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改更有力量
——论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师的三大素养

2018-02-22乐伟国

小学教学设计(英语) 2018年1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核心素养

乐伟国

伴随着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一版《英语课程标准》于2001年颁布并实施,当时定格为“实验版”;10年后的2011年颁布了修订后的《英语课程标准》,即第二版;第三版的《英语课程标准》已于2017年4月基本定稿。从2001年到2017年的17年间,我国英语课程改革持续推进,三个版本的课程标准相继推出,使得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体系逐步完善,内涵逐步充实,项目逐步合理,层级逐步明晰,目标逐步细化。这一变化值得广大一线小学英语教科、教研与教学工作者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

笔者注意到,本世纪以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教育现代化,这些都给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产生了一系列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始终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新形势和多样的新挑战,促使我国的义务教育课改力度不断加大,课改脚步不断加快,课改周期不断缩短,课改领域不断扩大,课改实践不断深化,这些特征从2016年9月13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之后尤为明显。

由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的提出是基于国际大背景下的我国各领域日新月异的综合改革,充分反映了我们国家和民族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和新方向,寄托了我们国家和民族对教育未来发展的新期望和新愿景,表达了我们国家和民族对自身前途与命运的新期盼和新希望。近段时间来,一系列的课改新思维、课改新决策、课改新举措、课程新理念、课程新目标、课改新走向、教学新要求、教学新任务、教学新样态扑面而来,在如此缤纷的综合课改大背景之下,一线的小学英语教师必须紧跟新形势,了解新课改,对接新要求,奉献新智慧,做出新业绩,坚定不移地走“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的全面深化课改的新路子。

我们有理由相信,第三版《英语课程标准》一旦正式发文颁布,意味着第二版《英语课程标准》完成了其特定时期的历史使命,取而代之的是对接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三版《英语课程标准》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和价值取向由“语用能力时代”正式跨入“核心素养时代”,使得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整体改革向着更高目标、更宽领域持续发力和发展,昭示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内涵更为丰富,英语课改更有力量,向师生展示一幅更为合理、更为优化的英语课改与发展的愿景图。

我国近四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巨变印证了这样的一句名言——“发展是硬道理”。同样,课改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发展,推动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必将进一步改善我国的育人体制和育人模式,必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品行发展和学业发展。笔者认为,学生的发展关键是要发展其核心素养;教师的发展关键也是要发展其核心素养。基于这样的新课改思维和新课改理念,教师的核心素养更应该率先培育、率先更新和率先提升。

在当前的新课改背景之下,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全力提升下列三种核心素养:

第一是政治素养。教师必须要具有正确的政治定力、坚定的政治信仰、正确的人生观和育人观。我们的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必须讲政治、讲立场、讲方向、讲品位。习近平于2017年6月在一次重要讲话中指出“让干净的人有更多做事的机会,让干事的人有更干净的社会环境”。教育部于2017年8月发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强调每个中小学教师必须树立政治理想,严守政治纪律,站稳政治立场,锤炼政治能力。从中不难看出:做事的人必须要有政治意识、讲理想信念、讲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全社会必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即制度规范、秩序良好、环境友好、人际和谐、人心稳定;教育工作者应该自觉承担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讲政治不仅仅是高中的政治老师、初中的社会与思想品德(现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老师、小学的品德与生活(现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老师的分内事,也是各学科、各岗位的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分内事,每个教职员工都应该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立足本职,服务学校,教书育人,通过学科教学和岗位服务把学生培养成“有觉悟、有教养、有品位”的人。

