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2018-03-28李贤利
●李贤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科学解答了当前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深刻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惠及谁”的重大课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发展具体实践的最新结合,是新时代中国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
一、工人阶级、劳苦大众和绝大多数人的马列主义基本立场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始终站在无产阶级一边,站在劳苦大众一边,站在最大多数社会成员一边。马列主义的立场就是工人阶级的立场,就是劳动人民的立场,就是最大多数人的立场。第一,马克思主义学说产生于无产阶级斗争实践。19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投身于欧洲工人运动,面向工人阶级,深入了解无产阶级运动条件、基础和一般结果,总结升华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和失败教训,先后撰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纲领》《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巨著,全面阐发了无产阶级的宇宙观。第二,马克思主义学说服务于无产阶级斗争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首要目标是号召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的学说直接为教育和组织现代社会的先进阶级服务”,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教会了工人阶级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用科学代替了幻想”,为无产阶级指明了“摆脱精神奴役的出路”。第三,马克思主义学说集中反映了无产阶级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庄严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第四,马克思政党始终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始终“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始终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支持一切反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期,党的主要创始人、早期领导人陈独秀研究得出了资本主义共和制度下“自由幸福多数人是没有分的”结论,认定社会主义才是“主张实际的多数的幸福”的民主政治,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建设在最大多数人民的幸福上面”。党的创始人李达强调,“社会主义在根本改造经济组织谋社会中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相继提出了“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拥护工人农民的自身利益”等理念,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在长期的领导工人农民翻身闹革命求解放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最忠实的代言人”的论断,强调党的一切奋斗要“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坚守人民立场,提出了“领导就是服务”的论述,道破了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的本质特征,明确了“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要求。江泽民传承了人民立场,主张“所有的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胡锦涛立足人民立场,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切实增强公仆意识,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充分证明: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而又与时俱进的根本立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立场是共享发展的本质属性。习近平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首先,共享发展的奋斗目标是为了人民。习近平强调: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全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其次,共享发展的覆盖范围是全体人民。习近平强调,“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是“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第三,共享发展的检验标准是人民实惠。共享发展落实的好不好,“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习近平提出的人民至上的共享发展理念,契合了马列主义的阶级立场,传承了党的根本宗旨,有力推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立场的中国化、大众化。
二、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富裕人民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是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第一,工农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恩格斯指出,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第二,工农群众是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决定力量。恩格斯认为,“在17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甚至资产阶级的最光辉灿烂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争得的,而是平民大众,即工人和农民为它争得的”。第三,工农群众是创立社会主义的决定力量。列宁指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没有千百万觉悟群众的革命行动,没有群众汹涌澎湃的英勇气概,没有马克思在谈到巴黎工人在公社时期的表现时所说的那种‘冲天’的决心和本领,是不可能消灭专制制度的”。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建党前期,党的主要创始人、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研究得出了“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的论断。建党初期,党发出了“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的号召,要求“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党的三大做出了“中国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判断,党的四大强调中国革命的命运取决于无产阶级的有力参加并取得领导地位。党的六大首次提出“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标志着我们党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认可。在长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围剿与反围剿”的革命道路上,毛泽东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他把党群关系比喻成“鱼与水的关系”,认为“共产党是鱼,老百姓是水;水里可以没有鱼,鱼可是永远离不开水啊”。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把人民群众看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强调党“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江泽民指出:“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胡锦涛提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建党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决定者、创造者,始终认为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
共享发展充分彰显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首先,人民群众是共享发展的建设者。习近平强调:“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他说:“共享是共建共享。……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其次,人民群众是共享发展的依靠者。习近平强调:“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依靠人民”,要始终坚持相信群众、联系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始终做到谋划发展思路问政于民、确定发展任务问需于民、查摆发展问题问计于民、完善发展措施问策于民。第三,人民群众是共享发展的受益者。习近平强调“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因此,“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一定要“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习近平提出的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共享发展理念,契合了马列主义的群众观,传承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群众路线,有力推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观点的中国化、大众化。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马克思强调,“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恩格斯强调,马克思主义“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和公式”。他告诫马克思主义的拥趸们: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决不能“生搬硬套马克思和他的话,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列宁反对“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认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马克思的理论中“无疑地只是借用了宝贵的方法”,强调“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看来,世界各国人民只有根据各自民族特色,从实际出发,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解决实际斗争中的各种问题,才能取得无产阶级事业的成功。
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历史斗争中得出的基本结论。建党前,李大钊就精辟分析了社会主义实现道路的大同和小异、共性和个性问题,强调中国将来发生的社会主义“必与英、德、俄……有异”。党的早期领导人张太雷、蔡和森、恽代英等人也都主张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各国去,应用到实际上去”,“把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和方法正确地运用于各国具体特点的基础之上”,“寻求一个适合国情,而又合于共产主义的方针来”,“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机关凝神来定出适合客观情形的策略和组织”。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党的最高领导层丧失了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盲目照搬照抄俄国革命斗争经验,脱离中国的特点,使党的革命事业几乎覆灭。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的一部分革命队伍上山“割据”,保存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并在长期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纠正了党内毒害严重的“左倾”、“右倾”主义倾向,发出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呐喊,提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论断,呼吁共产党员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科学命题,引导中国革命“没有按照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去进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特色道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走了一条“苏联走过的道路”,“给党的事业带来很大的危害,使国家遭到很大的灾难,使党和国家的形象受到很大的损害”,遭受了严重挫折。邓小平吸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道路的历史教训,“恢复了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在,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保障:“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他从长期历史经验中提炼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结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集中全党智慧,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
共享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紧密结合。一是立足于基本国情。习近平说:“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我们要立足国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思考设计共享政策,既不裹足不前、铢施两较、该花的钱也不花,也不好高骛远、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不能再犯急于求成的错误。二是突出了与时俱进。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党的重大任务,就是更加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活新的多样化需求,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着力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着力使全体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着力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新进展。三是体现了循序渐进。习近平强调,“共享发展是渐进共享。……一口吃不成胖子,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我们要根据现有条件,把人民群众需要办且能办得到的事做实做好,对人民群众需要办但一时难以办到的事,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办到,积少成多,不断朝着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习近平提出的渐进式共享发展理念,契合了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法则,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有力推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方法的中国化、时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