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律完善社会,道德培养人格

2018-02-22孙明锋

新课程·中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生核心素养

孙明锋

摘 要: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通过真实的事例为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并通过道德观念的传递健全学生的人格。同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教育学生,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升、观念的建立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增加自己的法律知识,提高道德素养和人格修养。同时,教师需要通过基础知识的教授、学习能力的提升、潜移默化的熏陶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因此,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之成为遵纪守法、明辨是非、品行端正的优秀学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初中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国家的运转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一个社会体系的运作需要道德约束。因此,帮助学生普及法律知识、传递道德标准就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进行的教育主题。同时,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需要建立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其主要包括学生的道德认知、自我管理、国家认同、法律意识、社会参与等方面。也就是说,这门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增长知识,还能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建立和完善,并帮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奋斗理念下努力拼搏,昂扬进取。

道德与法治教学绝不仅仅是知识普及性的教学科目,而且是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教学手段。初中学生经过这门课程的学习,需要掌握基本的社会法律知识并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学生还需要在课堂的参与过程中,通过不同的课堂事例完善自己的人格,成为一名合格的,心存国家、社会的新时代建设接班人。接下来,笔者将从四个方面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课堂中健全道德认知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帮助学生通过课堂案例与事实建立法律和道德的认知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道德认知,使学生通过学习和思考,成为一名拥有健全人格的中学生。同时,因为课本中的教学内容都是从学生身边延伸出来的,所以课堂教学内容易于学生理解,也可以促使学生在道德知识的获取过程中通过实例感知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结合自身的行为进行有力的道德约束和规范。

例如,在学习“友谊与成长同行”这一课时,笔者从学生身边的友谊故事出发,通过“我的朋友图”的反思分享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梳理自己的交往现状与朋友关系,让学生观察自己的交友特点。通过“朋友影响力”图、“友谊故事”的探究与分享活动,引导学生一起分享友谊故事,感受友谊的美好与力量,并把友谊的力量上升到理性的认知层面,体会朋友在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位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尊重他人、珍视友谊的重要道德品质,并提高了学生在与朋友进行交往过程中的道德素养。同时,笔者还与学生一起,针对大家讲述的与朋友之间发生的事情,总结出交往过程中需要秉持的道德修养,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学生通过发言总结和课堂知识的学习,总结出交往过程中需要建立的道德素养:尊重自己的朋友、不贬低他人、保持基本的社交礼仪等日常与朋友交往的道德标准。教师可以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完善学生的道德认知,用课堂实例或者学生生活中遇到的真实事件进行知识的教育和理解,也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道德素养的重要性,并通过学习进而具备这些重要的道德修养。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一场知识与事实的碰撞,也是学生讨论与教师教授的教学探讨大会。教师可以通过真实事例深化学生对于道德素养的认知,并通过师生经验、生生经验的冲突、碰撞、共认等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扩展。因此,学生通过课堂知识的学习和讨论,提高了自己对于道德素养的认知,也收获了中学生需要具备的重要道德品质。同时,道德认知能力作为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当中的重要培养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加大课堂教学力度,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认知,建立良好的道德修养。

二、活动中提升自我管理

课堂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当中。因此,教师应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积极丰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究和学习,通过活动的参与消化知识,完成自我管理的过程。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该选取诸如辩论会、演讲会等参与性较强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参与,帮助学生在课堂活动参与过程中增长知识,实现自我管理的重要教育意义。

例如,在学习“感受生命的意义”这一课时,笔者以“演讲大会”的即兴演讲形式来开展课堂活动,并邀请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笔者给出的演讲题目分别是: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如何提高自己生命的质量?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学生可以根据笔者给出的题目自主选择,以2~3分钟的即兴演讲为宜。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结合课堂的知识,进行了演讲稿的准备。在实际演讲大会开展过程中,学生的演讲内容十分精彩,不仅积极探索了生命的意义,还涉及了人类如何才能驾驭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同时,学生还在演讲中,涉及了课本中“生命是独特的”相关知识,并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生活经历,学会努力构建自己的生命,实现自己的完满人生。通过演讲活动的参与,学生不仅消化了课本知识,还将知识与活动充分融合,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在知识掌握中实现关于生命的自我管理。