教师有信仰,课改有力量。笔者认为,教师的职业虽然平凡、普通,但是他的职业价值却十分重大和深远。政治是一种信念,正确的政治信念应该与国家的前途命运密切相关。作为一名小学教学工作者,必须时刻了解当前我们国家的政治背景和形势,领会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精神,熟悉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牢记国家的使命,确保我们的思想和言行与中央和国家保持高度的一致,不走调、不偏离、不出错。离开了政治,教育和教学将会变成一艘无舵无桨的船,肯定会偏离正确的方向,而且随时都会遇到风险。在新一轮课改背景之下,小学英语教师除了专业知识与能力持续保优、保鲜、保质之外,还应该具有清晰的政治头脑、政治觉悟、政治敏感,忠于祖国,忠诚教育。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当楷模。学校教育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必须服务国家政治,必须与国家建设与时代发展同步。

选好教材,用好教材,也是当前小学英语教师应具有的政治素养之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做好教材管理有关工作,国务院于2017年7月决定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这一全新的机构,它的职责是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育人标准,推进大中小学教材建设,服务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有力保障,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意志和人民的心愿。当前,每个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在深化课改中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的教育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主义的正能量,明辨是非,警惕和消除与课改理念要求相违背的言行。只要有了准确的定位、明确的方向、坚定的信念、正确的言行,才会不断强化自身的职业价值观和坚定不移的工作信念。“头脑清,方向明”、“听党话,跟党走”、“把握大局、明辨大势、做好大事”、“集聚正能量,传播正能量”是教师职业价值和师生发展的基本政治准则。

总之,小学英语教师在实施外语课程启蒙教学系列活动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目标定位,通过适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向儿童少年提供适合儿童健康成长的英语课程,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育人模式,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人生观。

第二是行政素养。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体系”,广大小学英语教师应该立足岗位,放眼大局,识大体,知大局。笔者认为,行政不一定是领导的专利,小学英语教师也必须具备必备的行政意识和行政能力,也必须具备课程设计的能力,尤其应具备相应的教育管理、课程管理、教学管理、学业管理等多种能力与素养,明确课堂就是教书育人的核心地带和主要阵地这一理念,管理好自己,管理好学生,管理好教育教学行为,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如上下关系、同事关系、家校关系、师生关系,调动一切有利因素、科学决策、有效施策,凝聚成强有力的课程执行力。

教育部于2017年5月举办的三门学科国家级培训活动中提出了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新课改总基调,即“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十六字方针。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全面领会精神实质,以此为课程管理和实施的根本依据,自觉加强学习研究,特别要熟悉领会近几年教育部、教育厅和教育局发布的与课改相关文件精神,明确课程定位、目标和任务,及时准确把握课改方向,明确具体任务。同时,还要密切关注课改动态,跟上课改步伐,顺应课改新形势。

最近几年的重大课改文件对于我们的课程实施、教学设计、评价学业、资源开发都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必须主动学习,养成一种习惯,及时了解,帮助自己适时调整学科教学策略。营造风清气正的英语教育与教学环境,重视课改、实践课改、推进课改,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分内事,准确把握课改方向、目标和任务比什么都重要,以行政的意识制定完整、合理、科学的英语课程体系,以行政的思维观察学科的实施过程,以行政的智慧管理课程的教学细节。面对当今如此海量的英语教学与教辅资源,我们在选择借鉴时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不能任性,不能随心,克服盲目和跟风的现象,叫停那些“面子课程”和“虚假课堂”。特别是对于境外和海外的英语教学资源和素材,要慎重,要甄别,多思考,多分析,坚决杜绝内容不雅、语音不准、质量不佳、低级庸俗等视频、音像、报刊和书籍等资源的侵袭,坚决净化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学课堂。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努力把每一个关乎英语课改的过程与细节做得更精细,做得更精致,做得更精彩。

第三是学术素养。常理告诉我们,教师应该具有宽厚的专业与学术底气,要有正确的教学主张,要有清晰的学科主见,而且还要持续提升课程专业水平,逐步形成学术权威(包括课程管理能力、教学科研能力、课堂驾驭能力、指导和培养教师的能力)。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与时俱进,能与大师、名人、专家、学者对话,也能与行政领导、一线教师、学生和家长对话。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勤读书的习惯,不仅仅要研读有字之书,比如课程管理、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开发、课程整合,使得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的有效对接;也要读无字之书,开展教学与教研行动研究,不断破解教学中的各种疑难问题。特别是对教学疑难问题的搜集、分析和破解,我们自己要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并且能在一个团队和一个区域内发出权威的声音,提出合理的建议,争取及早破解各种教学疑难问题。

