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学专业“场地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思考

2018-02-23

新课程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师场所

□ 赵 毅

“场地设计”早期在风景园林学当中出现,并作为景观设计学比较系统的学科,而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并没有将其设置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导致长期以来,在实际工程中暴露出建筑师、规划师对场地的认识肤浅而薄弱、对总图生疏、对场地细节漠视、总体把控能力差。直到20世纪末随着我国对注册建筑师职业认证制度的制定和实行,“场地设计”列入注册考试的重要科目,体现出该课程很强的实践应用性,进一步明确了高等院校“场地设计”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各院校建筑学专业才将其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由于“场地设计”缺乏完整、统一的教材,在课程定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等方面各自为政,存在不少的问题。另外,经统计,参加注册建筑师考试“场地设计”也是通过率最低的一门科目之一,有关“场地”的问题成了建筑设计人员的一个硬伤。这就需要我们高校进行反思,对该课程的课程定位、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等进行创新和改革,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

笔者希望在此提出问题,抛砖引玉,得到同仁的回应展开讨论,各院校依托于自身的建筑学教学体系,培养目标、方向,制定出适合自身院校专业发展的定位、目标,使得“场地设计”课程教学逐渐地走向成熟,进而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培养出更好的研究型、应用型人才。

一、目前“场地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场地设计”课程的定位不准确和认识的偏差。“场地设计”课程涉及内容广,相关学科多,涵盖了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规划等范畴。场地设计是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提升小环境,营造良好空间环境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美学等领域。本课程培养学生对现场调查与观察的能力,了解场地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熟悉场地设计的方法与步骤,掌握民用建筑场地设计的方法与相关规范,为学生以后的建筑设计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实际教学存在的问题中,首先是对“场地设计”课程的定位不准确和认识的偏差,体现在课程安排方面,由于本课程有突出的实践性和运用性特征,往往很多院校将其定为专业限选课、考查科目,这样容易使学生对“场地设计”课程产生忽略轻视思想,缺乏热情和兴趣。并且在学时安排上严重不足,远远不足以讲授“场地设计”所包括的内容。其结果就是为完成教学计划,教师“蜻蜓点水”,学生“囫囵吞枣”,教学效果很差。

2.对“场地设计”课程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建筑学作为培养建筑师的最为直接的学科,“场地设计”是一个建筑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场地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主要内容涉及现状分析、场地布局、交通组织、竖向布置、管线综合、环境设计与保护、技术经济分析。

通过对场地设计的学习,使学生对场地设计学科领域及其制约条件有全面的了解,了解场地设计在每个层面受到的制约因素,熟悉掌握其概念及内容,使学生能运用“场地设计”的技能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培养方向和内容方面模糊、偏差,忽视“场地设计”的整体性思维,将其视为一门单一的技术学科,偏离了建筑师统领、把控全局的培养宗旨的问题。例如,简单地把“场地设计”视为总平面图设计,场地的基本原理概念不清,对场地的理解不全面而显得肤浅,尤其缺乏定量方面的深入研究,实践锻炼机会少,所以表现出学生不能处理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将场地设计的内容融会贯通。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长期忽视了“场地设计”这一环节,没有将“场地设计”融入到各个阶段的设计课课程体系当中,产生了教学体系相关环节严重的脱离。在各个阶段的设计课程中,学生普遍漠视场地因素的存在,不关注环境因素,倾注精力于建筑单体的设计,没有对场地、环境、总图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表达,这是由于教学的设计任务书忽略了对场地、环境的要求而导致的结果。

