不来自于观察,相反,它们恰恰是指导观察的理论。于是,认为观察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应该先有理论,后来才能有效指导观察。所以,理论不仅具有前瞻性的指导作用,其在观察实际中不断地对事实进行批判和检验。
(三)观察渗透说
观察渗理论说则认为,观察本身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客观,尽管观察所面对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观察主体因其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语言表述、思维逻辑等等,难免对于事物的观察和对事物观察结果的总结表述会掺杂自主性。同时,“一种观察语言的解释由我们用来说明所观察物的理论来决定,并且随着理论的改变而立即改变。”①朱凤青.观察与理论的绝对区分与相对区分[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03).即使我们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观察,受限于观察者本身具有主观性,我们无法在观察中保持完全的客观。观察后的过程和结果呈现受到其主体不可避免的主观性影响,又使得这一结果带有不可避免的主观性判断。就像幼儿园开展科学区角活动,教师让幼儿观察教室植物角的蚕豆生长过程,并用图画的形式将其生长发展过程记录下来。5周后,教师让每个幼儿展示自己的记录表,并让他们自己讲一讲自己记录的内容。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记录内容,在讲述时的内容也不大相同。这就是观察客观事实时呈现的不同主观性因素的体现。
(四)观察与理论双向渗透说
观察与理论双向渗透说,总结了其他四种学说,认为观察与理论的关系不应该是对立的,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如果用心地研究就会发现,观察如何使用以及被谁使用,都是影响科学中观察概念变化的原因。科学上存在的“证据”和“观察”不可能自从得出就保持一成不变,必须意识到,它们是伴随着科学知识的成长而不断变化发展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科学概念的上升和变化,使得观念与理论互相渗透。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观察不仅有其客观性,还有主观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科学的发展并不是将理论与观察相割裂,不能单看其中一面,而是依靠两者的相互作用去共同促进发展。所以,观察与理论双向渗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下提出了坚持理论和观察辩证统一。
首先,科学的观察并不是完全受限于理论,通过自然全面的事物观察,可以衍生新的思维,进而达到新的理论高度。这一形式保证当前研究的视野和思维不被已有的理论限制,学者可以充分发散自己的视野和思维,进而达到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如果总是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科学很难向前推进,可能还会在某些时候产生后退的现象,完全违背了我们对科学发展的不断追求。因而,合理的了解并运用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使其对科学研究产生新的动力是必不可少的。其次,观察结果的解释说明,也需要在相应的理论前提下,通过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而深化到对观察结果展开相关的评价与解释。所以,理论知识也需要依靠观察来进行验证,其不是简单单一的理论结构,而是经过实践发展的经验总结。通过观察检验辨别理论,进而估量其能不能成为科学真理。理论的发展依赖观察的实施,它们相互依存、互相制约②柳清,宫留记.从分到合:历史主义学派关于观察与理论关系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4,(2).。鉴于观察具有双重属性,在科学研究时观察和理论应该是统一的,不能将观察看作是不依赖于任何理论而保持客观中立的东西,也不赞成把观察看作是完全受制于某种理论的东西。使用不同的理论对同一个客观事件进行评价和解释,就会因目的不同和选择性的差异产生出不同的结论。在不同结论的引导下,将会产生多种不同的科学假设,这些科学假设再经过观察的不断实践,就会从中产生一个备受支持的科学真理。我们必须意识到,对于事物的评价如果仅限于观察和已有的经验,那就失去了观察的价值,因为最终结果还是回到了预设的理论框架之中。但是,能够采用新理论对客观事物进行新的评价,就会对原来理论产生的结果进行挑战和反驳,进而迸发出新思想、新科学。
只有把理论与观察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推进科学的发展。在科学教育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让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过程中发现事物的联系和不同,然后激发其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探究能力。可见,多给幼儿观察探索的机会,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是当前科学教育的重难点。“探究”要求幼儿学习的过程必须是一个能动的过程,除了操作活动,更应该注重思考,所以“探究”就必然要平衡好理论思考与实践观察的关系。有些幼儿园认为幼儿太小,没办法理解理论问题,那就不讲理论,只进行无目的的操作,只要保证观察操作过了就行,认为至于能不能引发幼儿思考并得出结论并不重要;也有幼儿园直接告诉幼儿一堆理论知识,然后通过简单的演示,忽视了幼儿观察的重要性,认为只要记住结论就行,这样是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前者没有理论的指导,幼儿也许活动内容都不能完全理解,幼儿漫无目的的操作,换来无意义的结束,不可能达到科学教育的效果。后者则注重理论讲授,忽视幼儿自我观察操作的过程,熟不知幼儿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需要趣味形象的教学形式,太多的理论知识让幼儿觉得生涩难懂,会慢慢抹杀幼儿的学习兴趣,也不能被幼儿真正的理解接受。
