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镣铐我歌我舞且开怀
——聆听何捷老师《写自己喜欢的动物》所感
2018-02-22张霞
张 霞
近日,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何捷老师的两节课内习作指导课。在笔者看来,此课至少有三个方面可以给当下的习作课堂带来耳目一新之感,并终将给习作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
一、紧咬单元训练重点,抓“习作目标”的落实
所谓“带着镣铐跳舞”,就是因为教材习作不同于课外习作练笔可以自由发挥,它有单元训练重点,有习作教学的目标,因此习作教学必须围绕目标来设计和实施。《写自己喜欢的动物》隶属于四年级“作家笔下的动物”单元,教材要求“先说后写”:“先说说自己最想说什么动物;想说同一种动物的同学组成一组,分别说说这种动物的特点。可以说它的外形、脾气,也可以说它怎样进食、怎样活动、怎样休息等”;“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何老师以教材的要求为基本要求,整堂课中一直贯穿着对“习作目标”的落实。
1.要让学生明确习作目标
课伊始,何老师就明确提问学生:“今天写的内容是?”“今天写作的目标是?”甚至还风趣地要求学生将两者连起来说,“通过写自己喜欢的动物来学习怎样写‘喜欢’”。在绕口令似的游戏中,学生们也第一次清楚地明白了“写作内容”和“写作目标”的区别。
2.要让学生践行习作目标
在之后的每个环节中,何老师始终牢牢抓住“怎样写喜欢”这个习作教学目标。①写喜欢就要写出特点。在教材引导语中找一找哪一句是“写喜欢的秘密”的,让学生懂得写好动物的特点就能把“喜欢”写好。②喜欢的事物必须是真实和熟悉的。在构思写作内容时,要求仔细思考确定能写并且喜欢的动物,是在告诉学生“写喜欢”必定是要写真实的、熟悉的事物,“死了都爱,那是真爱”简直可以说是课堂中的经典金句,令孩子们反思并深有感触,从而进一步明白只有写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才能写好。③题目就要表现出喜欢。何老师还十分注重拟题的训练,通过打分的形式,而且不是10分、8分,而是200分、500分,让孩子们学会鉴别好的作文题目和一般作文题目的区别。从“我的小白兔”到“我家的小可爱”“回忆那只小兔”“思念”“王子狗”,可以看出孩子们的确开始在题目上考虑如何表达自己的“喜欢”了。④在一起才是真爱。写动物,但是必须要把“我”写进去,写“我”和动物交往相处的故事,用上“我们”能更表示出喜爱。这是对习作的进一步要求,依然是紧紧围绕“写喜爱”这个目标。
3.习作目标的落实是为了举一反三
在结课的时候,何老师再次提问学生:“今天写的是什么?”“学习的是什么?”“学会了写喜欢,还可以写什么?”并且通过举例,让孩子们明了写吃的、写父母、写学校,都可以用上课内学习的方法。同时何老师不忘宕开一笔,铺设一个悬念:“同学们还可以用‘不喜爱’来写‘喜爱’。”由此看出,整堂课始终咬紧“写喜欢”这个目标展开。
二、紧扣例文言语表达,抓“写作方法”的运用
所谓“带着镣铐跳舞”,还因为单元习作是紧跟单元例文而来,单元例文必定要成为习作的范例,习作必定要继承单元例文的写作特色、言语表达的范式。更何况本单元还是“作家笔下的动物”,更具有学习和借鉴的意义和必要。
1.发现熟悉中蕴藏的新方法
《白鹅》《白公鹅》《猫》《母鸡》都是我们耳熟能详、非常经典的文章,从文本鉴赏的角度我们可以罗列很多写作的方法和特色,如拟人化、对比法、两种动物穿插写等等,但是什么是最适合当下四年级学生学习和借鉴的呢?何老师选取了三点:①先用一句话写出特点,再用例子具体说明法,中间要用上积累的语词。②“三无”状态下要有“我”的存在,“在一起才是真爱”。③正话反说法。三种写作方法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是大多数老师在教学中往往忽略而不顾及的方面,但被何老师用这样儿童化的语言概括出来,大家都会恍然大悟、会心一笑。所谓“熟悉中蕴藏的新方法”,这是适合孩童的、可以立即学习应用的写作方法。
2.启发当在愤悱时
