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基础教育”带来的“老树长新芽”
2018-02-22崔会娟
崔会娟
摘 要:借助案例讲述了学习“新基础教育”带来的变化:(1)教学情境方面。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学情境创设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把感官获得的信息经过自我系统顺利推送到大脑。(2)师生互动方面。通过实施“杜绝退出”技巧把“我不知道”赶出了课堂。
关键词:情境创设;自我系统;师生互动;杜绝退出
学生,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着鲜活生命的。要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就要为了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而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在学习贯彻“新基础教育实验”的过程中,在教育教学的多个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教学情境方面
研究表明:来自五官的各种信息在进入大脑之后,有98%的信息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淘汰掉,只剩2%的信息有可能被大脑感知到。某信息能否被大脑感知到,发挥关键作用的就是大脑中的自我系统。通俗地讲,自我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来讲就是“我想学吗?”的系统。教学情境创设的目的就在于营造让学生关注有效学习信息的氛围,帮助学生把感官获得的信息顺利被大脑感知到,并激发学生“我想学”的积极情绪情感。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我为了使学生“我想学”采用的主要策略之一。根据学生和所学内容的特点,我运用视频、实验、学生模拟表演、现实问题解决等不同的方式创设情境,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案例:学生的第一节物理课“有趣有用的物理”。这一节基本没有考试的内容,但这一节课的成败与否,关系到学生对物理的观感、是否会爱上物理、是否会为学好物理而勤奋努力学习等。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情境导入
视频《加油 向未来》的开场片段(并布置了一个长期作业:周末晚定期观看CCTV1的《加油 向未来》)。
(二)有趣的物理
除了课本上的实验外,我又补充了一个实验:一矿泉水瓶装满水,在瓶身处插了一个大铁钉,首先让学生猜想:拔出钉子,瓶中的水会不会流出?然后拔出钉子;最后打开瓶盖,水汩汩从钉子扎孔处冒出。
(三)有用的物理
课本上的例子虽然经典,但年代久远。为此,我补充了一个视频:视频中介绍了对亚洲第一高楼、世界第二高楼的127层高的上海中心大厦起稳定作用的阻尼器。
(四)科技是把双刃剑
我的前置作业:利用网络、报纸等搜集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课堂上,首先组内交流展示;然后班内学生绘声绘色地展示。
(五)总结规划
每一个同学认真写下学习物理的愿景和行动计划,并交流、展示。
这节课很成功。
二、师生互动方面
“我不知道”“我不会”是一部分学生应对老师提问的口头禅。原先,我对这部分学生虽无可奈何,但不会再继续追问。通过学习新基础教育理论,我觉察到放掉这些学生是错失了帮这些学生不掉队的大好时机。现在,“我不知道”“我不会”再也搪塞不了我了,我会紧紧抓住这些学生和问题,直到该学生能正确作答为止。我发现,当我坚决地把“我不知道”“我不会”驱逐出课堂后,学生比以往更能保持注意力了。
案例:题目要求:画出物体A对斜面压力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是某同学的作图结果。
下面是我们两个人的对话:
老师:你做错了,错在哪?
学生:我不知道!
老师:压力的作用点在哪呢?
学生:我不知道。
老师:来,看看什么叫压力。(我把书放到了学生的面前)
學生:我知道错在哪了,压力的作用点应该在接触面上(并马上把图改对了)。
老师:好。
通过“杜绝退出”彻底粉碎了学生学习行为上的机会主义,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叶澜教授的教育信条之一:教育通过“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实现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体现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特质。从第一次读到“育生命自觉”,它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内心深处,它也道出了教育的真谛。蛋壳,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就是生命。教育就是要唤醒、焕发学生的生命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在这条路上,我需要走的路还有很长,我会通过不断学习得到前人的力挺;我会通过实践探索,走进理想的生命课堂。
参考文献:
常生龙.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M].第1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