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媒介暴力及其负面效应

2018-02-22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暴力大众媒介

张 楠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 730100)

一、引言

其实从单向传播时代再到如今的人人时代,媒介暴力现象一直存在,只是在形式上和传播方式上发生了变化。随着技术的发展,传播的方式更加高级和多元化,也产生了许多新的情况,需要我们作进一步分析。

二、媒介暴力概述

“媒介暴力”是指媒体对暴力信息内容的传播并影响受众,其中包涵“现实暴力”和“幻想暴力”。“现实暴力”指媒体播出现实社会的暴力新闻且以此吸引大众,比如说陕西砍伤小学生案、江歌案等等;“幻想暴力”指通过电影、电视、游戏等传播媒介向大众展示暴力行为,通过对大众的感官刺激来博取票房和收视率等,比如说一些对暴力内容不加掩饰的电子游戏、影视剧等。此外,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在一些事件的报道中,由于媒体的话语以及对当事人隐私的过度曝光,导致情绪高昂的网民在网络和现实中对当事人或组织产生过激行为,这被称为“媒体行为本身的暴力”。

三、媒介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媒介对利益的追逐

媒介对利益的追逐是媒介暴力的决定性因素。为了能够博取有限的大众注意力,以保证自己不在越来越残酷的同行竞争中惨遭淘汰,媒体不断地以各种手段、各种形式博得关注,偏向于选择刺激的、反常的内容,这就使暴力内容有了存在的价值。2018年4月末,网络上出现了一段“出租屋男子强行拖拽女子欲行不轨”的视频,引起广大网友的关注,然而视频中只有男子强施暴行的一段,后续警察赶到使其强奸未遂的部分并未得到报道,且受害女性的面部没有得到打码处理。这些都表现出了媒体对利益的一味追求,使得新闻道德丧失的问题。

(二)媒介满足受众的需求

我们不得不承认现阶段我国公民的媒介素养还不够高,加之在社会中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普通大众更偏向于追求惊险刺激或娱乐性比较强的新闻内容。而媒体则开始一味地迎合这些受众,大量推送暴力内容、桃色八卦等。向受众传播暴力内容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媒体就会接着继续推送类似的内容,导致情况难以改变,循环往复,进而对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三)把关功能的失守和后移

“把关人”承担着对新闻信息作初步判断并进行筛选的责任,在新闻信息进行传播之前,应当由“把关人”对其内容进行鉴别,预测其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判断其是否应该被大量传播。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自媒体的兴起与不断发展,对海量信息进行甄别具有一定的困难,把关人履行其职责的困难度增加。再者,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大众传媒的道德底线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道德约束力下降,有害信息难以被完全过滤。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把关功能后移,自媒体时代人人成为传播者,人人也是受传者。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可以被即时发送、即时接收,同时传播范围也相应扩大,事前把关无法完全实施,从许多的微博删帖事件中我们就可以有所了解。在信息被发送之后再进行把关,对有害信息进行处理,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缩小影响范围,但是越是模糊的信息环境,就越容易激发大众的好奇心理,从而滋生谣言,产生其他负面效应。

(四)现代媒介匿名性与开放性并存

人人时代的媒介环境显然更加自由开放,由于大众的需求各不相同,所以产生各种各样的媒介内容,同时双向互动性使不同的观点和评论得以在网络平台流动,其中难免会有不恰当的、暴力的内容,引起暴力性质的大众反应。此外,个人观点的表达与环境有紧密的联系,网络环境的匿名性和隐蔽性使得个体放松警惕,愿意去发表观点,甚至肆无忌惮地发表带有攻击性的、暴力性质的内容。

四、负面效应

我们不否认媒介暴力的正面效应,如河南电视台的《临刑会见》,此节目对死刑犯进行系列采访,挖掘背后更深沉的内容,对社会起到了警示作用等。但是本文主要探讨媒介暴力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诱发其暴力行为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屡屡发生。校园里拉帮结派、以多欺少的视频在网络上频现,少男少女对势单力薄者拳打脚踢,让人深思。

