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复习渗透“考试树人”
2018-02-23海南省临高县临高中学张雪霞
□海南省临高县临高中学 张雪霞
国家考试中心主任姜钢指出:“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不断提升命题内容设计的科学性,高考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得到全面提升,素质教育导向清晰明确,对于推动教育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改变、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高素质人才,推动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考试中心主任姜钢的讲话,突出了高考政治试题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和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依托现实社会生活、时政热点材料,反映国家发展战略及成就,突出考查学生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明确高考政治“考什么”“为何考”“怎么考”,通过考试促进“怎么教”,从而检验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
如何在高中政治复习考试中渗透立德树人的理念,笔者有以下做法:
一、构建知识框架,渗透“考试树人”
高中政治学科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哲学4本教材与3本选修,涉及的知识内容广且复杂。因此,要在传授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老师必须引导学生着眼于学科基础知识的巩固,通过揭示政治学科知识内在联系,整理教材主线,提炼高考题,构建知识框架,把零散的知识网络化;明确学科主干知识与核心知识,从而科学地对高中政治模块内容进行整合。
构建知识框架可以从宏观、微观、主体三个方面进行建构:宏观构建从(经济、政治、文化)模块出发,以单元为主线,课题为主干,框目为内容方向;微观构建以某个知识点为主线,关键词为主干,细化知识;主体构建以主体为主线(经济、政治模块),关键词为主干,细化知识。
构建知识框架的过程就是整合教材的过程,促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掌握学科核心素养所必备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关键能力,教学生学会理性运用学科知识突出主干知识,在比较、鉴别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分析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比如,主体构建:中国共产党的主干知识是我国国家性质决定党的地位、性质、宗旨、执政理念、指导思想、共享发展成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关键词是地位、性质、宗旨、理念、思想、共享、出发点、方式。只有熟悉中国共产党的主干知识才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有关党的问题。
在构建党的主干知识的同时,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党为什么做某事,怎么做某事,知晓和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情感和政治立场、政治价值观,从而信仰马克思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形成理性精神的思想政治素养,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
二、试题立意渗透“考试树人”
近5年来我省高考政治命题突出考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试题命制夯实学科基础,突出能力立意,重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1]。而学科知识的考查渗透在背景材料中,因此,通过分析时政热点、社会生活的试题材料,教会学生掌握审题和解题的基本技巧,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平时分析试题的过程中,讲清楚试题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对每次考试的内容,考试的重点,试题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指导学生答题思路、解题方法以及思维模式,把握命题人的出题意图,利用考试的导向功能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高中政治复习中选择什么样的试卷考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很重要,考查试题的形式要多种多样,有:文字、图片、表格、诗词等图文并茂;有辩析题、“为什么”型题、“怎么办”型题,题型灵活;在答题的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答题的思维模式,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考查考生学科素养,渗透考试树人。
比如,有人认为:既然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那么公民在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平台上发表言论就不应该有任何的限制。
根据辩题,提取“公民、自由、不限制”三个关键词,可以判断本题考查公民如何行使权利,调用所学相关知识迁移,可知,我国公民有政治自由权,但不等于不受任何限制。围绕“对在哪”“错在哪”“怎么办”分析。
本试题突出学科素养的考查,渗透了《政治生活》政府的职能,公民的权利、义务、自由和法治等相关知识。试题紧密联系大家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使得学生能够明白政治来源于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社会问题,应用所学知识灵活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政治考试的立德树人的功能。
所以,老师要善于选择合适的试题,在试题的练习与讲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挥考试对教学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三、学生出题践行“考试树人”
政治老师要敢于挑战传统的高三政治复习,引导学生比较思考,并根据政治学科知识,围绕每次试题进行有效联系、甄别、拓展、提升,学会模仿命制试题。
模仿命制试题是学生感受政治学科知识的主要途径,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素养。在命题指导方面,老师布置学生命题任务,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利用时政材料等资源,从四个必修模块的核心知识入手,选择背景材料、设置问题考查主干知识,组织参考答案,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加深学生对政治学科知识的理解,渗透政治学科素养的考核。
命制试题的过程就是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考查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把握、考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政治学科知识的认知。
命制试题如例:高三(21)班王同学
材料题: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文化产业在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地越来越突出,世界范围内文化的交流也逐渐增多。
回望2016年,中国文化“走出去”在文学、戏曲、影视、出版等领域斩获颇丰,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逐渐进入国际主流市场。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和借鉴了国际上的有益经验,汲取了时代精华,还加强了对海外受众心理和外国文化的了解,增强了当地民众对文化的兴趣,对中国来说,“走出去”更是推动了中华民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加强了各民族间文化的融合。
运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的知识,分析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义。
材料来源:第12期周报、第27题。
考查知识点:文化交流的意义,有一点提到文化多样性。
答:①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学习和借鉴了国际上的有益经验,吸取了时代精神,有利于各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学习、借鉴、博采众长,可以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走出去”帮助中国文化加强了对海外受众心理和外国文化的了解,增强了当时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这可以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走出去”帮助中国文化加强了对海外受众心理和外国文化的了解,提高了当地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这可以推动本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本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②文化交流有利于个体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随经济全球化的脚步而快速发展,文化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实现经济上的互利共赢。
③文化交流影响国际政治,世界范围内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中国文化通过“走出去”在多个领域内获得了成就,可以促进国家间相互理解,减少隔阂,增进共识,促进世界和平。
④中国文化“走出去”有利于尊重文化多样性。“走出去”推动了中华民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加强了各民族间文化的融合有利于促进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其它民族文化的尊重,有利于尊重世间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王同学命制的这道试题,背景材料的选用渗透“考试树人”,知识点的阐释有效地把学科知识与文化生活现象有机结合,训练答题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学生命制试题,可以使学生能逐步学会辩证地分析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现象,有利于深化对学科知识理解,培养逻辑思维,激发探究、求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调动与运用知识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助推政治学科素养的提升。
高中政治复习过程中,要善于通过考试渗透“立德树人”理念,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根据学生发展需要、考试大纲、教学目标等多方面的需要,创新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方式,丰富学生政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政治复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