因而,课前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作为引领和铺垫,通过让幼儿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操作来验证这理论,不仅可以调动幼儿动手动脑积极参与的热情,还可以有效地让幼儿在理论加实践的环境中亲自来实践真知,掌握科学知识。让幼儿自己去感受并观察事物,进而感知理论与观察的关系,并在这一过程中去验证这一科学知识的真伪,进而达到科学知识的学习。
二、观察与理论在幼儿园的实践意义
众多学者已经指出学前教育应该是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行为倾向。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平衡好观察与理论两者之间的关系,将理论和观察适当地运用于儿童的成长和实践活动中,帮助儿童开发潜能获得发展。
(一)观察在幼儿园的实践意义
在当前的教育潮流之下,幼儿园都在极力的彰显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尝试开展游戏化的课程,用以发展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在课程的选择和设置上更多的考虑到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儿童的兴趣爱好。而课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地满足所有儿童的需求,此时就需要幼儿教师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观察不同儿童的发展情况、兴趣点、存在问题等等。课程开展以后,及时关注每个儿童的体验和反应,再通过教师的不断学习和反思,最终才能在不断地改进中找到适合于本园幼儿发展的课程。
观察在儿童发展中起到了检验实践的作用,经过反复观察,总结出儿童成长的重要关键点,也能找出适合儿童发展的新理念。缺少观察,教育将会偏离儿童的实际需要,教师从自身出发去设计一系列自认为对儿童发展有益的活动,这些活动未必就是儿童喜欢和需要的东西,往往容易忽视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该是儿童而不是成人,不能发挥教育的重要促进作用。当前部分幼儿园存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远离儿童实际生活的情况,即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脱离生活实际。比如:农村的幼儿大多没有见过城里的地铁,在社会领域的课程上,教师却将地铁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引导儿童进行讨论,由于教学脱离儿童生活实践经验,导致教学效果差和儿童在活动中兴趣缺失,长期以往将会贻误孩子的关键发展时期。又如,长期缺乏观察,幼儿园一次性投放的材料长期不更新,儿童长期反复玩同样的游戏和材料,缺乏兴趣和激情。
案例:某幼儿园园长,通过观察儿童户外活动,发现幼儿园投入了丰富的材料和玩具,儿童可以玩的东西并不少,但儿童却提不起兴趣来,总有孩子在活动的时候“捣乱”。今天小班玩的是爬垫子,孩子排队依次爬过三个垫子。老师刚把垫子放好,就有小朋友悄悄的说:“又玩这个,一点都不好玩”。在教师的命令下,孩子们开始轮流爬垫子。第一轮大家都认真的爬过去,第二轮的时候有几个小朋友开始跪着走,他们想在这个枯燥的游戏中开发出新玩法,其他孩子立即跟着效仿,教师看到以后,立马制止了他们的行为,最终那几个开发新玩法的孩子被教师批评了。同样,户外活动是孩子释放自我的活动,怎么孩子脸上的笑容却越来越少了呢?观察了几天以后,园长发现幼儿园的户外场地都是高结构性的玩具和材料,这些东西的玩法单一,儿童每天都在玩同样的东西,就像滑梯,儿童就只能每天爬上去然后滑下来,再爬上去滑下来……这些高结构的材料很难延伸出新的玩法,时间久了,儿童都玩腻了,这些东西对他们已经没有吸引力了。
无意中,园长观察到有几个小朋友在树下捡了几根树枝,他们拿着那几根树枝在草坪上玩了起来。一个小朋友将树枝插在草坪上,围起一个圈,一会儿,圈内跑来一只小蜗牛。小朋友们很想把小蜗牛养起来,可又不知道小蜗牛喜欢吃什么,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为了养好小蜗牛,小朋友们去向老师求助。在老师的带领下,引导儿童展开小组学习,通过自己查阅图书和资料以及向爸爸妈妈求助,使用图画记录的方式归纳了小蜗牛的生活习性和具体特点。之后教师带领小朋友在教室的自然角给小蜗牛建立一个“家”,还给小蜗牛找了好多好吃的蔬菜。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了解到小蜗牛的相关特点和习性,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学会了学习方法。可见,教师的观察可以及时捕捉儿童兴趣点,根据儿童的兴趣来开展活动,在儿童自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驱使下,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观察园内投放的材料玩法是否单一、缺乏层次性,可以及时获得儿童的现实反馈,积极改进不足,让儿童爱上幼儿园的活动和游戏。
