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社群营销对女性时尚消费的影响
2018-02-22韩利君
韩利君
(安徽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一、新媒体环境下女性消费现状
(一)网络消费普遍化,女性消费者购买力强
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5.06亿,同比增长14.7%,使用比例由63.4%增至67.2%。其中,女性网络消费者占比47.4%。伴随智能手机的普及,新媒体为网络消费提供了便捷的购物途径和方式,网络消费越来越普遍。其中,女性消费者随着市场结构的转变成为消费主力军。
(二)网络消费升级,女性更注重生活品质
2017年进一步呈现网络消费升级的特征,其中女性消费者更追求生活品质,愿意为更高品质的商品支付更多溢价。而众多如淘宝、京东、网易考拉海购等网络购物平台的建立和发展,为女性提升消费品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三)社交媒体时代,女性消费价值参与化明显
女性更善于表达和乐于传播,在社交媒体时代,女性消费者基于不同的兴趣、诉求和身份,被贴上不同的标签,通过社交媒体聚集在一起,形成社群,在消费中扮演越来越积极的角色,抓住一切机会与品牌互动。另外,社交媒体成“种草”主要来源,女性对产品从认知到感兴趣的过程,受社交媒体和熟人推荐的影响最大。
二、新媒体社群营销与女性时尚消费
(一)社群营销与小红书APP
网络社群是社会化媒体发展的雏形,通过共同的特质与购物需求定义标签,不同标签的女性聚集在不同的网络社群。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社群营销以及境外购物网站风生水起。
社群营销,简单地说,就是针对社群展开营销。这些在相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成立的社群,是通过某些平台聚集到一起的,营销者可以在这里用产品或服务来满足社群的群体需求。社群营销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的热门营销方式。
小红书APP是一个分享购物心得的平台,为出境购物爱好者提供详细的购买攻略。自2013年12月以来,小红书APP已经成功从交流性的社区升级到社区型的电商,利用口碑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商品效益。小红书APP的社群营销体现了其独特的个性,同时也显示跨境电商的多元化与网络社交时代的新活力。
(二)女性时尚消费
时尚消费是消费市场中最具生命力、最易受情感因素影响的消费形式,既是女性消费的主战场,也是商家营销必争的重要宝地。调查显示,女性对时尚消费有较强烈的欲望。与人们的一般认知有所不同的是,女性并不愿意将时尚消费作为彰显身份和地位的符号,而更愿意将其与经济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多不认为这是一种冲动性的消费。女性的时尚消费被用以形成自我概念,体现其追求个性、提高生活品质的消费理念。
三、新媒体社群营销对女性时尚消费的影响
(一)意见领袖和口碑传播成为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互联网时代,信息趋于海量、复杂、多样化,这使得意见领袖的重要性凸显。由于女性的独特心理,在消费过程中,女性更容易受到他人和外界的影响。因此,网络社群中的意见领袖通过其话语影响力和口碑传播在女性消费影响因素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二)购物社区的互动性传播增强用户黏性
线上购物社区是集好物分享、互动社交等为一体的购物分享平台,互动性极强。大部分女性对时尚产品多通过社区经验帖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一方面,社区满足了女性互动展示和记录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使她们形成了对社区的依赖,从而引导并影响她们的消费行为。
(三)“网红博主”狂“种草”,刺激女性消费
在女性网络社区,“博主红人”拥有大批忠实粉丝,产生了较强的明星效应。“博主红人”指在某一方面有所专长,拥有大量粉丝的网络红人,她们或善于服装搭配和美妆护肤,或善于网络购物等,主要作用是推荐日常好用物品,向粉丝“种草”。一般情况下,“网红博主”推荐的物品会成为网络爆款,并在电商平台直接转化为购买力。
四、结语
女性消费在消费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新媒体则为女性提供了购物的新途径和新平台。女性消费市场更趋于新媒体的互动分享式平台,拥有较强的用户黏性的社区式购物平台更深得女性信赖,这为品牌和电商营销打开了新思路。但随着海量化信息和产品的涌现,女性在消费时的模糊性和非理性也应引起重视。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应以成熟和理性之姿面对消费市场的升级。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中国科技信息,2018(05):6-7.
[2]刘雪珺.基于新媒体传播的女性消费现状和新特点分析[J].新闻传播,2017(01):29-30.
[3]赵盼盼,马扬乐.新媒体对女性消费的影响[J].新媒体研究,2017,3(16):74-75.
[4]黄轶群.购物分享APP引爆网络社群营销[J].中外企业家,2017(05):24-25.
[5]曹锐.性别逻辑下的选择理性——都市女青年时尚消费理性解读[J].中国青年研究,2015(10):66-71.
[6]孙琦琰.大学生时尚消费:自我建构与价值异化——基于符号传播视角的解读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2(05):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