课堂活动的举办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新教材本身对于活动类型非常重,主要有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拓展空间。教材中的活动并不单单是作为正文观点的认证、体验或延伸,而是承载着“知识”习得的功能。与此同时,每一类活动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每一个活动设计都有一定的思想意图。因此,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要考虑这些功能与意图如何在教学互动中得以实现。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不仅完成了道德与法治课本知识的掌握,还能通过活动深化知识的理解,完成課堂内容相关的自我管理。同时,自我管理作为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中重要的环节,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还能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教师应该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安排课堂活动,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类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体悟学习内容,培养其行动能力并通过活动的引导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达成。

三、情境中建立国家认同

将情境引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生设身处地去思考课本事例当中人物的情感,并促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和情境的探索中进行思考,思考国家利益并最终完成国家认同。同时,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感受课本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课堂的积极参与,还能有效增加学生对于知识探索的情感体验。课堂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在理智的学习和感性体验当中深化知识的理解,并高效完成国家认同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国家利益至上”这一课时,笔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钱学森当年在美国进行科学研究的情境。一面是先进的科研设备与优越的生活条件,一面是自己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祖国。笔者请学生进行思考,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有的学生说可以先去美国,有所成就再回国研究;还有的学生选择与自己的祖国共进退,利用国内有限的资源进行科学研究。接着,笔者通过对国家利益的分析,帮助学生梳理了国家利益的重要性,也强调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并简述了当事人钱学森的个人选择:保持对于祖国的热爱,坚持与祖国共同发展,回国进行科学研究。通过情境的参与和切身感受,学生不仅完成了知识的学习,也实现了对于国家的认同。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初中生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能够开始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分析国家和社会现象。但是,他们思想还不成熟,社会经验比较欠缺,对国家利益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通过情境的创设促使学生感受课本知识,深化学生对于真实事例的理解是道德与法治课堂重要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的理论出发点和切入点是“情境”。“情境”实际上是一种教育的契机,是贴近学生、有教育内容的场景。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现实的途径。因此,教师通过情境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不仅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利益观,提高辨析各种爱国观念和行为的能力,使自己的爱国情感更加理性、深沉,形成国家认同,并在国家认同的基础上建立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而且,作为一个中国人,认同自己的国家,对于自己的国家产生自豪感,是每一个国人都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也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学重点与和核心素养之一。因此,教师应该积极通过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并使学生在国家认同的情怀下去热爱祖国、建设祖国。

四、实践中完善法律意识

法律是一个国家赖以运转的重要依据,也是全体国民意志的体现。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还需要帮学生建立基本的法律意识,了解我国的基本法律和社会生活中常用的法律法规。学法、守法、用法是每一个中国公民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学生日后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建设的基本素养。因此,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践完成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并在实践的参与过程中建立法律意识,完善学生基本法律法规的掌握,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使其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

例如,在學习“善用法律”这一课时,因为学生已经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具备了基本的法律知识与法律意识,因此,笔者结合实践活动开展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践行法律法规的运用。结合学生掌握的法律知识,笔者组织了“法律志愿者”实践活动请学生参与,并请学生分别担任法律顾问和维权者。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侵权问题寻找法律顾问,寻求帮助,法律顾问则针对维权者所叙述事件的判断来决定如何使用法律手段帮助其维护合法权益。完成后,笔者还要求学生根据课本上“探究与分享”中的案例进行法律实践分析。学生经过案例的分析与探究,不仅明白了公民可以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明白了我们应该使用法律武器与犯罪行为作斗争,且这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因此,通过课堂案例的实践参与,学生可以掌握法律知识,还可以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建立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作为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重要的核心素养,不仅可以建立学生基本的法律常识,还能促进学生使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并在日常生活当中严守法律的界线,用法律严格要求自己、保护自己。因此,教师应该通过课堂实践帮助学生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法律完善社会,道德培养人格。中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都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和培养,因此,教师应该结合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通过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来断完善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学生成长为一名懂法律、讲道德的青少年。相信经过教师的重点教育,学生将会在道德认知、自我管理、国家认同、法律意识、社会参与等核心素养层面有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小红.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体验式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4(6):29-30.

[2]张崧.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中国德育,2017(15):66-68.

[3]王玉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17.

[4]王有鹏.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内涵及注意之点[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2):104-106.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初中生核心素养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