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视角下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18-02-23朱胜晖
朱胜晖
(信阳学院 校长办公室,河南 信阳 464000)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数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面临社会新常态和高等教育新需求,民办高校目前正努力在办学内涵、办学特色、办学质量上下功夫,逐步由原来的“补充教育”向“选择教育”迈进。①陈武元.从补充教育走向选择教育: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J].教育研究,2008,(5).科研是促进学校内涵建设和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教师科研能力是民办高校科研水平的集中体现。近年来,探索如何有效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成为民办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如徐静从民办高校教师科研素质欠缺的原因出发认为应通过加大科研重视力度、积极提供科研条件等途径提升教师科研能力②徐静.论民办高校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5).,矫萍从国家、学校、教师三个层面探讨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策略③矫萍.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与可持续发展[J].学理论,2012,(13).,迟萍萍提出应重点突出改进激励机制在提升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过程的重要作用④迟萍萍.激励理论视域下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研究[J].职业技术,2016,(11).等,但是与学习共同体理论结合起来研究的文献还不多。因此,在民办高校进行内涵建设和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立足于学习共同体理论对其教师科研工作现状和提升策略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办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现状
为全面呈现民办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现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对民办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能力提升提供科学指导,我们借鉴由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提出的CIPP(Context evaluation、Input evaluation、Process evaluation、Product evaluation)评估模型,对民办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的背景、投入、过程、产出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一)背景:机遇与挑战并存
现阶段,民办高校教师科研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民办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首先,据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现有民办高校734所(含独立学院275所),在校生610.90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在校生509人⑤教育部.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607/t20160706_270976.html,2016-07-06.,民办高校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民办高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其次,以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为代表的一系列法律文件发布,民办高等教育迎来了“分类管理”、“加强党建”等为引领的政策调整,很大程度上从制度层面解决了各类民办高校法人属性不明、财产归属不清、以及政府扶持不到位等发展瓶颈性问题,进一步优化了民办高校发展的外部环境,为民办高校教师进行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民办高校教师科研工作仍然面临不少挑战。一是民办高校自身发展仍存在着定位模糊、师资结构不合理、内部治理体系不健全等发展问题,其中师资问题成为制约民办高校科研工作开展的重要阻碍。一些省份的民办高校专任教师流失数量与引进人才数量的比值超过50%,大量优秀教师流向公办院校、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①王维坤,温涛.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出路——以辽宁省民办高校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4,(01).,加上现有教师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还不够合理,这极大地削弱了民办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的稳定性,使得民办高校科研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无源之水;二是国家现有的科研制度更有利于公办院校,在一些项目申报立项、研究、结项过程中,民办高校总是“矮人一等”,面临着比公办院校和科研院所更多的挑战。
(二)投入:主观与客观冲突
随着民办高校进入内涵建设和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在主观方面,民办高校教师愈发认识到科研能力的提高在自身专业发展、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学习健康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民办高校教师的科研意识不断增强,也愿意将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投入到科研活动中去以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在对中部某省5所民办高校教师进行访谈时,85%的受访教师表示愿意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开展科学研究。但是,与主观愿望相冲突的是,民办高校的教师科研工作面临着诸多困境。如:1.民办高校的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通常面临较为繁重的课业负担。由于大多数民办高校建校时间较短,师资队伍仍处于建设过程中,教师在数量和结构上的不合理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在职的民办高校教师通常会面临繁重的课业负担。尽管,他们主观上愿意在提升自身科研能力方面进行努力,但现实中能够投入到科研工作的精力有限。2.民办高校用于支持科学研究的经费有限。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依靠自筹,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民办高校处于扩充规模的发展阶段,仅有的办学经费大多用于扩大招生、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到科学研究的经费总量有效,科研经费有限是民办高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必须面对的发展困境。
(三)过程:管理与平台滞后
