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剪纸为媒介活化文本语言
——《姥姥的剪纸》(第二课时)教学

2018-02-22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10期
关键词:祖孙老牛家书

薛 辉(特级教师)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上第四单元第12课

【设计思路】

本篇课文分两课时来教学。第一课时在了解内容、梳理文脉的基础上,重点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姥姥剪纸艺术的高超。第二课时以剪纸为媒介,重在对祖孙情的感悟。通过对剪纸意象的品味、言说,感悟姥姥与“我”之间的真情,以及“我”对家乡、对姥姥、对剪纸的依恋。基本结构流程如下:一幅剪纸,一个神奇——以剪纸导入,回溯文本内容,体会姥姥剪纸的神奇;一幅剪纸,一个故事——紧扣剪纸,想象故事,感知祖孙和乐之情;一幅剪纸,一封家书——依托剪纸,学习表达,诉说对姥姥的思念之情;一幅剪纸,一分牵挂——再现剪纸,有感情朗读,感受作者思亲念乡之情。全课以剪纸为载体,由表及里,既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也活化了学生的言语表达形式。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读文,建立文本与生活的勾联,感悟姥姥的“舐犊情深”。

2.通过想象、创设情境等方式,活化文本语言,让学生在感悟祖孙情深的同时,读出作者对童年、对家乡的眷恋。

【教学流程】

一、一幅剪纸,一个神奇

1.出示剪纸:看一看剪纸,说一说名字。

2.谈话:知道吗?这些剪纸都出自姥姥的手。看完了这些剪纸,你想说什么?

预设:姥姥剪纸技艺非常高超。(板书:技艺高超)你能用课文中的语言来表达吗?

出示句式: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_________。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出示以下句子。

(1)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2)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3)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4)“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小结:姥姥的剪纸技术精湛,用乡亲们赞美的话,就是一个字——“神”。(板书)

3.姥姥的剪纸技艺为何如此高超?学生回答后出示:勤学苦练。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以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来感受姥姥技艺的高超,以固定句式“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________”来内化第一课时学习的成果,进一步体会姥姥剪纸的技术来自于平时勤奋的练习。】

二、一幅剪纸,一个故事

1.过渡语:这是乡亲们眼中的技艺高超、有求必应的姥姥,是我们读者心中的技艺精湛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姥姥。可在作者笑源的眼中,姥姥却还有一项特殊的本领。同学们读一读课文,想一想是什么本领。

2.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1)板书“拴”。(姥姥的剪纸拴住了“我”)

(2)默读课文7~12自然段。姥姥用哪些剪纸拴住了“我”?读一读,画一画。

3.出示语句:

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

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儿。

(1)你读懂这些剪纸了吗?有什么发现?(都是牛与兔子的剪纸)

(2)为什么都选了这样的内容?有什么深意?选一幅剪纸,把你读懂的内容说给同桌听。

4.全班交流。

预设:

(1)第一句内容是姥姥驮着“我”。这一画面肯定包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让我们想象一下,说一说。

追问:姥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驮着“我”?

指名说。结合几个学生的回答,追问:整合他们的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提升方法:联系生活,我们能把一幅普普通通的剪纸,变成生活中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幅剪纸其实都蕴含着一个故事。(板书:一幅剪纸,一个故事)

(2)按照刚才的方法,能不能说一下第二幅剪纸中的故事?

把“我和姥姥在同一个锅里吃饭”改编成“饭桌上的故事”。

小结:饭桌上的故事,听起来真是很令人感动呢。

(3)小组合作:姥姥还剪出了很多剪纸呢。想象一下姥姥的剪纸里还有哪些故事,说一说剪纸里的故事。

交流要求:先简单描述剪纸形象,再叙述剪纸所表现的生活故事。

形式:师生互动——学生描述剪纸形象,教师描摹剪纸形象。

生生互动——一生描述剪纸形象,另一生描摹剪纸形象。

5.出示课本插图改编的牛兔图。你们说到这一幅了吗?这是什么故事?分角色合作朗读7~11自然段。

6.小结:姥姥用她灵巧的双手,剪了一张又一张。这一张张牛兔图,其实是什么?(“我”和姥姥朝夕相处的甜蜜又温馨的生活)拴住“我”的,仅仅是那些剪纸吗?(是姥姥对“我”的疼爱,对“我”的一片深情)(板书:祖孙情深)

