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媒体的集体记忆建构
2018-02-22王潇燕
王潇燕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13)
随着国内外集体记忆研究的不断深入,集体记忆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的探究视域也愈加清晰。集体记忆涵盖群体成员共同记忆或纪念的过去,充分共享的集体记忆对塑造群体成员的身份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闻媒体在扮演社会忠实记录者的同时,也承担着强化与传承过往记忆、关照未来的使命,因此,探究新闻媒体如何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建构集体记忆是十分必要的。
一、新闻媒体是集体记忆建构的主体之一
弗朗西斯科·德利奇认为:“国家的记忆,是一种造就隐秘并且为保护其存在理由而去遗忘或珍视它的记忆。社会的记忆是一种动荡的记忆,决不会安定下来,总是在遗忘中搜寻。”[1]记忆并非对过去的忠实再现,而是对过去的不断更新与再建构。新闻媒体为了符合或满足当下社会环境的需要,选择性地对集体记忆进行激活与重塑,影响受众的认知,促使群体成员在认知过程中达成对集体记忆的共识。集体记忆是塑造认同的一种手段,而新闻媒体则是集体记忆实现其文化力量的平台,二者都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一)新闻媒体是建构集体记忆的载体
集体记忆社会学的创始人莫里斯·哈布瓦赫认为:“人们通常正是在社会之中才获得他们的记忆,并在社会中进行回忆、识别和对记忆加以定位。”[2]记忆具有当下性,由于现实的理念、利益和需求不同,人们在不同时期对过去同一时间段内发生的事实可能形成不尽相同的看法,进而形成反映时代特点的集体记忆。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记忆的重构观念。有些记忆,只有不断通过新的行为一再重现,它们才能得以巩固和延续。身体和语言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记忆存储方式,身体是感性回忆的媒介,如亲历者的亲身经历、纪念活动参与者的现场感受等,这一类型的回忆会牢固地存在人的记忆之中;而语言回忆主要依靠社会沟通。能够通过身体实践进行记忆的个体是少数,因此,语言回忆的社会沟通成为再现和重塑集体记忆的重要方式。
新闻是连接过去与当下的媒介,是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新闻媒体是极具大众传播特点的媒介,广为人知是实现新闻传播目的的重要前提。新闻媒体的日常工作即采集、编辑、记录社会信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依据一定的选择标准选择传播哪些信息,这与集体记忆的当下性建构有着异曲同工的落脚点。广泛的受众基础使新闻媒体传播的信息超脱个体记忆而成为社会的集体记忆,新闻媒体与集体记忆都具有关照当下、不忘过去的传播责任,因此,新闻媒体在集体记忆建构方面拥有天然的优势,
(二)新闻媒体建构集体记忆塑造认同
一个国家的新闻媒体在塑造国民意识、凝聚共识和维护国家民族身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集体记忆是族群认同的基本依据,张庆园在《传播视野下的集体记忆建构》一书中表示,“如果不狭隘地理解集体记忆,那么集体记忆是通达群体认同的必经途径”。新闻媒体通过各种体裁的纪念性新闻报道,将“过去”鲜活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促使受众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创造一种情感的联系,这种联系既要使受众以“现在”的角度去审视“过去”时对“过去”深表同情,又要使受众从“过去”的记忆中肯定“现在”的生活状态,以达到社会认同。
现代民族国家不仅是“法律—政治”共同体,也是“历史—文化”共同体。“法律—政治”共同体依赖国家机器的普遍强加及其合法性论证,而“历史—文化”共同体则主要凭借集体经验、历史记忆和共享的文化符号。集体记忆包括群体对自身历史的共同认知和标准叙事,是群体文化传承、对内促进认同与融合、对外实现区隔与“划界”的重要精神内容和意义之源。集体记忆意味着群体内部成员基于“我们”的叙事话语与行动,形成共同的命运感、共通的文化血缘和共信的价值观念。集体记忆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影响个体对族群的认同。新闻媒体通过对集体记忆的再现和重塑,促使受众形成对历史及现实的感知与回忆,进而取得共识,这也是新闻媒体与集体记忆不谋而合的目标。
二、新闻媒体建构集体记忆的方式
综合新闻报道体裁和文本内容,新闻媒体建构集体记忆主要通过三种叙事方式:一是通过策划纪念性新闻报道唤醒受众的集体记忆;二是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启迪未来的新闻评论激活集体记忆;三是在对当下新闻报道中融入历史的因素,将历史与现实进行类比以深化集体记忆。新闻媒体建构集体记忆的这三种叙事方式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分界并不十分明显。
