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文本,学好语言
2018-02-22刘雪莺
刘雪莺
(宁波市江北区育才实验学校 浙江 宁波 315000)
作文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写作的要求是:“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观察生活……有创意地表达。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地表达内容。做到文从字顺……”而且面对中考的大环境,学生语言表达的完美与否将直接决定中考作文等次的高低及得分的多少。
许多学生文笔差,常常词不达意,再加上语言的表达浅显单一,想要写出汪洋恣肆文采飞扬的文章就更不容易。不仅如此学生的作文语言还缺乏个性,没有真情实感,表达不出自己对事物、对生活的独特真切的感受。
作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块要点,如何实现作文教学的轻负高效,其实不必舍近求远。语文课本中就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篇目,教材上的每一篇文章的教学都可以为写作服务,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延伸和深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要紧扣文本,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走进文本,寻求阅读训练和学生作文语言表达训练的契合点,充分挖掘文本的内在资源,多角度、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 素雅美
语文课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课文,作者在叙写的过程中没有那么绚烂的文字,没有层层的铺染,也没有高亢的情感宣泄,但是我们可以在作者朴质的语言中读出情义。
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望父买橘这一片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在这一片段中,作者通过“走”、“探”、“攀”、“缩”、“微倾”等动词,描写了父亲为我买橘子而穿铁道、爬月台的情景,又通过“蹒跚”、“慢慢”等字写出了父亲的行动的不便。作者通过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文章中未出现“关心”、“爱护”等词,但却从一字一词中无不透出一个父亲在家境颓唐的情况下,仍对自己远行的孩子无限的爱意。语言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是文章语言的一大特色。
2 铺陈繁密美
“冰心体”以繁复细密的语言见长,冰心老人的散文中足以体现她这一语言特色。如她的《谈生命》中:“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阳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的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在这段描写中有“他”承受阳光时的“吟唱”、“跳舞”来突显内心的快乐,也有春的骄奢,花的繁密,蜂蝶的喧闹,层层铺陈,有声有色,形象生动。
3 修辞美
著名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在其成名作《修辞学发凡》中对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一段简要但切中肯綮的论述:“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修辞技巧的运用要以适应内容和语境为最高原则。
还是以《谈生命》一文为例,把生命的过程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的历程,大量运用了反复的语句,如”生命像……”生命又像……”,既成为行文层次的标志,又有旋律回转反复吟唱之感;“大海(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人(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种反复的语句,庄重而精警,生动又富含思想。其中“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是一种特殊的感受,也许在常人的感觉和想像中,死亡是痛苦和悲哀的,但作者超越了这些,达到了非常人所能达到的思想境界,语句看似平常,实则蕴含递邈远情思、意味深长。
4 含蓄哲思美
在很多的课文中,特别是文章的结尾,作者善于通过富含哲思的语言含蓄得传达出自己的情感。
在《谈生命》第三部分中,作者进一步揭示了生命的本质,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作者用“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样的富有人生感悟和思想情感的句子作文全文的点题之句。尤其是结尾句“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非常的生动形象,说明了人的一生应该经历幸福和痛苦、快乐和悲哀等,只有单一的经历是不行的。这里的“云翳”喻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美丽的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说人到了老年,即使有无限感慨也应感到幸福和欣慰。这样的结尾含蓄深刻、意味深长。
5 情绪色彩美
马克思说:“色彩的感受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在《谈生命》一文中,冰心擅长运用各种表达情感色彩的词,这些词不仅仅是客观地描绘景物,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呈现。
如:“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
在这段文字中,冰心老人用“愤激”、“怒吼”、“心平气和”、“快乐”、“羞怯”、“吟唱”、“心魂惊骇”等有着浓厚情绪色彩的词语,连贯而又顺畅的描绘出了一江春水在奔腾过程中的丰富多彩的生命历程。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认为,“当获得的信息是作为解决问题的一部分时,那么这种信息的用途以及这种信息的原因就清晰了”,也就不会“泛泛而谈”。
文本与写作中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训练的优化整合点有很多,但是无论是哪个点,我们都应该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实践中,积极地尝试“感知——体验——思维——积累——内化”这样一个知识构建重塑的流程。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按照一定的认知规律,有序地整体感知文章,培养认读能力,唤醒自己的情感共鸣或审美感受,去提高学生写作中语言表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