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2018-02-22刘传荣
刘传荣
(农垦哈尔滨管理局高中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8)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特点。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书中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他这句话深刻地诠释了教育的人文关怀的宗旨。在现实教育中,知识本位、技术至上,加上政治、经济等外在于教育自身的因素的介入,使教育演化为工具的教育,逐渐趋向于“何以为生”,而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融入其中,欣赏生命的美好,感受人性的魅力,塑造健全的人格。
1.关注人文性,首先要尊重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
陶行知说:“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人下人,更不是人外人。”教师尊重学生,学生尊重教师,这和谐融洽的关系方能开启教育之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是一个文化的强权主义者,授课时不能盛气凌人,一副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架势;也不能是冷淡,远离学生精神状态的局外人,而应与学生平等交流、平等对话,让他们敢于表达、乐于表达。既要避免哗众取宠,又不能过于矜持。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态度要平和,多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与他们既可以眼神会意,也可以语言提示,口气多用指摘,少用指责。平时称呼学生要多用名,省略姓,学生倍感亲切。要想让学生成为好“学”生,我们就需要在课堂中营造“学”的氛围,要想让学生参与“创客”活动,我们就需要为学生搭建创新的平台与氛围,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固定模式,将灌输式讲解改为辩论式讲解。如:水浒人物善恶解析:潘金莲毒死武大郎,该杀;潘金莲是被张大户卖给武大郎的。武大郎又老又丑,潘金莲又年轻又漂亮,不般配,不幸福,她追求婚姻自由又理所应当,那潘金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将疑问抛给学生,或者将学生心中早已产生的疑惑全部展示出来,学生往往反而不会直接接受,他们会更积极地寻求答案,并肯定教师的指导。课堂上,教师就是要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时间,注意改变教学氛围,学会互相尊重,学会关心关爱,学会共同生活,既肯定自我,又成全他人,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拥有健康的社会情感。
2.关注人文性,要立足于现实,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想做到这些,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他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情感,评价自己的情感,肯定自己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绪处于活跃、振奋状态,使他们感受到精神的丰满和心灵的充实。在分析小说《半份礼物》时,有很多学生对故事情节产生质疑:那个母亲在收到孩子精心准备的母亲节礼物时,为什么会是那种神情?即使很不喜欢,也不应该显露在脸上,至少也要夸奖几句,你看孩子该多失望啊!
这种质疑已经远离了小说创作动机的分析,以孩子们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他们无法认同这样的母亲。清楚了孩子们的想法之后,因势利导,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母亲该不该流露自己的真实情感?或者,别人送了一件你并不喜欢的礼物时,你会是一种什么态度?假如母亲假意高兴,接受了孩子的礼物,这会不会辜负了孩子们的真诚?这几个问题连续抛出,孩子们似有领悟,最后讨论“爱是什么?”结论是:爱是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了解对方所需;爱还是与对方一起承担责任,虚与委蛇不是爱,真诚才有可能发展成真爱。注重情感体验,要善于结合社会生活。只有将书本知识融入生活中,抽象的概念才能变成具体的感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人皆能诵,从这句话里面蕴含着什么样的为人处世的态度?“除了渴望求知、虚怀若谷还会有什么?”大多数人的身边少有圣人,更多的是普通人。若一个人愿意以身边的普通人为师,说明他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宽容别人的缺点。他乐于赏识别人,赏识不仅是尊重,更会快乐自己的情绪,他又是一个阳光乐观的人。自己内心和谐了,他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3.关注人文性,要融入品德培养,探究人性中的真善美
语文教科书中有非常多的优秀作品,可以在德育方面发挥作用。教师可挖掘并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形成深邃的思想。因此,在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时,我们需要继续关注德育素材的融入与应用,让学生学会以己度人,让学生成为社会大环境中的正能量来源。感人心者莫过于真善美。人性的善,如同太阳的光和热,它能融化人心中的冰点。当恶得以抑,善得以扬,年轻的心总会激荡不已。语文教学就应该善于引导学生探究人性中的闪光点。现实中很多人,尤其是青年学生,常以胜败论英雄,与其看重过程,他们更倾向关注结局,只要是成功了,不管用了什么手段,他们都会仰视,羡慕,心向往之,甚至他们视手段为能力。功利之心淹没了健康的精神,人性太需要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学习《项羽之死》设计问题:项羽失败了,但司马迁却仍推崇他为英雄,仅仅是因为他的英勇无敌吗?四面楚歌时,他安顿虞姬与乌骓的侠骨柔情;生死抉择中虽有小船仍不肯过江东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大丈夫的原则坚守;临死前愿意将自己的首级送给同乡的仁慈……这些人性的光芒足以傲视刘邦的高超的政治手段。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说有的学生只会埋头学习,缺乏情商,缺乏“生活气息”。既然关注到了这一点,我们在日常教学时,就要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学习语文。如《边城》这篇文章,流露出的就是对生活之美的敏感。文章既有对自然环境之美的敏感,又有对人文环境之美的敏感。这些无疑可以让学生分享大自然之美与人物的思想之美、情感之美。
语文教学的终极关怀,既要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更要帮助学生建构道德体系和价值体系,还人性一片晴朗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