很多老师习惯在学生习作尚未开始时,就将例文呈现出来,由老师再次讲解例文的精妙之处。这样做,很容易陷入炒冷饭、机械重复的误区,学生被动接受,效果甚微。作文还没开始,学生已然厌烦。“不愤不发,不悱不启”。启发要在学生愤悱之时,同样,例文的呈现也应在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不足、感觉有需要、感觉有了就能有提高的时候,是所谓“适时”。何老师三次呈现例文,第一次是在学生初步尝试写作,相互朗读交流,并在此过程中发现有不足亟待改进的时候,这时候出示《白鹅》片段,结合段落辨析,给学生“出三招”。第一招:用简单一句话写出特点;第二招:用例子说明特点;第三招:用上积累的词集中体现特点。然后要求学生用上这三招修改习作。三招均紧扣“特点”而来,用于修改的对照标准,对如何写清楚“特点”可谓非常有效、有如及时雨一般的指导。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写作方法的渗透不能一蹴而就,而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习得效果逐步深入。何老师在本课中第二次呈现例文,是在学生第一次修改习作,正感觉自己有所进步之时,但是进步的空间肯定还很大,这时候教师适时提升要求,分别出示《白鹅》《白公鹅》《猫》《母鸡》中的四个片段,引导学生发现课文都写了人与动物的交往、人对动物的观察和接触、人因动物的所思所想。得出“我”应参与其中,没有“我”就写不出“喜爱”的结论,这时再对学生的修改提出进一步要求:把“我”写进去。课的末尾,作为课外延伸,何老师再次简单呈现了课文中的几句话,让学生感受到正话反说的写法,至于尝试则放到课外或者以后,也是符合学生实际的,因为这对四年级孩子而言是偏难的,但不妨碍他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关注这种写法。
三、紧盯习作整个过程,抓“习作习惯”的培养
1.快速作文的习惯
写作是一个非常个体化的行为,灵感的稍纵即逝,言语表达的时效性和不可控性,大班化的课堂集体教学环境,常常会让孩子们的思路受阻、被扰,甚至被打断。如何不被错别字、不会写的字、暂时不会的词、别人的咳嗽声、私语声所干扰?何老师用“快速写”三个字来应对,并用三个提醒——“不会写的字一律空着不纠结;写的过程中要修改,可以不用修改符号;写不完用省略号直接读出来”,保证孩子们思维的畅通无阻。当下,我们的习作教学就是太纠结了,纠结于卷面整洁、纠结于整齐划一,以至于抹杀了孩子们最宝贵的东西,比如灵感,比如表达力。
2.修改习作的习惯
囿于教学时间,通常老师们习惯把修改的过程给隐形化、个体化,变成了学生个人的不公开的行为,这样学生们修改的过程无法呈现,教师看不到他们为什么修改,他们修改的幅度也仅限于几个词几句话。何老师则将修改作为习作教学的重头。在这两节课上,学生们立足于自我的表达只体现在最开始的“快速写作”中,大约十分钟时间,但是紧随其后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习作修改,是反复出现例文、分层提出要求的修改,是紧锣密鼓从词到句到段落的大幅度的修改。何老师不仅让学生一再修改,还多次呈现、表扬甚至盛赞孩子们修改后“面目全非”的卷面。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使学生学习对照习作要求进行修改的方法,同时也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理解修改对于习作的意义。而这,笔者以为,是非常重要的!
3.评价习作的习惯
小学生对文章的欣赏,往往会停留于“用了很多好词好句”“写得很美”,诸如此类浅层次的认识上,这源于孩子本身对文字的鉴别能力的欠缺,对什么是好的文章不甚了了,也可能源于教师平时对学生习作评价能力的淡漠和忽视。何老师的习作教学,评价也是贯穿始终的一个要求。写作内容的真实与否、题目是否有表现力、初步习作是否通畅,都要求学生相互之间判断、打分。这样的评价不仅有思维训练,更有听辨能力的训练。在两次修改后,则通过“你觉得他这样写写出喜爱了吗”来引导学生辨析他人所写文字的生动性、具体性和情感表现力,这是直接对学生的鉴赏力的培养。而一个人只有养成了评价的习惯,养成了辨析的习惯,养成了鉴赏的习惯,才算真正懂得欣赏、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