总之,我们要有教育情怀,充满激情,勇于创新、克难前行,当好行政的参谋,为行政的决策献言献计。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的行动研究与实践推进。

一个聚焦点。自从2016年9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核心素养”已被确认为新一轮英语课改目标的聚焦点,成了我国第三版《英语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活动的实施、教学评价的依据。因此,广大小学英语教师必须以此为课改的核心,自觉领会其丰富的内涵,坚定不移地瞄准每一点,抓住每一点,落实每一点。

笔者认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指引下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核心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了“文化品格”、“思维品质”、“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四大要素(以下简称“两品”和“两能”),其价值就在于从英语课程的特点出发,尊重学段规律和学生差异,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课改精神。目前,我们首先应该准确领会“两品”和“两能”的基本内涵,即:

“文化品格”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强调文化品格的培养,有助于帮助学生加强国际理解,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文化品格还应该包括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思维品质”是学生通过英语学科的学习而得到的心智发展。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跨文化的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说的思维品质主要指与英语和英语学习有关联性的思维能力,而不是一般意义的思维能力,不应该扩大英语课程的功能与作用,这是由少儿英语学科基本特点所决定的。

“语言能力”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英语语言能力是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是学生发展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依托。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拓宽文化视野,丰富思维方式,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展跨文化交流。过去的课程标准只提到了听、说、读、写,现在多了一个“看”。这里的“看”在英文里对应的单词是viewing,通常是指利用多模态语篇中的图形、表格、动画、符号以及视频等理解语篇的意义。理解这类语篇除需要使用传统的文本阅读技能外,还需要观察图表中的信息、理解符号和动画的意义,体现了新时代的特征。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学习能力是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必要条件。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做好英语学习的自我管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进而促进学习者的英语语言知识不断丰富、英语语言能力不断增强、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强化,为持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不难看出,学生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不仅仅要掌握语言交际的能力,还要对中外优秀文化有更多、更全、更好、更深的了解,从中获得健康的情感态度、审美意识和道德观念,进一步培养爱国情怀,形成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人应该具备的心智结构和精神品格。因此,我们在贯彻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时,必须整体规划、通盘设计、合力实施、多点突破、稳步推进、有序有效地培育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这既是当前,也是今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目标和任务,直指英语课程效益的最大化,这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深度改革的关键所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学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两个基本点。依据《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规范实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时,每一个英语教师应该紧紧抓住两个基本点,即英语课程的工具性特点和英语课程的人文性特点,两者并存、相互融合、不分主次,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协调统一,互为促进,相得益彰”。

就英语课程的工具性特点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看、想的能力,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就英语课程的人文性特点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发展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目前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相对来说,英语课程的工具性特点表现得相对明显。由于当前的学业评价多数以纸笔形式为主,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笔试能力的训练成了课内和课外的主要学习模式,这种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尚未根本改变(特别是初高中学段以及部分区域的小学高年级和毕业年级,个别区域还较为突出),由此削弱了语言学习过程中所承载的情感熏陶、心智培养、思维创新、能力发展的功能,也无法对学习者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显而不符合新课改的方向。

本人认为,只有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英语课程中的两个基本性特点以及引领性和主导性的地位,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建设和教学形态才会更科学、更规范、更合理,才会有可能改变和消除“重知识、轻能力,重应试、轻素质,重书本、轻实践,重分数、轻基础,重被动、轻主动,重知识接受、轻情感体验”等种种有违课程标准和课改要求的行为和现象。