(一)纪念性新闻报道:唤醒集体记忆
杨琴在《新闻叙事与文化记忆》中认为,纪念性新闻是指对历史事件或重要人物进行追溯式、史料式报道的新闻。纪念性新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通常会发生在历史事件的纪念日前后。“新华视点”的新浪微博账号设有一个话题,名为“历史上的今天”。在这一话题下,“新华视点”每天会选择发布一件历史上某一年的这一天发生过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例如,2018年2月3日,@新华视点#历史上的今天#发布微博:“1899年2月3日,老舍出生于北京。老舍是我国著名作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微博简单介绍了老舍的代表作,并配有3张老舍的照片。“新华视点”这一话题下的微博即是利用其作为新闻媒体的传播平台对历史记忆进行新闻式的再现,引发受众的关注、评论和转发,唤醒受众对该事件的记忆。
除此之外,在现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新闻媒体还常以亲历者的叙述对历史事件予以追溯。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人民网策划的纪念专题下有一个名为“抗战记忆:70年70人”板块,其内容是对70位抗战亲历者及其亲属的采访视频。镜头前饱经沧桑的抗战老兵回忆抗战经历,令人动容。相较于纪念性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亲历者回忆报道凸显回忆个体的主观感受与体验,主要是亲历者对其个人经历的回忆叙事,在表达上更富细节,颇具人性化。任何集体记忆最终仍要落实到个体,所以将鲜活的生命个体的记忆与重大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更容易引发受众共鸣,带给受众深入人心的情感认同力量。
(二)以史鉴今的新闻评论:激活集体记忆
现实与历史总是无法完全厘清的,记录现实的新闻和承载历史的记忆同样无法分割。蔡元培曾表示:“新闻者,史之流裔耳。古之人君,左史记言,右史记事,非犹今新闻中记某某之谈话若行动乎?”新闻与历史同样不可分割。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新闻报道中包含重现历史的内容,新闻当然不是为了充当历史学科教育的补充,而是新闻媒体力图通过历史事件的集体记忆启迪当下,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避免历史悲剧再次发生。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战争、屠杀等这些属于集体的创伤记忆,新闻媒体适时地将这些集体记忆予以再现与重塑,更重要的目的是从中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激活集体记忆的生命力并使之得到升华。
新闻媒体“以史鉴今”的集体记忆建构方式以关于历史事件的各类新闻评论居多。评论是新闻媒体的灵魂和意见场所。《人民日报》3月1日发表评论员观察文章《人格的力量,穿越时空成丰碑》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评论通过追忆周总理的作风和人格,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最好的怀念就是要以永远的奋斗姿态激荡复兴气象,使周总理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社会得以继承和发扬。这样有理有据、史论结合的文章使人们关于“过去”的记忆在现代社会重新焕发活力,是对集体记忆的高效利用。
(三)作为新闻背景:深化集体记忆
新闻背景是关于新闻事件的历史和环境等材料,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补充、反衬、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重要内容。新闻背景可以解释、说明新闻事实产生的具体条件和原因,以更加全面、充分地反映事物本身的面目,揭示事物的本质,让受众弄懂并正确地理解、接受新闻中所蕴含的意义与价值。同样,集体记忆作为新闻背景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既充实了新闻事件的内涵,又是对所提及的集体记忆的深化。
例如,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纪念日,每年9月18日前后几天,全国各地会举办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各级新闻媒体在对鸣警等纪念仪式进行报道的时候,往往是在九一八事变作为国人共同的集体记忆基础之上进行报道的,所以受众在阅读此类新闻时,至少要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相关史实才能对纪念新闻有更清晰的理解与认识。还有些媒体会拓展和延伸关于九一八事变的相关史实,使受众对这段历史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一次纪念活动消息的知悉上。
