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维度合理定位童话教学
——统编版三上童话单元教学建议
2018-09-17施燕红刘雅芳
施燕红 刘雅芳
童话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体裁,其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把儿童带入美好的童话情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童话语言通俗易懂、活泼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这一表述确定了童话作为小学阅读教学首选文体的地位。在统编版第一学段教材中,童话作品所占篇幅相当突出。以二年级上册为例,24篇课文中,童话10篇,占比例约为41.6%。除课文外,《我爱阅读》《快乐读书吧》等栏目中,也相应介绍了许多童话故事。进入第二学段,童话选文比例渐趋减少,但对童话阅读的要求有所提高。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童话”,编排了《去年的树》《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等4篇童话故事。这些童话故事充满了丰富的想象,以动物或植物为主角,讲述了主人公奇妙或不可思议的经历,引人入胜,又发人深思。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童话故事中丰富的想象已有初步的感受,对童话这一体裁也有一些感性认识。这次专门安排童话单元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童话故事中奇特的想象,感受童话中生动有趣的形象,激发学生持续阅读童话故事的兴趣。4篇课文在课后题或课前学习提示中,都提出了感受童话丰富想象的具体要求,如分角色朗读感受、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对比阅读发现异同、体会人物心情以及发表对故事中角色的看法等。“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则从童话的基本特点、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以及阅读童话的好处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梳理总结。
本文就以统编版三上第三单元为例,谈谈关于童话教学方面的几点建议。
一、把握童话文本内涵,不过度解读
童话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意义,但童话毕竟是儿童文学,是专门写给儿童看的,应该让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而不能以教师自身的评判标准去过度挖掘,让道德说教充溢课堂。例如,《去年的树》一文,通过描写鸟儿和树相处时的快乐,寻找树时的执着,看着灯火唱起去年的歌时的感伤,塑造了信守诺言、忠于友谊的鸟儿形象。全文语言简洁凝练,字里行间饱含了鸟儿对树的真挚情谊。学生通过品读课文,不难感受到鸟儿与树之间的情谊,为树化作灯火而哀伤,为鸟儿的一诺千金而感动。但有的教师偏偏要从成人的角度挖掘树为了人类的光明牺牲自己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不仅仅是过度解读,而且是错误解读了。
同理,《那一定会很好》一文,讲述了一粒种子长成大树,变成手推车、椅子,最后变成木地板的一段生命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它不断转变,每一次转变都是一个愿望的开始,每一个愿望都在平和温馨中实现。种子有自己的愿望,有自己的主观努力,但它的每一段历程,都不是自己积极主动追求的结果,人为的、被动的因素很多。因此,面对现实,坦然接受,以平和乐观的心态应对生命历程中的变化,才是文章的主旨。
《一块奶酪》讲的是蚂蚁队长召集小蚂蚁们搬运奶酪时,不小心拽掉了奶酪的一角,最终蚂蚁队长战胜了自己想偷嘴的心理,命令最小的蚂蚁吃掉了奶酪渣。故事塑造了一个以身作则、爱护弱小的蚂蚁队长形象。阅读提示要求学生说说:你喜欢文中的蚂蚁队长吗?理由是什么?多数同学可能会说喜欢蚂蚁队长,因为他纪律严明,一视同仁;也有学生会说不喜欢,因为蚂蚁队长过于威严,不够亲切。此时,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聚焦单元语文要素,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童话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引领学生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内容,品味童话语言,体会童话特点,从而教出童话特有的味道。切不可脱离童话文体特征,把童话当作一般的记叙文来讲解分析。
1.关注情节,展开想象。
在教学《那一定会很好》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故事的平和温馨,体会角色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
首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中描写“它”内心独白的语句,让学生自由想象“那一定会很好”是一幅幅怎样美好的画面,感受种子想要站起来,树想跑起来,手推车想坐下来,椅子想要躺下来的美好愿望。
然后,引导学生关注“它”在每一段历程中的行为、表现,再次展开想象,体会“它”享受生命中每一段历程的人生态度。第一次转变,引导学生想象被泥土紧紧包裹着的种子是怎样钻出泥土,努力生长的;第二次转变,引导学生从“这棵树的树叶向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起来”,想象“它”会对农夫说些什么,从而体会“它”的主动;第三次转变,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想象手推车迎着风,在山路上跑来跑去时的心理活动,体会“它”实现奔跑愿望时的惬意心情;第四次转变,引导学生想象,当“它慢慢变老了,跑起来的时候,骨头会吱吱嘎嘎地响”时,挺直腰背的费力与辛苦;第五次转变,引导学生想象椅子变成木地板后,舒展着身子,躺在阳台上享受阳光时的感受和心理,体验“它”内心深处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2.品读表演,感受想象。
《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中,故事情节随着红头和青头的对话推进。文中的对话大多单独成段,有丰富的提示语。这些提示语形象地描绘了红头的心情变化,使得整个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蹦、爬、喊、跳、蹭”等动词,生动地刻画出了青头的动作和神态,写出了青头急朋友所急,遇到危险时的沉着冷静。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充分理解对话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分角色朗读,想象当时情境,体会人物心情,读出相应的语气。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青头和红头的对话,分别做上相应的记号,并尝试分角色朗读。为了体会人物心情,可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拼命”“急忙”“哭起来”“悲哀”“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了”等,同时关注句中的“!”“……”等标点符号,练习朗读。
在练习朗读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来体会人物心情。如抓住“拼命”一词,想象红头当时的惊慌;抓住“大吃一惊”,结合青头的动作“蹦、爬、喊”等,想象青头当时着急的心情。
有了对青头和红头的语言、动作和细节的想象和体会,再通过分角色朗读与情境表演等方式,增加童话教学的趣味性,在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童话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想象能力。
3.借助插图,丰富想象。
课文中的插图不仅富有美感,还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引导学生关注插图,可以丰富对童话情境的想象,加深对童话人物的感受,增进对童话内涵的理解。
例如,《去年的树》配有两幅插图。一幅是鸟儿站在枝头,扇动着翅膀,快乐地给树唱歌,树微笑地听着鸟儿歌唱。教学时,可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鸟儿和树的动作、神态等,想象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怎样的故事,从而更深入地体会它们之间的真挚友谊。另一幅是鸟儿若有所思地盯着灯火,安静而略带忧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鸟儿的表情、动作,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体会鸟儿的心情。
当读到“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下文“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一句,猜一猜:鸟儿盯着灯火看时在想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鸟儿想起了那段天天给树唱歌的美好时光;鸟儿想起了和树分别时彼此许下的承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睁大眼睛”“盯着”两个词想象说话,如:“树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树朋友,我来给你唱歌了,你开心吗?”