要完全落实上述英语课程的两个基本点,真正实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的成功对接,让课程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英语课程所赋予的核心素养目标导向,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整体素质,促进跨文化人才的培养。

笔者坚持认为,英语课程不应该是一门单纯的工具性课程,而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协调统一、整体推进的课程。也就是说:英语学习不该是简单地关注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或者是词汇的学习、语法的学习、应试技巧和答题能力的培养等等,而且还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和心智情操的任务。学生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能够开阔视野,丰富人生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学好英语,用好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故事;向世界宣传中国精神和主张,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魅力和成就,让世界认可中国、支持中国、尊重中国、爱上中国;让中国深度融入国际大家庭,与各国各民族广交朋友、和睦共处、平等互助、共享世界文明、共谋世界繁荣和人类进步;让中国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些应该成为新时代我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核心价值所在。笔者坚信,英语能力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能力的提升必定会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在世界大舞台上的话语权和话语力。由此可见,我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改革与实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个着力点。笔者历来主张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实施,不仅是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也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和英语的魅力,开发学生思维能力;也是历练学生意志,拓展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形成学生良好品行。因此,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着力:

着力点之一是精准定位,即深刻理解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理念,着力把握英语课程基本性质和根本价值。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课程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也就是说,义务教育的英语学习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操的修养。一个人如果具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较高的综合人文素养,他会更快地适应社会变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英语课程理念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小学英语教师必须进一步认真学习课标所倡导的语言教学观,充分领会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根本内涵,以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从而改变以往英语教学过程所暴露出来的“老师苦,学生累”“费时多,收益少”等种种尴尬局面,切实提高英语教学的实际效率,让师生共同感受课改的幸福和课程的快乐。

着力点之二是精准施教,即明确教学目标,着力提升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一、二级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大领域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而且在技能教学参考章节中,对各项技能教学的目的、技能要求以及主要活动等方面向一线教师给予了分级描述,还明确了小学阶段语法教学内容与实施方略,这些对于教师们来说必须知晓。即将权威发布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三版《英语课程标准》,将会向我们呈现详尽的指向英语课程核心素养的“两品”和“两能”具体指标内容和教学要求,届时教师必须及时研读、领会、实践,使得可教、可学、可测的学科核心素养尽早成功落地。

总之,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儿童语言学习的趣味性、渐进性、持续性和有效性。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要尊重自然与客观规律,不宜过早、切忌过量、杜绝过度,强调学习内容的科学性和学习过程的合理性。学习必然要经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渐进提升的过程,这是语言学习的常理和常规。无论小学还是初中,我们必须尊重客观,遵循规律。

着力点之三是精准把关,即不断改善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方法,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不仅是理念的引领,也是方法的引导,教师们研读之后必须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去做、做成怎样。比如《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课程实施方面对教学和评价都给出了具体的建议,而且还对评价方式与方法做了非常详尽的举例,不仅列举了各项技能不同级别的评价方案,还有对评价方案的评析,这些对于教学策略和评价操略都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和指导性。

又如《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教学建议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即“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学习英语奠定基础;注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加强学习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新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专业水平,努力适应课程的要求”。对照上述八条教学建议,我们应该自觉反思,经常反问一下自己:“我都做到了吗?”“我还能做得更好一些吗?”“我身边有哪些老师比我做得更好?”“我可以向他们学点什么吗?”“怎样让我的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扎实?”“如何使得英语课程更富有内涵,更具有吸引力?”“怎样让英语课程改革更有力量?”

综上所述,在深化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系列进程中,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获得感,让教师拥有更多的成就感,让师生共同体验课改的幸福和人生的精彩,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共识,并以此为己任而努力奋斗之。展望即将权威发布的指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的第三版《英语课程标准》,让我们豪情满怀,激情倍增,一个更为完善、更为合理的小学英语课改体系和教学样态必将逐步呈现。让我们整装待发,在课改的新征途上,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走专业发展的道路,走成功发展的道路。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