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思维在教学中的运用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
2018-02-23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 广东惠州 516025)
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思想进步和全面成长的实现。
一、教学效果现状
据一线教学观察和反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程的教学目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虽教师教学努力,仍有部分学生学习体验偏向消极,教学仍然面临有效性的问题,二是通过课程考核发现学生缺乏基本的逻辑思维,对问题的分析上层次混乱,未能清晰有条理的表达自身观点。
二、教学效果欠佳的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包括学生的素质、基础、意识等主观因素和课程定位、教学方式等客观因素。笔者认为,主观因素难以改变,客观因素更为重要,且应作为改进的重中之重。
1.课程目标定位不完整
《思修》的课程目标定位,主要在于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同时进行问题处理方向的引导,可以说兼具了意识形态教育和人学教育[1],属于结果性目标。但是笔者认为,作为一门大学理论课程,还应存在过程性目标,包括思维能力的学习和训练,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要素,但往往被所忽略。
2.教材体系未有效向教学体系转化
教材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依据和指南,《思修》教材的内容偏重理论,要实现教材内容的内化,必须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否则照本宣科,难以打开学生的内心,走进学生的视野。只有将教材知识渗透于教学主题,让学生在触手可及的现实和事件中思考、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才能避免学生对纯理论的反感,更好认知和运用教材理论,从而完成教授目标。[2]然而现实教学中,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效果,则有待提高。
3.教学过程缺乏思维训练
思维方式往往决定一个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知识的讲授和掌握,对于思维训练,则有所忽视。大部分高职教育并未专门开设逻辑学课程,学生未能接受系统性的逻辑思维训练,若在教学过程仍缺乏思维训练,则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则难以得到提升,易出现分析问题时层次不清、条理混乱的现象。
三、运用问题思维,提升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要提升教学的效果,改善学生分析问题思维混乱的现象,就需要在教学中运用问题思维,进行问题思维式的教学。
1.问题思维运用的必要性
运用问题思维教学,在教学中运用问题思维进行主导,能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思考、分析和处理问题,可以在不额外开设逻辑思维课的前提下实现思维能力的训练,完成思政课程结果性目标的基础上,也实现思维逻辑训练的过程性目标。
运用问题思维教学,有利于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优质转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思维,不断提出问题,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主动思考、讨论并寻找有效解决方案,有利于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从“满堂灌”到“探究式”学习的转变,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增强学生对课程的愉悦体验,从而优化教学的效果。[3]
运用问题思维教学,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和辨别的能力;有利于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学会有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运用和探索知识的能力,从而实现更加全面的发展。
2.问题思维的具体运用
问题思维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可以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的运用来实现。
(1)课前备课
课前备课首先是对教材进行处理,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第一,结合学生所关心的话题、现象,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案例;第二,将教材内容转化成为问题及答案解析;第三,将教材内容和案例内容进行结合和相互嵌入,针对案例形成有层次有逻辑的问题体系,然后通过对体系内各个问题的逐层深入探究和讲解,完成教材知识的传授。
(2)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过程的载体,问题思维在课堂上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按照课前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将问题思维从课堂设计转化成现实课堂教学,在层层递进的教学内容中渗透逻辑思维的训练。二是在课程内容总结或学生发言点评等环节中,将问题思维及背后的逻辑联系显性化,提醒学生关注到问题思维的运用和表达中逻辑思维的体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课后完善
课后需要重点完成两件事:第一是结合学生的反馈,总结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方式的改进;第二是运用问题思维选择和设置课后作业,并在作业评价中,将问题思维的体现作为评价项目,使学生在自我学习和知识回顾中强化逻辑思维的训练。
3.问题思维运用的关键
问题思维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当在教学中得到运用。而是否能够得到有效运用,关键则在于三个方面:
第一,对《思修》课程,应将上述过程性目标明确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指导上给予明确的指引,思维训练的重要地位才得以树立,这为问题思维运用于教学提供了客观的制度支持。
第二,授课教师本身是否具有问题思维。如果授课教师本身并不具有非常良好问题思维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在教学中运用问题思维则难以实现。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增强自身的问题思维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4]
第三,问题思维的运用需要有效的载体。问题思维的运用,最后往往要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这些载体是否合适,是否有效,也是问题思维运用是否成功有效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加强素材的积累和选择,并创新教学方式,使问题思维得到有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