观察是促进幼儿园课程评价的重点。幼儿园课程评价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重要渠道,也是教师改进教育策略和组织形式以提高教学成效的关键。传统的幼儿园课程评价,大多都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可测量的方式,使用不同的考核量表评价教师在教案设计、教学过程、综合测评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在这样的评价方式之下,评价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大多流于形式,忽略了我们的评价主体应该是幼儿。在教育活动中,仔细观察儿童对于课堂的反馈和兴趣,是提高活动成效的关键。幼儿园课程评价应该使用可视化的评价标准,通过观察教师教学时使用的教育策略和幼儿在教学中的行为反应,来改进和提高教学设计。通过观察也可以积极借鉴吸收其他教师的有效教育策略,同时掌握教学开展时班上儿童的反应和回馈,进一步挖掘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进一步学习,促进教学发展。
(二)理论在幼儿园的实践意义
理论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灯塔。理论知识的习得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必要基础,是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有效观察和实践的灯塔。如果缺少理论,容易无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可能对理论存在曲解和夸大的情况,造成对儿童生活本质的不解和曲解等现象。在幼儿园规程、纲要和指南的共同要求下,新形势下的幼儿园课程更加注重课程游戏化,强调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游戏作为课程发展的重要内容,赋予儿童更多的选择权和决定权。教师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根据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和阶段进行适时教育是儿童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掌握充分的理论知识,是指导教师展开教育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建立科学规范的保教工作细则和幼儿常规培养的要求,即可以有效地指导教师建立良好的工作常规,加快了年轻教师的成长步伐,又可以给教师提供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常规的科学依据,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在此过程中教师、幼儿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呈现出教师、幼儿共同成长的双赢局面。
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实践,当前课程游戏化理念是幼儿园教育实践的主要发展方向。正如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全部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所以课程游戏化应该以游戏为基础,将课程贯穿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当中。孩子在园的一日活动也应该成为儿童发展的重要教学时段,在孩子的活动中进行教育,帮助儿童自小就掌握生活自理能力,发展良好的习惯和性格、学会一些简单的安全和自救知识等等,这些都是在生活即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有效实践。
开展幼儿某些科学教育活动,不仅要使用恰当的方法对物体现象进行观察,同时也要恰当地给幼儿传授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比如,带领幼儿通过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那就得先让幼儿学习关于宇宙、星系的产生、发展、特点等等,这些理论知识传授好了,给幼儿打下基础,才能保证教师有效的开展这个科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很明显这些有深度的科学理论不可能由孩子自己通过观察发现,这时就需要教师用幼儿容易学习的方式给其讲解,有了理论知识做基础保证,幼儿才能进一步观察。开展科学活动,通过理论的支持引导来观察自然事物,可以快速有效的获得这一理论支持下的相关结论,进而也可以检查理论与观察结果是否一致;教师在指导幼儿时应该真正做到坚持观察和理论的辩证统一,根据具体情况,处理好观察和理论的关系。
三、观察与理论的启示
(一)教师有意识的培养观察习惯。
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面临着不同发展特点的儿童,随时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情况和问题,就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就观察而言,除了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知识和教师职业标准要求的责任心以外,更需要教师培养观察意识、学习观察知识和相关的理论,养成善于观察并能正确观察儿童的习惯。通过有意识的培养教师的观察习惯,可以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让教师掌握一定的观察技能技巧,对于幼儿发展评价、活动的改进和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教师把握好理论与观察的关系,既要注重观察的过程,也要恰当的进行理论的教授。
首先,对于比较简单的、幼儿易于观察、理解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观察环节,尤其要重视幼儿在观察中的理论思考。给幼儿提供充足的空间和材料,让幼儿不被理论完全束缚,让其通过观察获得自己的理解,再鼓励幼儿将观察到的东西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以便于在实践中直接习得简单的知识理论,去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的新想法,促进思维发展、创新。