三、新闻媒体建构集体记忆的优势与局限
集体记忆的传播媒介有很多种,包括历史教科书、博物馆、纪念碑、纪录片、电影等,新闻媒体因其自身的传播特性在建构集体记忆的过程中更关注社会与民生,并将过去、现在与未来有机联系起来,这是它的优势。但同时,新闻媒体建构集体记忆的过程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集体失忆、受政治与文化意图影响因素较大的局限。
(一)优势
学者杨琴曾在史态类新闻的研究中提到:“新闻以其更广泛的历史深度,反思历史、阐释历史,把历史引进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为受众提供某些记忆、思考的影响,提供一种历史的关照,一面人类现实的生存之镜,使我们从中可以理解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由此可见,新闻报道对人类记忆的传承更多的是出于对当下社会的现实关照。新闻媒体的运作是社会信息系统化的采集与传播,在众多记忆媒介中,新闻是专注于对民众生活与社会运行的记录与传播的媒介,看似零碎的新闻报道在宏观视野下通过整合,可以呈现一个尽可能具体的社会图景。
新闻不仅具有普遍的记忆文本和历史记忆价值,而且还有重新激活、整理和建构过往记忆的功能,其价值往往是立足当下以对过往进行探寻和完善的过程。纪念新闻赋予历史事件以符号的重要性,新闻媒体通过“策划”与“展演”,更新、强化并构筑出独特的纪念空间,连接过去与当下,乃至通过集体记忆的连续叙事规约未来。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受众加入采集与主动传播信息的行列中来,促成了以往的精英阶层在集体记忆书写和阐释方面的权力让渡。集体记忆的传承不同于个人记忆,集体记忆不仅需要保存下来以便能够被当下组成群体的成员充分共享并感知、记住,而且还需要充分进入新加入群体的成员意识当中。随着受众向传受双重身份的转变,新闻媒体的集体记忆建构增加了互动性,使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集体记忆的建构中去。
(二)局限
从新闻业自身的传播特点出发,新闻媒体的集体记忆建构无法避免其有意的选择,它们会依据新闻的评判标准对过去的集体记忆进行选择性呈现,并影响媒介新的记忆生产和受众记忆的激活、援引和调用。集体记忆本身具有连续性,新闻媒体的建构存在一种简单化、模糊化、遮蔽和定势的倾向或特点,它既可以再现、凸显集体记忆,也可以通过选择性改写来遮蔽、遗忘某些本应该被铭记的集体记忆,导致集体记忆的断裂和冲突。因此,有时会造成新闻媒体过度强调某些历史事件,而忽略另外一些历史事件的集体记忆再现与重塑。
新闻媒体在建构集体记忆的生产实践受制于新闻常规的同时,也受制于政治意识形态和特定记忆社群的文化价值观。在奥威尔的政治讽刺小说《1984》中,真理部主要负责根据现实和宣传需要,改写历史文献、报纸和文学著作,凡是与当前需要不符的任何新闻,都不许保留在记录上,政治对新闻媒体的干涉与影响已经使新闻媒体沦为统治者实施专制极权统治的工具。集体记忆本身既已受到政治和文化意图的左右,再加之新闻媒体的进一步强化,会使得集体记忆偏离历史真实,又偏离了新闻真实,是无法使受众真正从内心形成对族群的政治认同的。
四、结语
福柯认为:“记忆是斗争的重要因素之一……谁控制了人们的记忆,谁就控制了人们的行为脉络。因此,占有记忆,控制它,管理它,是生死攸关的。”这突出强调了记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所有新闻的记忆都是一种当下的、现实视野下的记忆,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的具体实践中扮演着公共历史学家的角色,它通过对
过去进行报道、评论,唤醒、激活并深化集体记忆,构成过往的叙事与图像,进而影响受众对集体记忆的认知,以达到对族群过去与现在的认同。但需要注意的是,新闻媒体的集体记忆建构是基于现实原点对过去进行的拓展与辐射,也会受到政治与文化意图的影响。
[1]弗朗西斯科·德利奇.记忆与遗忘的社会建构[J].陈源,译.第欧根尼,2006(02):76.
[2]莫里斯·哈布瓦赫(法).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9.
[3]张庆园.传播视野下的集体记忆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
[4]邵鹏.媒介记忆理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201.
[5]杨琴.新闻叙事与文化记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45.
[6]胡百精.互联网与集体记忆建构[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0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