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美国主流媒体对特朗普访华报道的思考

2018-02-22刘小铭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搜索

刘小铭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军事文化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2017年11月8日至11月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对在政治、经济及国际形势报道方面具有较高权威性和代表性的美联社新闻网、CNN电视台和《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的网站进行关键词搜索,梳理报道内容,确认报道倾向。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美国媒体不得不调整既有的传播策略。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创造了“中美国(Chimerica)”一词,将中美两国视为主导21世纪的轴心关系。美国主流媒体对于重大的涉华国际事件的报道不再漠视或一味扭曲和丑化,刻意攻击总体减少,但对华偏见和反华立场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仍以呈现负面信息为主,以美国国家利益为立足点,与国家策略保持一致,隐晦表达报道的倾向性,渲染中美对立,刻意突显所谓的中国“锐实力”。

一、主题选择失衡,单维聚焦营造“隐忧”

在形式上秉承新闻专业主义,而在传播效果上体现议程设置是西方新闻媒体的一个突出特征。在主题选择上,三家主流媒体的焦点几乎全部聚集在经贸合作和朝核问题上,对中国媒体比较关注和有相当报道规模的“一个中国”、中美文化交流等问题都只是一掠而过甚至不置一词。其中,在美联社和《纽约时报》中,经贸合作占据整个报道内容的一半以上。西方媒体正是巧用这样的议题设置技巧将原本应均衡的报道变成了以美国利益为中心的报道分析,凭借这样的主题刻意制造中美问题在两国利益方面的冲突性和紧张感,强化一直以来塑造的中国“有野心”“有企图”的刻板印象。

二、批判另有深意,“伪正面”报道基调阴郁

国家行为是国家形象建构的关键因素,而国家领导人的行为往往是国家行为的具体体现。在访华过程中,三家主流媒体对特朗普的相关报道的叙事框架带有明显的否定倾向,有意通过对其领导人的否定,进一步否定特朗普访华期间发表的有利于中国的相关言论。《纽约时报》声称“习近平将特朗普玩弄于股掌之间,用奉承和短期的贸易让步应付特朗普”;在谈到习近平与特朗普的私交方面,也以“个人关系有其局限性,贸易调查和朝鲜方面的紧张关系足以使两国关系恶化”这类表述作结。

美国主流媒体关于中美关系的正面报道基本采用疑问语气,在“表面积极实则隐忧”的基调下展开。对于备受瞩目的“中美签署2500多亿美元的贸易协定”这一事件,三家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对于其中的利好和积极影响一带而过,将这一协定推断为“出于政治目的而重新包装的”。对于中美的交好态势和释放的积极信号作淡化处理,而将报道重点放在了分析其中的困难和屏障上——“重商业订单,轻贸易谈判。这些商业贸易无助于解决两国间更大的经济失衡问题,它们没有反映出政策上的变化”。

三、放大疑惧担忧,强附背景误导公众

美国主流媒体报道选择的和特朗普访华主题相联系的次要话题及延伸背景往往对事实选择性地排列组合,有意识地添加新闻背景,表达他国公众对中国崛起的担忧乃至不满情绪。比如美国媒体刻意选取人大专家时殷弘的“在东南亚,中国经常被视为一个傲慢的恃强凌弱者,在南海问题上,中国的领土争端陷入了争议”这类原本与特朗普访华没有太多直接关联的新闻元素;刻意插入中国“一带一路”的背景资料,并将这一项目定性为“适用于我但不适用于你的全球化”,选用“一带一路”所涉及国家的“人们一直担心政治和经济上的干扰”作为报道的补充材料,极力开掘、放大与“中国崛起”的“冲击波效应”引发周边国家恐慌有关的信息,易使读者产生对中国的戒备感和警惕感,引发关于中国谋求霸权的联想。

人权、舆论管控等问题原本不是此次访华的关注点,但是三家主流媒体刻意制造“热点”,意图表达倾向、建构框架,增强受众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引发受众对中国的敌视和警惕。在所引信息源观点的选取上,忽视中国政府做出的努力,避而不谈中国国情和实际,片面性地引用了政府“缺乏信心”等结论性的话语;狭隘地批判中国政府和相关审查制度,多次出现很多中国人对当前西方社会中的“政治正确准则有着强烈反感和敌视”“多年来,美国总统们都在政治犯和民主问题上批评中国。很多人表示,能看到一个更重视生意而非理想主义的总统,令他们如释重负”等极具误导性的话语。

四、结语

长期以来,中国存在对外传播能力与国际政治、经济地位并不相称的问题,中国的国家形象被西方主流媒体误读仍是常态。中国需要变被动为主动,在重大事件发生时,不封闭、不躲避,避免陷入美国媒体营造的“框架”之中;要强调中国自身发展的逻辑和需要,作出更有针对性的对外说明,正确塑造境外公众对中国的认知。

[1]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25-30.

[2] 刘琛,等.镜像中的中国国家形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8-12.

[3] 罗兵.他者镜像“一带一路”与中国形象传播——以俄语地区为例[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14-17.

[4] 赵新利.从南海报道看日本媒体的倾向性——兼论我国南海问题国际传播策略[J].青年记者,2016(13):87-88.

猜你喜欢

搜索
计算机技术在文检工作中的应用
入室盗窃案外围现场勘查的几点启示 
基于西洋跳棋的博弈程序研究
学科整合,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魂”
优惠信息检索与分析
精心设计享受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