【设计意图:围绕文本中出现的剪纸,想象剪纸所表达的故事内容,还原作者在文字中所没有言说的内容。姥姥之所以能拴住“我”,不仅仅是剪纸的神奇,更重要的是祖孙俩的浓浓深情,这情源于日常的细节之中。以剪纸为媒介,以故事再现祖孙的生活,勾连起学生蕴藏在心中的亲情。从文中的“剪纸”,到学生心中的“剪纸”,学生在叙述故事的同时,其实也在诉说着自己的生活。这一环节的讲述,也是为下一环节的写作做铺垫。】

三、一幅剪纸,一封家书

1.过渡:童年的记忆是美好的,更是短暂的。后来,“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是,“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的剪纸……学生齐读第13自然段前三句“我上学了……这是姥姥对我的期待”。

出示句子:我上小学了……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

提问:“我”长大离开了,姥姥为什么要不断地给“我”寄来剪纸?(对“我”的思念、祝福、期盼)

2.代姥姥写家书。一个在大平原小屯里生活的姥姥,也许她不识字也不会写字,唯一做的就是通过剪纸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一幅剪纸,就是一封家书啊!(板书:一幅剪纸,一封家书)你们能不能根据姥姥的剪纸,帮姥姥写一写她心里想说的话?

(1)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从中选择一张牛兔剪纸,先观察画了什么,再想一想:姥姥想告诉“我”什么呢?

(2)练笔:你可以选择其中一幅剪纸,也可以选择想象中的牛兔图,替姥姥给“我”写一封家书。(书信格式提示:家书就是我们所说的信,开头一行顶格写称呼。另起一行空两格开始写内容。结尾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姓名与日期。书写要求:用正楷,也可以用行楷书写,要行款整齐,力求美观。)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写的内容归纳每封信表达的情感,如思念、祝愿、问候、期待等。

4.每一幅剪纸都饱含着姥姥的思念,每一幅剪纸都流淌着姥姥的关爱。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

出示: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1)指名读。

(2)你读懂这幅剪纸了吗?

预设:关注“定定的”“出神”,读出姥姥的思念。关注“欢蹦着远去”,读出姥姥的祝福。关注“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感悟祖孙情深,读出姥姥的期待。

【设计意图:在文本中,姥姥寄剪纸用的笔墨不多,但却隐藏着深厚的情感——这是一位长辈用独特的“语言”来表达对儿孙们的关心与思念。抓住这一独特的资源,进行写作,是最好的言语表达训练。这个训练体现出几个作用:一是复习书信格式,掌握这类实用文的基本规范;二是以姥姥的视角来表达,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三是重在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能突出祖孙之间的深情。这样的训练,不是空对空的抒情,而是入情入理的真情流露。】

四、一幅剪纸,一分牵挂

1.姥姥对“我”的浓浓情感,“我”感受到了吗?

出示: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生齐读)

2.引读:长大了,“我”去了镇上上初中,去了县城上高中,去了外地上大学,越走越远,但“我”的梦中____;踏上工作岗位了,事情越来越忙,常常不能回家看望姥姥,但只要忆及____;后来,有了自己的孩子,回老家的次数更少了,但只要忆及____。

3.“我”的心里想些什么?梦中又会梦到什么?(姥姥的剪纸、儿时的记忆、家乡的田野)

4.再读结尾。是什么让他的心境与梦境立刻变得有声有色?是姥姥的剪纸。一幅剪纸,就是一分对家乡、对亲人的牵挂。剪纸就是作者对家乡最美好的记忆。剪纸、姥姥、故乡,构成了“我”有声有色的梦境,让“我”无法忘怀。让我们一起跟着音乐,读好这段话,把这一分浓浓的乡情,记在心间。

【设计意图:前一环节是以姥姥的身份写信,感受家人对“我”的思念,这一环节重在抒发“我”对家乡与亲人的牵挂。本环节主要以朗读为主要手段,重在情感的升华。】

猜你喜欢

祖孙老牛家书
老牛垦荒
清晨忆家书
祖孙情
一封家书
亲情祖孙
老牛不流汗
祖孙博弈
一封家书
一封迟到15年的家书
老牛的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