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能力
2018-02-23广东省河源市第三小学任伟阁
广东省河源市第三小学 任伟阁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思维源于问题,问题又是创新的前提。课堂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应成为问题的发源地,只有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方能具备高效学习的能力。为让学生真正地高效学习,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课堂,让问题上升为课堂的主线
学习始于问,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备课方式,灵活设计一些有适当深度和广度的问题来刺激引导学生。另外还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并产生和别人合作来解决问题的欲望,甚至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衍生出新的问题。
所以当务之急,要真正地改变“老化”的课堂模式,少一些单调无味的“是不是”之类的问题,多些激趣、讨论的形式,多些让学生觉得有兴趣去探究问题,激发个人灵感和集体智慧,从而产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信心。
二、引而后发,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人
学生的能力是无限大的,教师要敢于放权给学生。教师引出问题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讨论,让他们的思维发光发热。教师所提问题要能触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例如在“正比例”教学中,关于正比例的概念剖析,就有同学讨论后质疑“它们的比值一定”这种说法不严谨,句中的“它们”指代不明。老师可以适时追问“如果你是编者,你会怎么写呢?”提出这样的问题瞬间点燃了学生的讨论热情,大家众说纷纭,讨论到最后发现“它们相对应数值的比值一定”的结论会更准确一些。当然编者的意图只是对“正比例”的初步认识,但学生们却把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岂不是一举两得!由此可见知识的升华、完善不一定仅仅靠老师的提点,很多时候学生完全具备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对问题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追求,这才称得上真正的学习!
三、提升质量,让问题充满智慧和真理
大多数学生都有爱思考、爱表达的欲望,自然也就不会放弃对问题的探究,这也恰恰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问题,老师必须要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对比发现问题的优劣,合理选择有质量的问题,理性回归课堂主题,尽可能引导学生规避一些不恰当的问题,让有质量的问题留在学生的思考中。只要老师坚持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问题导向,问题的质量才能得以保证,否则问题乱象会让我们的课堂失控,偏离轨道。问题的质量是课堂的生命线,只有学生具备了智慧选题的能力和合理规范的质疑能力,我们的课堂才会迸发出知识的力量和问题的魅力,研究的问题才会富有智慧和生命,我们的知识才能走向真理。
四、形成乐趣,让问题灵动起来
兴趣是学习的引导师,当学生对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问题的生成已经是次要的了,让问题灵动起来,促成小组或者个人的乐趣,学习效果才会更好地放大。当习惯成自然,学生每天都问题不断、精彩纷呈,讨论的氛围热烈高涨,研究的味道浓郁,这时就已经不是知识的单纯性获得,而是知识的众筹性生成。在讲授“因数与倍数”时,学生自然会问“倍和倍数是不是一回事呢?”全班同学的神经瞬间就被拉动。当一个人的思考解决不了时,就引入到学习小组中来讨论分析,讨论过程中要做到:你的观点给我提了醒,我再给你的观点做补充等。把一字之差的问题,弄得清清楚楚。本来小学就有许多界定不清的内容,凭老师一张嘴是很难说清楚的,更难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所以讲课难免会出现小小的“尴尬”。但是当学生有了良好的问题能力后,基本都可以通过自己或集体的能力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让学生的问题能力得以提升,老师自然也可以分出更多的精力去准备更精妙的“问题”。态度是偶而有之,只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对学习失去乐趣和方向。所以这不仅仅是对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更是对老师自身能力的考验和锤炼,只有老师肯下功夫,和学生上下一心,让问题的生成及研究程序自动化,课堂才会处处生花、精彩纷呈。
让学生分得清辨、得明、想得真做得实,师与生、生与生共同构建出交流互通的平台,实现人人想、齐讨论的良好氛围,学生的问题能力肯定能成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利器。
参考文献
[1]韩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7(8).
[2]单明义.培养问题能力 提高学习实效[J].学苑教育,2016(10).
[3]肖登青.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J].新课程:上,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