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课中央:对教师人文素养建构的思考
2018-02-22许志明
许志明
“人在课中央”,是思维在课中,学习活动在课中,情感投入在课中。真正发生的课堂应该是真正有儿童在场的课堂,而不是灌输知识的课堂;应该是启迪学生自主学习,带着学生体验的课堂;应该是教师从教到学的转变,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互相相信,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人在课中央”凸显的是教师的核心理念和人文素养。
“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是要用新的学理、新的方法,来增加学生经验。”陶行知先生的这几句话言简意赅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是的,教育的对象是广大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 教育就是要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建构迫切要求教师人文素养的建构。教师的人文素养积淀在读书带来的知识积累;践行于课堂教学中对教育的理解与执行,形成高尚的师德并最终转化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文行动。
一、通过读书实现人文知识的积淀,为人文素养提升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它主要与精神生活相关,具体包括历史、文学、哲学、宗教、道德、法律、艺术等知识,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载体。人文素养的发展是通过优秀的人文文化实现的,而优秀的人文文化则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不断的积累、提炼和升华而逐渐形成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古人云:“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说的是每个人要成为人,就要学习,要博览群书,要涉猎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要对古典文化有着相当的积累,理解传统,并具有历史意识,能“守经答变,返本开新”。由此可见,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组成材料。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知识,不仅影响教师的精神生活,而且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的构建。杜威(1990)指出:“知识具有人文主义的性质,不是因为它是关于过去人类的产物,而是因为它在解放人类智力和人类同情心方面做出了贡献。”
除了学校及相关部门提供人文知识和相关培训外,人文知识的积累主要靠教师自觉自愿和积极主动的读书。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说:“作画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读书对于画家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教师。当今很多教师感言“无暇读书”,实则是“无心读书”。不少小学教师认为有了本科学历,就能够享用一辈子。新国学大师,我国人文主义思想家唐君毅先生说:“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我们不读书,只凭我们聪明智慧或思想能力,真可直接去读自然宇宙人生社会这部大书而自己读出其深微广大的意义来。”
由此可见,只有读书才可以增加我们思想的深度,才能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践行教育。因此教师应该有自己的读书计划,并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潜心研读,并求理解,不断加强人文知识的修养,从中汲取精神养料,使自己具有浓厚的人文知识底蕴,为在教育实践中落实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积蓄足够的精神能量。
二、通过践行深化教育理解力和执行力,体现人文价值
小学英语课程改革需要英语教师提高专业能力,专业能力包括教师的语言能力、语言教学能力以及对英语教育的正确理解等。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是教学技能的发展,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热热闹闹”,更是需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因此,在不断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把积累的人文知识转化为教育理解力,转化为对课堂教学行为的指引,并充分体现英语教学的人文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自我意识(Awareness),真实性(Authenticity)和自主精神(Autonomy)等人文价值内涵。教师的教育执行力和理解力要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优化教学方式,改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传统模式;教师不能遇词讲词、遇句讲句的孤独讲解,机械性地重复训练,把语言教得支离破碎,因此教师要创造一种生动、真实的交际性环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听、说、读、写的基础,为学生的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该努力使英语课程成为有趣的、生动的、启发的和印象深刻的课程。
此外,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础差距性明显,学习个体之间学情不尽相同,我们就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及生理的特点,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加以区别对待,实施个性化的课程,实施个性化教学,推进个性化学习,这样的教育本身就是人文化教育的生动写照。
三、通过反思提高职业道德,实现人文品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首先要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professional ethiecs),包括敬业精神(dedication)、道德品格(moral integrity)和人格(personality)。那么教师如何发展自己的人文品格与高尚师德呢?首先是重视德行修养,以道德守望者和文化薪火相传者自居,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敢为人梯。每一个教授科学知识的人,他本身就是一个模范人物,他要经常叩问心灵,自我反思,必须有相当的物质自律和道德追求,形成超功利的价值取向,淡泊名利,俯首甘为孺子牛。
其次,教师要自觉养成“独立人格”。人格可视为一个人从事某种实践活动的动机、目的及其外在表现。“独立人格”就是自己的言行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的,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是不受他人意志强制的结果。具有独立人格的教师不畏权威,不卑不亢,心平气和。有了独立的人格,教师就具有了工作和事业的使命感和神圣感,即教师能把教育事业视为实施的目的,对教师事业是发自内心的无条件的热爱、虔诚和敬畏。从根本上说,师德的灵魂是教师把教育工作视为美好事业,是教师对原则的坚守和对教育信仰的追求。
四、通过追寻“阳光课堂”,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阳光,赋予课堂生命的精彩;阳光,给予学生成长的根基。充满阳光的课堂,是学生向往的课堂,是学生快乐成长的课堂。涵养阳光人格,养成阳光的心态、思维、行为与形象;培养阳光人性,做到与己为和、与人为善、与时俱进;滋养阳光人生,享受生活的乐趣,体验奋斗的历程。
教师应始终尊重个人的价值,珍视教育的完整性,追求自我实现,遵循“生命与健康,权利与人格,个性和发展”三个不能超越的原则,反对对学生生命和心灵的肢解与割裂,避免将人简单化、机械化的教育教学行为,对于人的心灵、需要、渴望与梦想、直觉与灵性给予深刻的关注。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业,让我们在这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播种教育的理想,体验奋斗的历程,收获教育的硕果,享受人生的乐趣。为学生的发展与幸福奠基,为自己的事业与人生添彩,真正地实现“人在课中央”的教育理想,与学生同学、同生、共学、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