我们不由思考,部分游戏中的暴力情节和影视作品中对社会恶势力等的表现形式是否对青少年心中对邪恶的认同和膜拜产生了影响。游戏GTA5(Grand Theft Auto V)中含有大量暴力内容,比如说抢劫、谋杀、肆意杀戮路人等等。毫无疑问,这些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是没有益处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部分缺乏判断力的孩子对暴力的认同影响了他们的行为方式。他们模仿影视剧、游戏等中的暴力行为,又因缺乏对其行为的正确认识,所以没有意识到这是违法、错误的行为。

(二)引发模仿、尝试心理,造成悲剧事件

模仿是人的天性,新闻及影视剧作品中对于暴力行为的详细报道,能够引发部分法律意识薄弱或者有犯罪倾向的人的模仿和尝试心理,产生示范效果。

云南“马加爵杀人案”发生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再次发生了江西南昌“马加爵第二”事件;2010年“福建南平血案”后1个多月,全国各地又接连发生了5起类似的校园血案,造成更多儿童伤亡。为了引起更多的社会关注,获得更高的收视率,媒体将犯罪、暴力的过程进行描述和渲染,使新闻的报道成为诱发犯罪的催化剂。这一系列由于暴力模仿而引发的悲剧都在提醒着媒体,在对暴力内容的报道和呈现过程中,应当要起到正面引导作用。

(三)引起群体极化

这一负面效应产生的原因在于“媒体行为本身的暴力”。

2016年7月,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之后,网络上一片骂声,失去母亲还被咬伤的赵女士被定义为“任性”“活该”“不作死就不会死”,违反规则确实应该受到惩罚,但致死、致伤已然发生,媒体妄加揣测的报道使得其家人包括孩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二次伤害。

五、媒介暴力的抑制策略

其一,用户媒介素养的提升需要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共同努力。对大众进行一定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免盲目跟风。

其二,主流媒体应当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在自媒体时代,我们也需要主流媒体作为具有绝对公信力的媒体来引导舆论。在第一时间发布重大事件,保证大众的知情权,遏制流言,使媒介暴力得到抑制。

其三,媒体要自律,同时致力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四,建立传媒视频内容分级制度,防止青少年受到一些不适合他们当下身心发展的新闻的影响,同时也能满足用户获取开放信息的要求。

其五,加强行政管理,完善传媒法规,使传播不恰当内容的个体或组织受到相应的惩罚,从而使媒介暴力的问题逐渐得到缓解直至彻底解决。现阶段,网络实名制已经起到了一定作用,迫使网民在发表内容前三思而后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媒介暴力得到了抑制。

六、结语

媒介暴力的存在虽然有各方面的因素,但这不代表我们只能任由它不断滋生,我们要理性思考,不断寻求方法去削弱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相信我国公民的媒介素养会不断提升,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拥有一个更好的传播环境。

[1]夏丽霞.浅谈如何规避突发新闻中的“二次伤害”[J].新闻世界,2012(08):22-23.

[2]郝雨,王祎.媒介暴力的正负效应及社会控制[J].南通大学学报,2009,25(5):135-140.

[3]武小菲,马莉,白亚峰,冯泽中.媒介暴力产生的原因分析[J].今传媒,2007(3):51-52.

[4]张开,石丹.提高媒介传播效果途径新探——媒介素养教育与传播效果的关系[J].现代传播,2004(1):81-84.

[5]杨梅,李悦,张萍.自媒体暴力传播解析——以微博为例[J].新闻知识,2013(11):69-71.

[6]姜喆.从电视对个体行为影响模式解析儿童与电视暴力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30.

[7]袁博,石静.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以校园暴力事件为例[J].今媒体,2016,24(9):32-33.

猜你喜欢

暴力大众媒介
反性别暴力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暴力”女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暴力云与送子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