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
2018-02-23山东省菏泽市单县王小庄初级中学张秀成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王小庄初级中学 张秀成
史料实证素养是从核心素养的方法层面来进行阐述的,即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相关历史资料,筛选出真实可信的史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给予评判的能力。
一、史料实证的必要性
目前中学生对历史证据概念的理解及实证方法的使用能力等还有待提升。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很多,如历史老师只单纯传授书本历史观点,无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初中生年龄和知识积累的限制,导致大多数学生难以从史料中归纳出历史规律。故培养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对不同类型史料的探究性研究,有助于加深其对历史本质的理解,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二、课上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方法
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主要是在实践教学中完成的。所以,课前教师应做好史料的准备工作和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在讲授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向学生渗透论从史来、史论结合的证据思维意识。
(一)学会鉴别真假史料
史料是培养学生实证素养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研究价值,故其筛选需严谨。教学缺乏材料支撑固然是个大问题,但若材料的真假未辨析清楚,得出的结论必然是错误的,比材料不足更加严重。老师需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收集并筛选史料,审阅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获取的大量历史资料,区分对比来源和性质,从而辨析史料的真与假。也可以结合老师对该问题提出的相关要求和注意事项去伪存真,然后按照资料性质、时间顺序、专题性质进行自主归纳整理。
(二)解读史料,找出问题
鉴别史料不是实证的重点,重点应是如何解读史料。扫除学生阅读障碍是第一步,然后再凭借历史知识对史料所蕴含的实质内容进行解读。综合考虑当时的各种主、客观因素,推断人物所处境况,切不可片面、孤立地去分析。教师需引导学生多角度考量问题,培养端正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解读过程中提取关键词、明确主题句,对于有疑问的地方随时记下来,然后进行梳理,或是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可根据授课的时间安排,决定讨论形式。如在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时,学生提问:为什么说董仲舒提出的是新儒学思想?可结合史料进一步分析。《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该句关键词中的“道”体现出道家的思想主张, “教”体现出传统儒家思想,“法”体现出法家思想。由此可知,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融合了多派的新儒家思想。
二、得出结论,评价历史
由于研究者自身历史观、认知能力和思维模式的不同,不同人会对同一历史事件产生不同的观点。此时,史料实证就成为检验历史认识的重要手段。学生可通过史料的解读和分析验证历史观点的合理性,摆脱思维僵化的定式,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审慎而全面地看待、评价历史。如学习“鸦片战争”时,我们除了对当时外国侵略者的行为感到义愤填膺外,还应审视当时我国的经济、政治局面,铭记惨痛历史教训,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感激当今时代和平局面的来之不易,反对任何时期的霸权主义。
总之,教师应以教科书为主要工具,利用电子设备加以辅助,做好知识延伸,练就学生重证据的学习态度,教会学生基本的实证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1]王瑾.上位与下位的结合:史料教学与学生历史价值观的教育 [J].中学历史教学,2017(2).
[2]王巧琴.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J].学周刊,20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