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社会新闻采访写作与报道

2018-02-22刘青霞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负面新闻小梅黄某

刘青霞

(乌鲁木齐晚报社,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所谓社会新闻,是指涉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的报道,包括社会问题、社会事件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尤以社会道德伦理为基础反映社会风尚的新闻为主。

80年前,中国出现了“社会新闻”这个词后,先后有众多的媒体人对社会新闻给予注解,社会新闻也成为媒体关注的一个话题。那么新闻媒体在进行社会新闻报道时应该如何着手、注意什么问题。笔者结合十余年的工作实践,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同一新闻线索,另辟蹊径找角度

2017年9月,乌鲁木齐市首例侵犯公民信息案告破,涉案15名嫌疑人中9人被刑拘,6人另案处理。警方现场扣押用于作案的电脑8台、手机20部及U盘5个。

如果单写案件,这一事件在千字之内便可说清楚。但经过思考后,笔者觉得这篇稿件有很大的延展空间。于是,笔者没有就案件写案件,而是挖掘案件背后的信息,就案件涉及不同层面的问题层层深入,写成了新闻调查。第二天,同城其他媒体只是简单地报道了案件,而我们的报道明显有别于其他媒体,比较深刻地揭示了案件背后令人深思的问题,给人以警示,达到了良好的普法和宣传效果。

再如,前不久通讯员向媒体提供了一篇“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素材,由于内容比较大众化,没有新意,众多媒体没有采用。笔者在拿到这篇素材时,仔细阅读后,注意到有一个细节,就是当事人十岁的女儿要过生日,唯一的心愿就是和妈妈一起过。但是阿克苏和乌鲁木齐相隔千里,在一起过生日难度很大,当事人的结亲妹妹就想了一个好办法,微信视频过生日,并策划了这个远隔千里的生日聚会。

于是,笔者从这个小切口入手,进一步挖掘出生日宴背后的故事。原来,在女儿很小时,当事人和丈夫因为生活观念不同,离了婚,自己独自抚养女儿,并只身一人来到乌鲁木齐打工,因为孩子太小,带在身边不方便照顾,就留在外婆家。虽然每月只有2300元工资,但当事人和天下的母亲一样,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孩子接到身边抚养。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她省吃俭用,工作四年来,从未给自己添置过一件新衣,租住的房子也是最便宜的。

因为三个月没有回去看望女儿,女儿误会了她,觉得妈妈不关心自己,拒接和母亲通电话,视频中,当妈妈拿出精心准备的礼物说“宝贝,我爱你!”时,一切误会都消除了。

当笔者提交这篇稿件时,自己的心也被感动着,如果当时没有细心去发现,没有换个角度去深入采访,就不会有这篇新闻呈现在读者面前。

从事社会新闻报道十余年,笔者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同城媒体同质化。同题竞争不可避免,如果想要出新,就一定要在选取角度上下功夫。面对同一事件,各家媒体如果都按时间顺序或采访顺序罗列就不是好的深度报道。好的深度报道,在把事实告诉读者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因此角度是影响选题确定的最大难题。选取角度没有窍门,全在平时思想的积累,在自己对事件认识所能达到的深度。因此,新闻写作者在日常采访中要不断地开阔自己的思维空间,只有思想敏锐,角度才会独到。

二、负面社会新闻的报道

负面新闻报道从内涵上说,是对现实中的负面事件的报道。负面事件包括自然性灾害和一切社会性事故。在普利策奖90多年的历史中,绝大多数获奖作品都是负面新闻报道。大众传媒专家约翰·马丁博士曾说过:“报纸之所以对负面新闻感兴趣是因为这种新闻有一种缺憾,而有缺憾的东西才更有吸引力。”

2006年12月6日,乌鲁木齐多家媒体报道了《女孩被断脚筋夜弃戈壁》文章,20岁女孩小梅称,她因被三个男人逼做“小姐”,不从后被挑断脚筋弃于乌拉泊一处荒凉的戈壁滩上。一时间,不少读者还到医院看望了小梅并捐款。

12月9日—11日,涉案人员全部被抓获,小梅的谎言也由此被揭穿。原来,经警方多方走访摸排发现小梅的陈述存在漏洞,经耐心说服教育,小梅供述,其在夜总会与犯罪嫌疑人黄某结识,为将黄某使用的新款手机占为己有,与穆某(女)、王某(男)预谋,于12月4日22时许请黄某吃饭,席间穆某以借打电话为由,将黄某手机骗出逃匿,所骗手机随后由王某以2000元价格售出。

