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传播与科技传播之辨析

2018-02-22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技艺科普科学

张 倩

(西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一直以来,提到科学传播,常有另一个词让大家混淆,在学界也存在着广泛的争议,那便是科技传播。

在刘华杰主编的《科学传播读本》一书的导言中,他便向读者强调,科学传播是要传播科学、技术、医学、农学、工程等信息的,称科学传播并非有意排斥技术相关方面的信息,确实是为了叫起来方便。也有人说,科技传播的叫法似乎更加全面,比科学传播要好。其实如上所述,科技传播也不够全面。正如“中国科学院”也研究技术,但为此非要改名为“中国科学技术院”就没必要了。在科学传播的标题下也可以做“技术传播”,这种论断无异于将科学传播与科技传播等同。

陈鹏认为,科学传播是科技传播的上位概念,科学传播包括传统科普(公众接受科学)、公众理解科学和有反思的科学传播(公众参与科学)三个阶段,而科技传播只作为公众理解科学阶段存在,因此科技传播涵盖不了科学传播的丰富内涵。这样的区分方式很容易让读者感到费解,仅凭涵盖范围并不能凸显二者的本质区别。

刘华杰、陈鹏二人都是站在科学传播的疆域,并未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读。而专门从事科技传播研究的翟杰全认为,科技传播既包括对科学的传播,也包括对技术的传播。科技传播的四个基本渠道应是专业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和技术传播。他还提出,目前国内的科技传播研究领域正在形成三大研究方向,分别是基于社会发展视角的科技传播研究、基于科学文化视角的科学传播研究和基于传播实践技术视角的“技术传播”研究。可见,他在概念、范围上认为科技传播应包含科学传播,而在分类上又侧重于技术的传播和普及。

从事科学史研究的吴国盛则认为,科普、科技传播和科学传播,分别代表了当代中国科学传播的三个群体和三种模式。由中国科协所主导的“科普”是主流和正统,拥有国家主义、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三重特征,近20年来有边缘化趋势;科技传播的研究者主要是传播学家,主要关注传播手段和传播效率,与科普理念没有冲突;科学传播的倡导者主要是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挑战主流和正统科普的三大意识形态。因此,在吴国盛看来,科技传播与科学传播不但不相近、不相包含,而且在意识形态上是相背离的,在派系上是并列的。他认为科技传播的实践者比较强调“如何传播”的问题,特别是如何运用现代科技的手段、运用一定的技巧和策略进行高效的传播。也就是说,科技传播重视的是传播的手段是否科技化,他们不区分科学与技术,反而特别关注技术应用、技术信息的发布与扩散等话题,对科学本身并不太关注。

吴国盛将科学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科学精神的缘起,提到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形而上学》的第一卷中对经验、技艺和科学的区分。亚里士多德认为,“低等动物有感觉,高等动物除了感觉还有记忆。从记忆中可以生成经验,从经验中可以造就技艺。经验是关于个别事物的知识,技艺是关于普遍事物的知识。技艺高于经验,因为有经验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技艺者知其所以然,故技艺者比经验者更有智慧、懂得更多。但是技艺不是最高的‘知’,最高的‘知’是科学。由于多数技艺只是为了生活之必需,只有那些为了消磨时间、既不提供快乐也不以满足日常必需为目的的技艺,才是科学。超越任何功利的考虑、为科学而科学、为知识而知识,这就是希腊科学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希腊人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在其他任何文明中都找不到这样的精神气质”。反观中国人,我们也常常把知识分成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两大类,但却找不到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科学的位置。这段追溯一方面将科学与技术区别开来;另一方面也指明科学在我国几乎是不存在的。

原因在哪里呢?众所周知,近代中国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应对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于是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其中的“长技”就被认为是洋人的科学和民主。在这个语境下,科学其实更多的是指西方的技术,是导致“船坚炮利”的东西。所以在现代汉语中,“科学”经常被当作“科技”,原因便是中国人其实更关心的是技术,而对科学并不熟悉,也不太关心。长久以来,我们追求的是功利主义的实用,关注如何追赶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不致再落到落后挨打的局面,但忽视了西方科技背后的科学精神,而那种科学精神正是科学区别于科技的地方。

回溯我国最早关于科技传播的研究——孙宝寅的《科技传播导论》,其实就已指明科技传播的实用主义特色。孙宝寅认为,“科技传播是科技信息运动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实现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科技传播的功能在于通过传播,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科学技术的繁衍以及教育功能,他还按照体裁将科技传播分为科技出版、科技新闻、科技写作和科技翻译。

可以说,科技传播是科技革命的产物,特别是以计算机网络与信息高速公路为标志的IT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播的方式、速度与作用。人类从科技传播中获得的新动态,进一步催生了传播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的迭代又推动了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如此交替往复,达到传播与科技的互动。故而科技传播的“科技”不仅体现在传播的内容上,也体现在传播的手段上。

通过上文的辨析得知,科学与科技真正的区别在于技术背后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因此,要使科学传播真正在我国成为自然的事,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还要传播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吴国盛在《从科学普及到科学传播》中还明确了要用“科学传播”这个概念来代替“科学普及”。他提到,“科学传播与科普的区别有三:第一,科普是由科学家向公众单向传输科学知识的过程;而科学传播是科学共同体与公众的双向互动,‘互动’才是‘Communication’的要义;第二,科普的目标是为科学共同体服务,但科学传播的目标是公民文化建设;第三,科普的学科基础是科学加文学,以使受众更容易接受科学知识为宗旨。科学传播的学科基础是科学史、科学哲学,目标是融合科学与人文”。从科学普及到科学传播,这种转换符合现代社会的内在要求,要求我们转变思维,首先把传播的理念引入对科学的理解之中,用传播的态度看待科学,用多元、平等、开放、互动的传播观来理解和看待科学。

[1]刘华杰.科学传播读本[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3.

[2]陈鹏.科学传播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24.

[3]翟杰全.国内科技传播研究:三大方向与三大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8):68-71.

[4]吴国盛.当代中国的科学传播[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6,38(2):1-6.

[5]吴国盛 .科学精神的起源[J].科学与社会,2011(1):95.

[6]孙宝寅.科技传播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26.

猜你喜欢

技艺科普科学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科普达人养成记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