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极简主义的高中语文教学资源整合

2018-02-23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22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高中语文知识点

(成都市第十八中学校 四川成都 610072)

涉及到语文学科庞杂的内容:基础知识、古文、现代文、阅读、写作,与其说是一个学科,不如说是多个有关联有交叉但相对独立的知识能力体系的集合,如果教师心中并无成竹,则容易导致教学知识点多而分散,必须进行取舍整合。[1]

《中学教育力量整合》中提到:高中语文课程资源整合是指通过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主体内容及其机制的有机整合,从而使资源更加集中化、系统化、综合化,发挥资源的最佳优势。而如何进行资源整合,“极简主义”某种意思上来说提供了一种相对高效便捷思维方式。[2]

一、减去学生已经掌握护着有能力自学的教学内容

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现状有客观而准确的认识。切忌低估学生的能力,要在课堂上敢于等待,留时间给学生进行内化,毕竟课堂效果最终落脚点在于“生成”。尤其是高中课堂问题对思维的高度和深度又有一定的要求,再加之高中生的课堂发言积极性本就不及初中,若教师容易一见到课堂“冷场”就默认学生不会不懂,从而进行过多的讲解,则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赘余。不妨在“备学生”和“建立科学合理的检测、评价、激励机制”上下功夫,把“生本”贯彻到底。[3]

二、减去重复而不够深入的知识点讲解

重复是极简的头号大敌,如同家中毫无必要储藏的几十块肥皂、一大把不能用的签字笔一样,语文教学课堂上,也容易充斥了蜻蜓点水般的重复内容,虽然说学习是一个反复的、曲折中前进的过程,语文学科的能力是呈螺旋式上升的,但是某些时候,与其见题就讲,不断重复让学生觉得散碎,不如一次讲透彻。[4]

比如有关诗词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学生错误率居高不下,然而每每讲解,学生却又“一听就懂”,如此困境持续到高三复习时,为了上一节校内公开课,我为了“小切口、深入”而选择了“虚实结合”这一个看起来很小的知识点,不料花了在我看来“细致过度”的两节讲练课之后,学生反应很好;我便又尝试做了动静结合的专题突破,由此,学生表现手法的两大难点得到了很大的突破,也给了我深刻的教训——如果在高一开始涉及诗词鉴赏的时候就把这些知识点深入透彻地讲在前面,教学效果可能会理想得多。

三、减去求全责备的课堂教学目标

不论是现在仍旧通行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又或是按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观点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三个领域, 都对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目标指导,然而,窃以为这应当是对相对较长时间的教学所进行的整体规划。甚至笔者窃以为与其说这些是目标,不如说是预期达到的效果,这与目标有微小的区别——预期达到的效果有主动和被动之分,有整体和个体之分。

譬如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主动引导,通过组织教学等多种手段有计划有目的的在全班整体范围内进行实现,而情感能力价值观的实现,更多不是靠主动的群体性的说教,而是自然的、个性化的感悟领会,不如通过辩论、作文专题教学等形式有空专题讨论,即使一篇课文,也不妨最后一个课时加以点拨,显然不可能是每个课时的主要目标。

至于如何提高课堂聚焦度,不仅仅是简单的设计好主问题,正如如何让一片树叶起好当起的作用——必须将局部放在整体中进行考虑,也就是说,要让每一节课目标明确,高度聚焦,不蔓不枝,教师必须要整合形成符合当前教学班实际情况的、以能力为主线的高中语文教学资源。

四、整合形成以核心素养为根本、以技能树为主线的教学资源

极简主义的根本,是针对人内心的贪婪和惧怕,或者说贪婪也恰恰是因为惧怕,语文教学中,无限制追求面面俱到的心态恰恰是教师“怕没讲到位”的表现,导致教学目标的定位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难以取舍,不论讲解课文、习题讲解还是高三复习,都倾向于求全责备,最终反而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局面。而再进一步细究,这种“怕”恰恰是因为教师对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高考考纲所要求的语文知识、能力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水平缺乏高屋建瓴的认知,胸无成竹之故。正如弗格斯·奥康奈《极简主义》中一针见血所指出的:“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驶向哪个港口,那么无论东南西北风,对你来说都是无所谓的。”因此,这样的老师即使心中知道自己在做重复的无用之功,却仍旧无法去做“减法”,毕竟减去之后也仍旧是茫然无措,反而不如紧紧抓住“可控”的部分反复操练。因此,“舍”的前提,是知道“取”什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与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当今时代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不论课文如何变化,考题如何变化,素养核心本身,是相对不变的。而语文课堂上,该核心素养的外化,则是体现在学生的积累、理解和表达三方面的能力上,为了更具有操作性,不妨再进一步细化,则可以形成基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一根基的、由“积累、理解、表达”分化出的技能树,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文化常识等等。

结语

通过一系列的减法之后,所节余下的教学时间要如何运用,或许不妨可以尝试以核心素养为根,积累、理解和表达为纲,技能树为线,进行资源整合,形成高中三年的教学规划,再分解到学年、学期、学月和学周,乃至于每一节课,是值得尝试的方法,相比较于基于现有的文段材料进行相对缺乏整体规划的发散式资源整合,这样可能更有助于使高中语文教学体系更加严密、更加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高中语文知识点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关于G20 的知识点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