民办高校现有的科研管理不健全和科研平台建设水平低是制约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阻碍。民办高校科研管理不健全主要体现在科研机构不健全、科研人员编制不健全、科研管理制度不健全三个方面:其一,科研机构不健全。目前,民办高校大多已建立起了校级层面的科研机构,但是院级和基层科研机构建设严重滞后,一线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严重制约了科研机构的工作效率;其二,科研人员编制不健全。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节省开支、最大限度地发挥已有工作人员的资源优势,通常会选择压缩人员编制,这在科研部门表现的尤为明显。民办高校的科研人员不仅缺乏编制,现有的编制人员也因为缺乏培训使得科研信息传达滞后,科研课题管理、经费管理、成果推广管理和科研队伍管理②张育斌.以科研管理人员素质提高促进民办高校科研品质提升[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2).等方面水平低下;其三,科研管理制度不健全。民办高校缺乏明确的科研发展规划和有效的科研管理制度,使得原本有限的科研资源没有能够得到有效利用,严重制约了教师科研能力和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民办高校教师科研平台建设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平台窄和层次低两个方面,民办高校科研平台以校级层面的研究机构或院(系)层面的课题组为主要表现形式,缺乏更高层次和多学科深度融合的平台,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四)产出:数量与质量双低
在评价科研产出时,数量和质量是两个核心要素,民办高校教师的科研产出可以用数量低和质量低——“两个低”来表示。民办高校教师科研产出的数量低主要表现在发文数量少、出版专著少、获得立项的各级各类课题少、获得认证的专利数量少等方面,个别民办高校甚至至今尚未出版过专著、也没有获得专利认证。据浙江树人大学《2015年中国民办本科高校及独立学院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141所民办本科高校中45所在整年没有获得国家课题和教育部课题立项,也没有发表CSSCI和CSCD来源期刊论文,占比达到31.9%,而这一数据在独立学院中达到41.1%。③王一涛等.2015年中国民办本科高校及独立学院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6,(3).民办高校教师科研产出质量低主要表现在:第一,成果发表平台低。民办高校教师发文的刊物级别较低,多为内部交流刊物或一般性的杂志期刊,发表在核心刊物上的科研成果数量较少;第二,研究缺乏深度。民办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多各自为战,缺乏团体协作,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民办院校自身发展和运营问题以及计算机技术等一些热门领域,大多数研究都是浅尝辄止,深度研究较为匮乏;第三,研究的影响度较低。论文的下载量与引用率和专利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反映科研成果影响度最重要的因素,民办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总体上看影响度较低,缺乏能够产生强大学术效应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①贾东荣.民办本科院校科学研究的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7).
二、学习共同体对提升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学习共同体与民办高校教师科研工作具有内在一致性
教师科研能力主要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围绕提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研究成果的表述能力等,是教师在自身科研意识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研究方法选定课题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准确表达的能力,是一种立足于教学实践又高于实践的工作能力②柳友荣.科研能力:信息时代教师素质的重要内涵[J].中国教育学刊,1998,(6).;学习共同体是一种特殊的学习组织形式,在这一组织范围内一般有着较为深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各成员之间通过相互帮助、相互鼓励、资源共享实现有意义学习,最终实现共同发展。二者在发展基础、目标、核心任务与途径上具有一致性。其一,学习共同体与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基础具有相似性。学习共同体的存在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民办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年龄、学历、工作和生活方面表现出较多的相同性,相互之间具有较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二,学习共同体与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学习共同体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体内全部成员进步成长,教师科研能力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自身及群体科研素质的提升,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其三,学习共同体与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根本任务具有相同性。学习共同体的核心任务是学习,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核心任务是通过科学研究的形式学习,二者均是通过学习实现发展的目标。其四,学习共同体与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在活动形式上具有相同性。学习共同体为了实现发展目标需要成员之间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分享、相互帮助,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不仅需要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相互分享、相互帮助也是其科研能力提升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形式。
(二)学习共同体有助于提升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
学习共同体不仅与教师科研能力在发展基础、目标、核心任务和途径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同时还有助于解决现阶段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过程中所面临的来自自身和外部的困境,促进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
1.有助于提升民办高校教师发现问题能力
教师的科研能力是蕴含和依托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研究能力,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逐渐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有价值研究问题的提出也离不开教学实践。因此,发现教学和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假设是民办高校教师科研工作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民办高校教师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只有发现问题并认真分析了问题的所在之后才能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学习共同体就是一种围绕教育教学实践由教师自愿搭建起来的一种学习型科研组织,是教师间通过共同参与课程教学、指导学生课外活动、专业发展进行科研活动的科研形式,有助于促进民办高校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成长,调动民办高校教师科研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提升其发现问题能力。
2.有助于提升教师科学研究能力。
在研究假设的基础上,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遵循科学的步骤对课题进行科学论证研究是教师科研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保证科研质量的关键步骤。民办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长期以来处于相对孤立、封闭的状态,彼此之间交流沟通较为缺乏,合作研究有待加强。学习共同体,是以分享、合作为基本运行原则的一种学习型科研组织,成员以共同的发展愿景为纽带,相互之间通过对话交流、相互分享,共同协作完成科研任务。针对科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促使团体成员之间在开展研究时增强合作,集思广益,通过集体智慧推动科学研究。有助于在学习共同体内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和共同探讨,实现现有科研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有效缓解民办高校现阶段教师科研资源缺乏的掣肘,增强民办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
