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语文作业批改的几点思考
2018-02-23吴学远
吴学远
(贵州省黔西县第六中学 贵州 黔西 551500)
1 自评互评,相得益彰
1.1 自批自改,尤其是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批自改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著名作家老舍曾经说过:“文章不厌百回改。”一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作文教学中常常对学生们强调:作文是三分写,七分改。学生作文草稿拟好后,根据“要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对自己的提纲和草稿进行自问自答,以问导改。学生在自改当中,首先带着“要写什么”这一问题进行审题。其次明确写作要求,然后默读自己的作文,检查作文是否符合写作要求,有无跑题现象。再带着“为什么写”这一问题,再次把握文章所要表现的中心,明确作文目的,在此基础上朗读自己的作文,检查自己的作文是否中心明确。最后带着“怎样写”这一问题,结合老师在指导中指出的要求,反复明确本次作文的训练重点要求的写作方法。
1.2 互批互改。它适用于批改文言文、古诗词默写、生字词听写等一类的作业。因为学生纯真、心细、认真,批改这类作业时他们不会放过一个错字,即使哪个字多了一点,少了一横,他们都能找出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老师再适当出示评分标准。比如:错一个字扣2分,写错一个拼音扣2分,默写不整洁扣5分等,这样,不但提高了批作业的速度,更重的是学生会在互批中增长自己的知识。
再以批改作文为例,我的具体做法:第一步,相互评改,人人动手。在六人(作文水平一优、三中、二差)小组中,每人重点评改一篇,要求写出评语:1.格式是否正确;2.字数是否符合要求;3.书写是否规范;4.画出错别字;5.修改病句,画出佳句;6.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有误;7.文章结构是否完整;8.详略是否得当;9.材料能否表现中心;10.主题是否鲜明。(这十条评语是逐步增加的)第二步,小组评议,把各自重点评改的一篇文章的意见在组内交流,如果某人在评改中的错误或疏漏,经过大家的读、议能得到及时发现和纠正,并推荐出有代表性的文章全班交流。第三步,各组长推荐文章,老师选取有代表性的作文,组织学生集体评议。被评文章的作者,可进行答辩。第四步,教师总结,根据评改情况,针对训练目的、重点,本着鼓励的原则集中谈意见。第五步,自己修改,写评后感。
二、面批面改,增进情谊
面批面改就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地批改作业。这样的批改方式,一是更直接更有效。教师能当面纠正学生作业中的错误。二是教师通过和学生当面交流,清楚地了解学生造成错误的原因。这样既可调整自己教学中的重难点、又可了解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作业的质量。面批面改要做到以下几点:作业做得好的。我们当面给予表扬,指出其优点,学生会有极大的成就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在受表扬中得到提高。同时再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在全班树立榜样,这样以点带面,带动全班学生写好作业。对于作业错误较多的后进生,我们当面给予帮助,分析其错误的原因,指导其掌握正确的方法,学生当面受益,作业正确率会大大提高。这样,我们和学生一起交流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在交流中,了解学生做错的原因,既可以弥补我们教学中的遗漏和不足,又可以清楚学生的知识需求。我们采用的面批面改的批改方式,不仅是知识性的教育,还是人文性的教育,和传统的教师在办公室进行全批全改来相比,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更能拉近师生的关系,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巧用符号,避免红“×”
非常醒目的红“×”对学生的错误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可又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应巧用符号。
在学生做得好的地方给学生一个笑脸或者竖大拇指,以此表示对学生的鼓励。对于学生做错的地方,可将红“×”变为“?”“О”提醒,表明错误。如果在作业中,学生出现了错字或别字,教师可用上一个小圆圈标明,告诉学生赶快更正。粗心是学生作业的一种通病,他们常常会丢三落四。针对这种现象,教师批改时,可在遗漏处打上一个小问号,通知学生及时补救。
这样转变批改作业的符号,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成绩更关注,也让学生感觉到语文作业的批改也可以很亲切,让学生减少对作业的排斥,也减少对错误的抵触,让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优势,更加努力完善自己的不足,进而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
四、发现美点,写好评语
美到处都存在,只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一些简单但又具有激励性的评语批改作业,首先是要肯定学生的长处,然后再提出殷切的期望,劝其改正缺点。在批改作业的时候,教师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往往一句简单的话语能使学生一改往日的陋习,并能唤起一个学生对知识的向往。如:对书写潦草的作业本上写上“你很聪明,如果字再写得好一点,那就更好了!”或者“字如其人,帅气的你一定会把字写得工工整整的!”又如:对作业做得好的学生教师只需在作业本上简单地写上一句“你很认真!”“你真快!”等就已经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如泉水般涓涓细流的关爱了。自己的评语要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而不是冷冰冰的纸张。应该在学生作业本上作指导性、启发性的批注和评语,给出的评语要有激情、有关怀、有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