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好四道扶贫关助推脱贫奔小康

2018-02-22卢小丽

学习月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贫困户精准群众

●卢小丽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背景下,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十三五”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目前,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已走完建档立卡的第一步。如何在新一轮的脱贫攻坚战中彻底拔掉“穷根”,让更多的贫困群众迈上小康路,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一、把好选人关,要“有能”更要“有为”

(一)选用“学习型”干部。精准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策资助、部门参与、图纸设计、产业发展、设施建设、资金管理等多个领域。工作任务重、涉及行业广、操作程序繁、工作对象杂,它不仅要求扶贫干部能够吃透政策、对接政策、宣讲政策,还要求扶贫干部具有谋化整体、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的工作能力。“十指弹钢琴”,分的清轻重缓急。“心中有乾坤”,做事有章也有序。清思路,细措施,抓落实,明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在选用扶贫干部时,优先选用善学习、勤思考、常总结的“学习型”干部,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选用“担当型”干部。精准扶贫不仅是一项政治任务,更是一份政治责任,需要真正的担当精神。谋事要实,扶贫干部需要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抓扶贫上,把行动用在落实政策上,自觉担当起扶贫攻坚的主体责任人。心中有百姓,干好事,解难事,帮急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办事有公心,不踢皮球,不打太极,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工作有责任,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把矛盾上交,不将问题遮掩,不找靠山说话。做事有信心,不瞻前顾后,不畏首畏尾,将工作做细、做实、做好、做出成效。

(三)选用“亲民型”干部。精准扶贫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要做好扶贫工作,就要走群众路线,与贫困群众打成一片。一是与他们“交朋友”,做他们的“知心人”。通过经常性走访,及时掌握贫困群众的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工作细心,遇事心态坦然,审时度势掌握好社情民意,真正地了解贫困群众的所想、所需、所急,准确把握尺度,化解好各方矛盾。二是与他们“结亲戚”,当他们的“引路人”。这就需要我们的扶贫干部扎根农村,心在村上、身在村上、行在村上,立得住地头,入得了户头,与群众共同下好扶贫这盘棋,力所能及地为生活困难的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四)选用“创新型”干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扶贫的目的在于脱贫,贵在精准,重在实效。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对象,要找出一条让贫困者有效脱贫的路径,就要审时度势、擘肌分理、因地制宜,不断探索扶贫的新思路,开发扶贫的新模式,找准扶贫的新方法,因村施策、因户分类、因人定计,以创新引领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效。这就要求扶贫干部具有创新思维,不拘于现实,不拘于教条,不拘于书本,准确把握好扶贫工作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在变中求新、在新中求进、在进中找突破,切实拿出精准帮扶的新思维、新方法和新路径。

二、把好教育关,要“扶智”更要“扶志”

(一)精准识别,让“假贫者”不再扮贫。扶贫扶真贫,好钢用在刀刃上,扶贫资金要真正用到生活困难的群众身上。随着国家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多项扶贫政策陆续出台,扶贫资金陆续到位,扶贫项目陆续落地,让贫困地区看到了机遇,也让贫困群众看到了致富的希望。而一些在贫困标准线上的农户,为了享受政策的利好,藏财、掩富、扮穷,以求与贫困群众共享政策的红利。因此,识别真贫与假贫成了考验扶贫工作的第一道难题。这就需要扶贫干部一切从实际出发,望闻问切,准确判断,精准识别,建立科学有效的进入和退出机制。

(二)点燃梦想,让“炫贫者”不再争贫。精准扶贫过程中,一些贫困群众思想出现了偏差,人穷志短,不以穷为耻,反以穷为荣,认为拿到贫困户的名额就可以吃补助,戴上贫困户的帽子就可以分红利,将贫困作为争取政策资金补助的一种手段。为争取“贫困户”指标,纷纷比贫、争贫、炫贫,甚至到村委会、乡政府、县政府上访,找门路、托人情、耍花招,村里村外矛盾重重。这就需要加强宣传引导,进一步转变贫困群众观念,为贫困群众点燃致富的梦想,增强贫困群众自我求变的信心。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突破口,从贫困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入手,从贫困群众最困扰的难题下手,让贫困群众树立自信、自力、自强、自立的意识。

(三)巧用激励,让“赖贫者”不再恋贫。人不自助天难助,懒惰成为扶贫攻坚中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少数贫困群众缺乏主人翁意识,靠政府、等帮扶、要财物,戴着贫困户的帽子不摘,贪食政策的红利不出列,存在一定的功利思想,导致脱贫帮扶工作常常被动展开。这种心理贫困,就需要采用必要的激励手段,多方联动,动态管理,建立脱贫“红黑榜”,通过文件、报纸、网络、宣传栏等方式公开通报。对积极脱贫者予以奖励;对好逸恶劳者点名批评,并降低相应政策享受的梯次。树典型、立新风,激发贫困户主动作为的精神活力,让贫困户从“被动脱贫”转为“我要脱贫”。

(四)加强教化,让“德贫者”不再闹贫。一些地区,扶贫出现异化,年年扶贫年年贫。“懒汉心态”、“福利陷阱”、“吃喝嫖赌抽”等怪现象层出不穷。少数贫困户价值观严重扭曲,“我是穷人我怕谁”,自恃“扶贫对象”身份以“不摘贫帽摘官帽”要挟扶贫干部,提出许多不合理要求,非正常上访,找政府“碰瓷”。这就需要扶贫干部以人心换人心,耐心给群众讲政策,热心给群众送文化,精心给群众定章程,德育与法制共重,借助乡规民约、家风家训、“十星”创建、道德评议等手段共同涵养核心价值,进一步筑牢贫困群众的道德防线,牢固树立贫困群众“贫贱不能移”的思想。