3.有助于提升教师成果表述能力
对研究成果进行科学表述是教师整个科研过程和结论的高度概括和全面总结,也是教师科研工作的一次重要升华。合理科学的表述有利于教师科研成果的相互交流和推广,便于对公开的成果进行科学评价,促进相关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推动教育实践的深化改革。当前,民办高校教师科研成果表述能力较低,严重影响了相关科研成果的发表和出版,制约了成果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降低了相关成果的影响度和获得公平评价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民办高校教师自身的科研积极性。学习共同体有助于加强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不同职称、不同性别的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形成内外联动、优势互补、相互启发、协作共赢的良好科研氛围,进而促进民办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表述能力提升。
三、构建民办高校科研共同体的路径
科研共同体是学习共同体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是存在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建设民办高校科研共同体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育活动三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的作用,构建形成一个涵盖全程、全员、全方位的共同体体系,有效推动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全面提升。
(一)突出教师主体,完善“教师—教师”共同体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教育活动实践中起着主导作用。开展科研工作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师是构建民办高校科研共同体的主体,民办高校在构建科研共同体的过程中应突出教师的主体性。现阶段,民办高校内部已经存在了诸如课题组、教研组、年级组等一些初级的共同体形式,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起着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受民办高校现有科研制度、文化、氛围的制约,这些初级形式的科研共同体并没有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已有的教师资源优势。突出教师主体,应在民办高校内部营造合作、共享的工作氛围,建立健全科研制度和平台,构筑共同的科研愿景,定期组织研讨交流活动,鼓励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不同职称、不同性别的教师之间经验、知识、智慧实现共享,充分发挥民办高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助力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学习合作者和研究者,推动“教师—教师”共同体建设进程,促进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的科研能力全面提升。
(二)激发学生潜能,创建“教师—学生”共同体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另一个主体,所有教育活动都是围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而开展的。科研工作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最终目的也是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青年学生处于最富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生阶段,在民办高校提升科研水平的过程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但是,青年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长期以来没有受到重视,在民办高校青年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现象还比较少见。在构建民办高校科研共同体进程中,应重视对话教学、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方式的运用,变“灌输式课堂”为“体验式课堂”,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建设新型的师生科研共同体,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课题选题、课题论证、课题研究及成果撰写等科研活动的各个阶段,充分发挥青年学生思维开阔的优势,帮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实现深度对话与交流,为教师科研工作提供新的视角和活力,促进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大力提升。
(三)挖掘各方资源,缔造“教师—社会”共同体
教育影响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中介,是教师和学生有效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必要依托。教育影响是一个十分宽广的概念,其不仅仅局限在学校内部,被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社会各方资源都可以被称为教育影响。现阶段,民办高校教师在开展科研工作时由于受多方面的制约,对校外资源利用的程度有待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校校合作力度不够,严重制约了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在建设民办高校科研共同体的过程中,应立足市场需求和学校驻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有效结合自身发展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加强与社会各方的合作:构建校企合作科研平台,紧密对接产业链开展科学研究,提升科研成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构建校地合作科研平台,将科学研究有效融入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充分发挥高校科学研究的职能,提升民办高校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构建校校合作科研平台,实现优势科研资源共享,减少重复研究、低效研究出现的频率,全面提升民办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质量。
[1]孙元涛.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念、原则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1,(22).
[2]贾东荣.民办本科院校科学研究的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07).
[3]徐丽华,吴文胜.教师的专业成长组织:教师协作学习共同体[J].教师教育研究,2005,(05).
[4]李家黎.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教育探索,2008,(10).
[5]陈晓端,龙宝新.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实践基模及其本土化培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2,(01).
[6]冯国平.学习共同体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探索,2010,(10).
[7]于克涛.论科研创新与民办高校的未来发展[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01).
[8]杨兰娟,袁敏.从学习共同体的新视角看教师实践智慧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6,(11).
[9]陈晓端,任宝贵.当代西方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J].当代教师教育,2011,(01).
[10]罗鹂,何萍.学习共同体与大学教师发展[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