黄某随后召集朋友戚某、刘某、程某威逼尚未离开的小梅交出手机但没有效果,便开车将小梅拉至乌拉泊附近殴打,并将小梅双脚脚筋挑断后弃之野外。

真相大白后,小梅从一个受害者到犯罪嫌疑人的巨大角色转换,引起了民众和媒体的一片哗然。报道刊出后,新浪、搜狐等知名门户网站纷纷转载,新浪网还就“小梅事件”开设了新闻专题在网友中进行讨论。

直到83岁的贾化林老人出现,让这篇负面新闻有了“暖”点。贾化林老人得知真相后,还是决定给正在治疗中的小梅捐款200元,并告诉小梅,要吸取教训,本分做人,走好人生的路。

缺失人文关怀是负面新闻中最易出现的问题之一,因为人文关怀的缺乏,使得负面新闻原本拥有的一系列引导作用并没有被及时地体现出来,甚至歪曲了报道的原意,走向了负面新闻报道的另一个极端。

社会新闻报道的主旨应当是弘扬主旋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领正确的與论导问,所以在报道负面新闻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舆论导向,一方面报道真实的事件,深入调查研究,全面、客观地反映事件真相,为受众描绘真实的社会图景,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沟通民情,引导受众,协助和促进问题的解决。

三、法制新闻报道与注意事项

法制新闻是社会新闻的主要组成部分。法制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具有受众及时知晓意义的法制信息。与经济新闻等新闻相比,法制新闻信息因其题材的显著性和反常性,往往更具有新闻性和故事性,更能吸引受众注意力,因此具有更广阔的受众市场和更普遍的受众需求。

做好法制新闻报道工作,对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律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制新闻采写不当,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在进行法制新闻报道时,记者应当做到真实客观、把握好报道时机和尺度,充分发挥法制新闻的积极作用,规避其消极影响。

好的法制新闻报道要求新闻记者在处理法制新闻信息时,讲究方式方法,通过技术性的信息处理手段,掌握好信息处理过程中利的权衡、理的探究、法的考量以及节的拿捏,做到社会利益最大化、伦理道德规范化、法律普及有效化以及报道尺度恰当化的效果,达到规避消极影响、强化积极影响的最终目的。

法制新闻报道不能过分详细地描写作案(尤其是血腥、抢劫、强奸)的细节,不能为了抓人眼球,而对犯罪手段进行过于细致的描述,以免起到无意中传播犯罪方法的负面作用,成了犯罪分子的教材。此外要注意的是,不能过多地暴露侦破手段。如果过多地暴露警方的破案过程和侦破手段,容易提高犯罪分子的反侦查能力,给公安工作带来不利影响。这样起到了相反的效果,反而失去了法制新闻报道应有的本意。

前不久,笔者在采访一起技术开锁盗窃案件时,问嫌疑人为什么作案时要戴手套、戴口罩,嫌疑人毫不避讳地说,自己最爱看大案纪实,这些都是在电视里学的。

综上所述,社会新闻报道一定要把握好“界限”,不得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要坚持真实、准确、客观,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避免倾向性报道;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努力做到“敬业奉献、诚实公正、清正廉洁、团结协作、严守法纪”,坚决抵制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等消极腐败现象,依靠行业自律,接受社会监督,维护舆论监督的严肃性、正义性和权威性。

[1]王舒怀.坚守与变革:普利策新闻奖的百年回望[J].新闻战线,2016(6):1-2.

[2]陈静.论隐性采访的“度”的把握[J].甘肃科技纵横,2009(3):165.

[3]惠柳青.隐性采访的法律思考[J].新闻知识,2013(6):90-91.

猜你喜欢

负面新闻小梅黄某
负面新闻对债券利差的影响
一口唾沫引发互殴:是正当防卫还是故意伤害
钱真的少了吗?
丢三落四
“负面新闻”导写及例文
女子向纠缠示爱男子扔砖头致人死亡 被诉故意伤害罪
互联网负面新闻偏好对患方信任的影响——基于网络新闻大数据与CSS2013的实证研究
网络负面新闻及其传播特点分析
黄某的行为是包养情妇还是通奸?
合肥求职女连喝四场酒身亡老板被批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