三、把好项目关,要“输血”更要“造血”

(一)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在项目选择上,大力实施“引进来”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休闲农庄、农业生态观光园、农副产品生产企业、手工艺品加工企业等,打造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动农户,实现合作共赢。一是可以提供本地就业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出路问题。二是可以促进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走一条新型农业发展之路。三是有利于农副产品更好地对接市场,更好地实现效益转化,更好地带动脱贫增收。

(二)建设一批产业基地。“发展产业脱贫一批”,根据中央、省、市扶贫攻坚会议精神,产业开发与建设是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根本出路。因此,各地必须立足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因地制宜,精选项目,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建设一批畜牧、粮油、果蔬、水产、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生产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着力打造“一乡一品牌”、“一村一产业”的农业发展模式,集中式管理,差异化发展,规模化生产,让贫困地区的农业不断自我优化、自我革命、自我升级,逐步走向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道路,确保贫困户坐地致富、稳步增收。

(三)培养一批农业匠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重农固本需要一批工匠式的农业人才,懂政策、善管理、有技术、会创新,将农业做大做好做优做强。但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在“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观念的影响下,农村大批劳动力往城市转移,职业农民越来越少,以家庭为单位、凭经验做农业的“老人农业”现象开始凸显。“科技农业”呼唤一批“新农人”。这就需要加大科技扶贫力度,通过教育培训、科技下乡、能人带动、大学生创业等手段,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为贫困地区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匠人,让农业后继有人,让农业匠人成为引领新型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四)推出一批农村特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贫困地区多位于山区,虽然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但有一个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农副产品。带有传统风味的原生态制作,很容易打开市场,受到人们的好评。运用好“互联网+”效应,以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社交工具和自媒体为依托,借助电商平台,乘坐节日快车,做好农副产品文章,出好农村特产这张牌,打造“互联网+农村特产+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新模式,走一条新、名、特、优农业发展道路,线上线下共同推进中国农业走进大数据时代:让农副产品走出大山,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让广大市民走出城市,回归自然,品尝乡愁。

四、把好生态关,要“金山”更要“青山”

(一)在绿化上做“加法”。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加入生态保护体系,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在绿化上做好“加法”。一是加大绿化面积。结合乡村特点,科学规划,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大力推进植树造林、人工造草、育林护林等工程,建设绿化带,再生林、山体公园等项目,打造生态化景观、田园式集镇,依山就水保护水土,为乡村增添绿色。二是加强生态保护。启动“生态家园”行动,专人专职专责专费,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基础设施,确保生态质量,为村民守住绿色。三是加快绿色转型。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产业发展过程中,扶持传统产业转型和升级,鼓励生态种植、生态养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为农业绘上绿色。

(二)在节能上做“减法”。节能减排,加强生态监管,“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零容忍、严问责,在节能上做好“减法”。一是不越生态资源消耗上限。借助新科技,采用新能源,积极寻求替代品和可再生资源,减少经济建设对森林等自然资源的过度采伐和消耗。二是不踩生态环境质量底线。在生产上,通过技术革新,对工业废气废水废渣、农药化肥、畜禽粪便等进行无害化处理,从源头上避免污染。在生活上,净化水源,实施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减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二次污染。三是不跨生态保护红线。完善生态立法,加快确权,建立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统一严格管理自然资源资产,禁止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禁止开发区的胡乱开发和利用。

(三)在发展上做“乘法”。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整合政策资源优势,把生态视作财富,以精准扶贫为契机,大力挖掘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找到平衡点,抓住契合点,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思路,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产业化理念经营农业、用市场化理念培育农业、用旅游化理念发展农业,打破区域和产业界限,在发展上做好“乘法”。立足山水资源,找准发展定位,以生态有机蔬菜、生物药品,干鲜果品、水产养殖等产业为依托,拓展生态采摘、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体育赛事、文化养生、健康养老等功能,开发农业系列产品组合,统筹“吃、住、行、游、购、娱”等元素,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住宿、服务、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追求生态资源的乘数效应,着力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四)在治理上作“除法”。充分利用国家新农村建设和精准扶贫的良好政策环境,加强规划,多方联动,在治理上做好除法。一是政府要担当起主体责任。舆论与执法相结合,加大治污投入,严格环境执法。对乡镇、村社主要领导人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工艺落后、污染严重、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进行整改或关停,建立生态文明考核机制。二是企业要担当起社会责任。聚集专项基金,加大科技投入,推进产业升级,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三是村民要担当起历史责任。自觉提高环保意识,建立公共参与机制,把防治污染写入村规民约。改厕、改厨、改圈,控制面源污染,减少白色污染,不随便制造、排放、丢弃废渣、废气、废水、废品等污染物。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是贫困农民脱贫奔小康的过程,是农业转型跨越发展的过程,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如何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水平,改善贫困户的生活质量?如何建设新村貌、发展新农业、培养新业态、打造新农民、开辟新生活,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高度融合的五位一体?如何提高农村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水平,让农村更像农村?这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并做好答案的课题。

猜你喜欢

贫困户精准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精准的打铁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