其次,对于难以直接观察的科学知识,就需要教师以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趣味化地给幼儿传授一些科学理论知识,帮助幼儿顺利开展观察。比如,生命教育中学习生命的产生过程,幼儿不可能直接的去观察生命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就可以由老师先进行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然后结合纪录片让幼儿观察生命的形成过程,这样理论结合观察学习就能让幼儿更容易理解科学知识。也能激起幼儿主动地探究,让其根据观察、发现及探究的过程去验证、理解科学知识。
(三)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补充观察知识,适当给儿童自由的空间。
理论知识是支撑实践内容的重要基础,学习理论、补充观察知识是完善幼儿园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任务。幼儿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角色,需要不断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理论学习可以提高幼儿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只有幼儿储备了一定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的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观察反思。教师观察发现问题之后能够改进自己的课程设计,在与儿童互动中观察到儿童的反馈信息,更改课程内容,让其更适合儿童的发展和兴趣。
幼儿是独特发展的人,这就意味着儿童每一阶段的身心发展都有不同特点,理论的学习可以帮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观察知识,获得比较深入、全面的幼儿发展信息。就如在幼儿的不断学习与发展中,需要为儿童创设更具有探究价值的课程,让幼儿的探究活动更广泛、更深入,没有冒险与挑战,就不可能帮助儿童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没有学习与发展的延续,只有不断完善具有挑战性的环境,才能让儿童在自由、自主、开放的课程中获得发展。这些新的想法和建议来自教师对儿童日常课程的观察与评价,通过详细地观察找出儿童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而启发教师运用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去挖掘新的学习发展方式。
此外,课程开发的基础是教师拥有比较扎实和全面的理论基础,这就突显教师不断自我学习提高的迫切性,一方面需要教师能秉持终身学习的意念,另一方面,需要幼儿园多给教师提供学习和培训机会,帮助幼儿教师及时的更新和提高理论知识储存。
(四)通过家园合作,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特点,进行及时教育。
科学的观察和学习应该贯穿在幼儿生活和学习中,教师和家长要协调好理论与观察的关系,通过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环境共同教育,根据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平衡运用好理论和观察,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首先,教师在设计课程的时候,要从观察儿童的实际兴趣和发展特点入手,选取儿童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起点,然后以专业理论作为指导,结合班级幼儿的实际,设计和规划以班级为基点的、考虑本班幼儿实际需要和可能的一日活动,让儿童具有可操作活动。其次,家长则应补充育儿知识,多阅读、学习学前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积极观察孩子的不同变化,加强和幼儿教师的沟通交流,及时给予引导和教育,并在儿童取得新的进步和成长的时候积极鼓励儿童向下一阶段继续发展。
最后,幼儿园和家庭作为儿童的两个主要活动场所,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通过各种形式的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儿童发展。幼儿园要创设多形式的家园互动活动,比如“亲子运动会”“感恩面对面”等,多引导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管理中来,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可以践行教育一致性,家长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更好的掌握观察知识和技能,将其用于儿童日常生活的观察,可以及时发现儿童的优点与不足,对塑造儿童性格、矫正儿童不良行为都有积极意义。
[1]赵妙法.西方科学哲学中观察与理论关系评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2]宋保林,谈新敏.论观察与理论的关系的演变[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3(3).
[3]朱凤青.观察与理论的绝对区分与相对区分[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03).
[4]张谨.观察与理论关系的历史考察及其哲学思考[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2).
[5]柳清,宫留记.从分到合:历史主义学派关于观察与理论关系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