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微文化对中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2018-02-22李思卓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中学生价值观微信

李思卓

(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 530000)

一、微文化的内涵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出现了以“微”开头的微博、微信、微电影、微文学等各种新事物,形成了一种以崇尚“微、小、快”为特征的微文化,广义上讲,“微文化”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推动而产生的一种文化氛围和信息传播方式。从狭义上讲,微文化是指人类在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中,创造的以网络为依托、全民参与式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信仰、习惯、情感等精神财富。中学生作为微文化传播平台的接触者和传播者,其价值观必然会受到微文化的影响。微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1)传播主体大众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物质条件的改善,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基本上实现了人手必备。这使得拥有移动设备的每一位使用者,都可以随时随地的发表自己的所思所感,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微文化产生与传播的源泉。

(2)传播方式的互动化

微信、微博等微文化传播平台,为文化生产者和受众之间提供了平等交流与沟通的机会,使微文化生产与传播过程中的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可以说真正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信息之间的多维度的多主体的互动,在“微文化”这个特别的空间里,人与人之间实现了绝对的平等,不管是权贵精英还是草根阶层,都可以根据个体的喜好与需求发表言论,也可以针砭时弊,在这里,文化没有所谓的“主流”与“边缘”,意见双方完全处于平等、独立的地位。

(3)传播内容的碎片化

“微文化”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内容的碎片化,微博仅限用140字符来表达自己看法,微电影只需300秒的时间进行信息呈现,分分钟的时间人们就可以获得所需知识。而且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个人很难有完整的时间进行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因此利用零散的、碎片化的闲暇时间阅读、分享、交流信息已成为大势所趋。并且微平台,其自身特点就决定了它所传播内容具有的碎片化的特点。

二、微文化对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丰富了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中学生是微文化的接触者和传播者,随时随地都能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参与到微文化中,微文化已经与他们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联。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比较起来,丰富了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微文化背景下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喜闻乐见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微公益、微文学等现代传媒使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趣味,更容易让中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拓展了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载体

随着微文化的产生和传播,,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载体也越来越多元化。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微文化传播平台,就是进行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一个良好载体,,教育者可以借助这些微文化传播平台,合理地将有价值观教育意义的内容融入其中。此外,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可以共同进行校园微文化管理和建设,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有价值观教育意义的校园微文化活动,来实现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微文化背景下已经使教育不再是被动接受和单向的灌输,而是平等交流、互动频繁。每个青年大学生都可以主动参与、自由表达。相对于传统的面对面现场谈心,学生可能会有所顾忌,有所保留,不能够完全敞开心扉进行交流。而通过微博、微信等教育载体,搭建的一对一、一对多的交流平台,可以更为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倾向,便于我们利用各种新媒体载体关注学生、引导学生,为学生答疑解惑。

3、丰富了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渠道

“微”文化不仅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也丰富了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渠道。使得大学生在这片相对自由的而又广阔的天地里,可以有随意地发挥自我、崇尚自我、追求创新。所以“微”文化为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地形成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可能。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文化”载体不断丰富,微博、微信发展更为全面普遍,中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随时随地快速进行信息的查看、学习,其信息呈现形式图文共存,声色并茂,内容幽默风趣而又知识丰富,快速便捷的“微文化”已经成为众多学校传播主流思想和进行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渠道。

(二)消极影响

1、中学生的价值选择模糊化

在微环境下,学生本人就是信息传播和选择的主体,而由于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又缺乏社会阅历和经验,部分学生面临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时,无法准确筛选有效信息,辨别信息内容真假,特别是对那些带有个人主义思潮或不真实的“微内容”,干扰着学生的价值选择,影响学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很容易产生价值选择模糊化。孰是孰非的问题会使他们本就较弱的辨别能力受到冲击。进而引发对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否定,陷入道德迷茫和认知困惑之中。这是“微”文化盛行在中学生中产生的消极的影响之一,也是首先出现的影响。

2、中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

微文化的大众化和开放性,使得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有机会发表和传播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内容可以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这其中有正面有负面,有高雅有低俗,甚至有西方自由思潮等各个流派掺杂其中,这导致学生在看待社会的发展和追求个人的人生目标时,产生多种价值标准,以至于价值取向向多元转变。同时“微”文化地盛行也容易导致部分中学生道德意志薄弱、理想信念丧失。由于道德意志地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是要不断通过自身进行道德抉择,而使自身的道德水平得到强化而变得日益坚定。所以在现实生活当中,每个个体的行为在“微文化”的言论之中,没有传统的社会舆论和传统的监督习惯进行约束,人性中丑陋的一面会随着“微”文化的盛行,而得到宣泄和释放。所以中学生受微文化影响的状态之下,很难有效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很难过渡到由他律到自律的阶段。同时在“微”文化当中有一些信息还存在隐藏性的特点。在现实生活中,老师和家长往往很难发现学生在传播媒介上暴露的压抑状态和心理现象。这就使得“微”文化盛行之下,传统地监督与引导途径不是十分顺畅,会造成思想状态上的真空结果。并进一步使学生的思想遭受更大的干扰,不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3、中学生的价值判断功利性

微载体操作简单,激发了大学生的使用热情。同时在网络上充斥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价值观内容,使部分学生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现实利益,更加看重个人价值,而忽视个人奉献和社会价值,甚至出现超前消费、攀比消费,为了个人利益,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惜出卖自己的尊严的现象,学生自身的价值判断更加功利化。人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要想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找到自己与群体的共同点,以便群体接受自己,也使自己更容易融入群体之中。而在青少年这一群体中,使用微博等微文化平台,关注微文化动态已经是一个群体性特点,如果独立的青年个体不去关注微文化,不使用微文化平台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他很难与群体中的其他青年产生共同话题,使之交流受阻,也就很难融入他所在的青年群体。从这个角度来看,青年使用微文化平台的目的已然,是为了自身能够更好的融入群体之中,是处于功利性的思考。

4、加大了主流价值观的引导难度

微文化传播平台的兴起,拓展了信息获取的渠道,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便捷、更加高效地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之外,他们还可以将微平台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利用它来查找相关资料,学习相关知识,尤其是在价值观教育课堂当中,这种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微平台在发挥多样化的教育功能的同时,也会导致学生不重视思政教师的课堂教学,微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微文化产生的源泉或传播的中转站。但是由于微文化生产者和传播者自身素质、价值观念等的不同,导致微文化内容雅俗并存、良莠不齐,其中不乏腐朽的、落后的、封建的内容。由于学生已成为使用微平台的主力军,并且他们的个性、心理还不够成熟,使一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本身就不够坚定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腐朽落后思想的诱惑和侵蚀,导致价值取向多元化,不利于对他们的价值观进行正向的引导。

[1]汪民安.微文化需要大关注——微文化的四个趋势[N].光明日报,2013-12-24:14.

[2]张春美.陈继锋.微文化生态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4(1).

[3]夏爱萍.关于微文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培育问题的思考[J].纺织服装教育,2016(3).

[4]都晓琴.微文化”背景下青年学生的价值认同: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6(10).

[5]舍娜莉.微文化背景下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

[6]于安龙.刘文佳.微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青年教育,2014,(11):111.

[7]李长学.微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5.

猜你喜欢

中学生价值观微信
我的价值观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微信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微信
微信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