3.场地要素、场所精神的文化、美学属性未得到重视和体现。关于场地、环境、场所,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场地设计”,更多的涉及精神、文化、美学的领域。这也是目前“场地设计”教学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美国建筑师凯文·林奇说过:“场地是在基地上安排建筑,塑造建筑之间的空间的艺术,是一门联系着建筑、工程、景园建筑和城市规划的艺术。它的目标是道德和美学方面的:要造就场所以美化日常生活——使居民感到自由自在,赋予他们对身居其中天地的一种领域感。”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人,诗意地栖居》写道:“建筑是万物所归属的领域,建筑就是真正的居住,建筑的意义就在于建筑是提供了场所的物。”提出“场所精神”概念的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认为:“谈建筑,要从‘场所’谈起,‘场所’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也就是城市学家所谓的‘SENSEOFPLACE’,或可解释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无论是从建筑学的角度,还是从哲学、诗人的视角,对场地、场所都赋予了精神、文化、美学的属性,因此,在“场地设计”课程中应强调“场所精神”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特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与建筑、人造环境构成的独特场所,以及这种场所赋予的总体特征和围氛、生活方式和存在状况。其意义不仅在于完善本学科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场所精神、文化、美学的思考。

二、“场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议

1.“场地设计”教学大纲调整。由于教学体系设置的问题,“场地设计”的综合性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从专业参与度而言,“场地”内容涉及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设计和建筑设计三个专业,其视角不同,侧重点不同。这样形成了规划师做规划,园林设计师做园林景观设计,而建筑师只做建筑设计的各自为政的工作模式。“场地”内容被漠视甚至忽略,很多项目,或者场地关系混乱,无竖向设计或不完整,停留在规划阶段;或者是对动、静态交通组织、人流组织、聚散空间处理、建筑间距、消防、通风、日照缺乏系统全面的把控,更谈不上对场地要素、场所精神的文化、美学属性的关注。

因此明确“场地设计”课程的重要地位,重视“场地设计”在建筑学其他专业课程中的“整合”作用,加强与规划、景观等相关学科的融合,尤其需要贯穿于建筑学各个阶段的“设计课”中。在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里增加“场地设计”的相关内容,对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建立,培养学生的统筹能力、整体性思维和综合设计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场地设计”教学内容、课时设置调整。场地总体布局是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也是整个设计的关键环节。场地总体布局为整个方案设计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确立基本思路,为方案从构思、创作到进一步深入设计提供基本框架,使建筑物的内部功能与外部环境条件彼此协调,有机结合。因此,场地总体布局决定着整个设计的方向,关系到整个设计的成败。

目前“场地设计”课大多安排在大三或大四阶段,而“设计课”往往从大一下学期或大二就开始了,没有场地概念的“设计课”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建议将“场地设计”课提前到大二开设,并适度增加课时量,增加该课程实践环节的分量,对后续相关专业课起到“夯实基础”的作用。

3.教学模式的改革(借鉴国外“理论实践课”教学模式)。“场地设计”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如本文前述,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应引入国外的教学模式,改变“场地设计”课现有的教学模式,适度增加课时和内容,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讲授,并结合设计实践环节进行教学。在课程进行之初,就分成4~5人设计组,以“大作业”的方式分组布置不同实际题目进行模拟实践训练,强调团队精神,发挥每个人的作用。随着课程进度,设计同步进行,分阶段各设计组进行汇报、讲评,提供学生足够的练习实践机会。最终以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设计成果成绩作为该课程的总成绩。

在教学模式侧重下述几个方面:

第一,讲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基地踏勘与分析,观察认识各种复杂的场地因素;

第二,对实际项目通过SU或者3D、路径动漫构建场地、建筑模型,将实际的场地、空间、建筑进行模拟固化;

第三,最终成果包括:报告(论文)、相关图纸和场地、建筑模型。

从以上三个方面逐步提高学生对场地的认识、概念的理解,了解场地设计的全过程及每一个细节,形成整体性思维、大局观。

参考文献:

[1]张建涛.基地环境要素分析与设计表达[J].新建筑.2004,(5):57-59.

[2]余翰武,伍国正,郭俊明.建筑学专业设计课课程体系中的软肋——场地设计[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7-129.

[3]陈跃中.场地规划设计:缺失的环节——对当前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的一些思考[J].建筑学报,2007,(3):18-19.

猜你喜欢

建筑学建筑师场所
胖胖的“建筑师”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远离不良场所
恋爱场所的变化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