读到“唱完了歌,鸟儿又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时,可引导学生抓住“唱完了歌儿”“又盯着灯火看”“就飞走了”这些词句,想一想:鸟儿此时又在想些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说:“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承诺!”“树朋友,我唱的歌儿你听见了吗?”“再见了,树朋友!”
《一块奶酪》中的插图,对应的是第十二自然段的内容。站在奶酪右边发号施令的是蚂蚁队长,他正命令爬到奶酪左边的小蚂蚁执行命令,吃掉奶酪渣。而那只接到命令的小蚂蚁仰着头,瞪大眼睛看着面前的奶酪渣,一副不敢置信的模样。其他蚂蚁有的惊诧,有的羡慕,有的赞许,有的失落……神态各异,惟妙惟肖。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中蚂蚁队长的动作,小蚂蚁们各不相同的神态,思考:小蚂蚁们的表情不同,对应的心理活动也各不相同。它们心里会有怎样的想法呢?通过想象小蚂蚁们的内心活动,从侧面衬托出蚂蚁队长令人敬佩的行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故事的重要情节,体会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三、正确领会习作目标,不拔高要求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在习作中提出“编童话,写童话”的要求。在学完本单元4篇童话故事后,安排学生写童话,由阅读到习作,体现了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同时,也为三年级学生起步作文激发习作兴趣,降低难度。“试着”一词,明确本次习作旨在激发学生编写童话的兴趣,未对编写作过高要求。
1.依托教材提供的词语,打开习作思路。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较为丰富的童话阅读体验,但学习编童话写童话还是第一次,因而帮助学生打开习作思路尤为重要。教师可以依托教材提供的词语,在这方面作具体指导。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提供的词语,让学生自主发现3组词语排列上的特点。从纵向看,3组词语分别表示角色、时间、地点。角色的词语有指向人、动物、植物的;时间的词语有指向季节、某一天以及一天中的某个时间段的;地点的词语有指向家里、公共场所、大自然的。从横向看,每组的3个词语刚好构成故事的三要素,教师适时点拨:本次习作可以围绕这3个基本要素进行童话故事编写。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在选择三要素的时候,将这些词语自由交叉,形成多样的组合,如“国王、星期天、森林超市”“玫瑰花、冬天、小河边”。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选择多个角色,或添加自己喜欢的其他角色,如“国王、啄木鸟、星期天、森林超市”“玫瑰花、魔法师、冬天、小河边”。
2.细化指导,把故事写清楚。
三年级正处于习作的起步阶段,虽然学生已经选好了故事的角色、时间、地点,要把故事写清楚,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细化指导。具体可以分3步展开。
让学生在选定角色、时间、地点之后,试着问自己3个问题:故事中的角色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个故事为什么发生在这个时间?为什么发生在这个地点?学生通过这样的自问自答,为接下来编写童话做好铺垫。如,学生选定“国王、玫瑰花、冬天、小河边”这4个词语,可能会有这样的思路:国王是一个善良的人;玫瑰花爱美,多愁善感;冬天,玫瑰花会凋谢,因此害怕;小河边是玫瑰花生长的地方,也是国王与她相遇的地方。
接下来,教师仍然可以用问题提示法,引导学生继续编童话:他们在那里做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如,上面的例子,学生可能会继续创编:有一年冬天,国王正在小河边散步。玫瑰花在哭泣,因为她害怕被冻死。国王帮助玫瑰花,把她移到了自己温暖的王宫里。
在学生初步搭建故事框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发挥想象,把故事情节展开,写得更清楚。可以提示学生试着写一写人物的对话、动作和心理活动等。如,上述故事中,国王看见哭泣的玫瑰花会怎么问?玫瑰花会怎么回答?国王为了把玫瑰花搬进王宫,是怎么做的?玫瑰花得到国王的帮助,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故事编写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乐于表达。至于故事是否合理、神奇,可以不作要求。
总之,教师应该遵循童话这一文体的特点和这一年段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不过度解读文本,不拔高学习要求,尽可能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走进童话的美妙情境,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外主动阅读更多的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