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情境下新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因素探析
2018-02-22刘弈漩
刘弈漩
(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新媒体覆盖面日趋扩大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传统教学方式受到了冲击。教师应关注新媒体的发展和带来的影响,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起重要作用的教学因素,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新媒体情境下新疆高职学生思政课学习现状
新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形势与政策课程。这不仅对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思想教育意义重大,还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出明确方向。目前,新疆高职院校学习思政课的学生分为民考民、民考汉、汉族学生三种类型。其中,民考民学生经过一年预科学习汉语后直接进入汉族班学习,相对来说这类学生的思政理论基础薄弱,理解能力有待提高;民考汉学生和汉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可以满足授课要求。
面对的学生总体呈现出几点特征:一是学习动机有明显的实用性。高职学生的应用性能力相对较强,往往认为思政课具有实用性,不能全面关注系统理论。二是学习理论层次性要求不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仅仅满足于浅尝辄止的状态,这制约了学生思想理论素质及分析能力的提高。三是参与实践性学习感强烈。在实践中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刺激了大学生对获取知识的追求。在新媒体情境下,新疆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也要与时俱进。
二、新媒体情境下新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新媒体情境下学生思想动态更难掌握
信息渠道的扩大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扩大了信息传播范围,逐渐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目前,学生上网时间大部分已超过6小时,主动思考的时间少,与教师直接交流的时间短,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准确度降低。同时,网络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的分辨能力有限,易受到低俗信息、反动信息和不实观点的冲击,如长期接触会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二)新媒体情境下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受到冲击
目前,95后大学生已经习惯通过QQ、微信等软件交流,在教室这个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低头族”的出现减少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难度。
(三)新媒体情境下教师获得认同受到挑战
学生对教师能力的认同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随着网络微课、名校课堂的逐步完善,学生可通过网络轻松获得丰富的信息。相比教师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认同感逐渐减少,学生就算不听课也可以从网络渠道获得相关知识,甚至超过了从课堂上获得的信息量,这进一步削弱了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
三、新媒体情境下提升新疆高职院校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一)充分利用和合理控制新媒体技术
一要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地利用新媒体技术。大学生已成为新媒体的主要用户,而部分教师在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方面远远落后于学生。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水平,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正确引导学生,才能帮助他们掌握和运用思政基本理论,扩大教学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二要合理控制学生运用新媒体的时间。学生的自控能力不足,上课时注意力容易分散,频繁地使用手机,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合理控制,如课前布置好预习作业,让学生先通过手机查资料,等上课后就统一将手机放到讲台上。在课堂上让查过资料的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二)提升思政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一是树立坚定正确的立场和教育改革信念。思政课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完成这一任务,思政课教师需要进一步深刻认识思政课的功能和地位,进一步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政治立场和方向,同时坚持教育改革的信念,积极接触、了解新生事物,要有长久的动力和坚持的决心。
二是构建教与学关系的新模式。在新媒体时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不管是教师权威的削弱,还是参差不齐的网络信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只有构建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的新关系,才能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相长、教学合一的目的。作为主体的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探索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作为主体的教师,除了防范不良信息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外,也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给高职院校带来了不少机遇。在新媒体情境下,新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要在适应新形势的前提下,对影响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引起重视,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宋中发.新媒体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J].安顺学院学报,2017(12):50-52.
[2]李含春.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09):117-118.
[3]张晓云.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因素[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09):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