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语境下社交网络中的科学传播问题探究
——以果壳网为例

2018-02-22王思晴余小月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果壳公众社交

王思晴 余小月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一、引言

在后信息社会时代,大众传播媒介给我们提供外在世界的图景,是帮助我们掌握外界最新信息的一层重要的“感知肌肤”。科学传播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信息传播,它是对科学信息的再次建构。在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传统科学传播的内涵和形态也发生了变化。网络技术的更新迭代,为科学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基于这样的平台,科学类的社交网站开始大量涌现。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的发展影响了科学传播的形态,并在科学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科学类社交网站是如何进行科学传播的?有哪些不足?本文将以果壳网为例对上述问题试作回答。

二、科学传播的内涵

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J.D.贝尔纳率先在全球范围内提出科学传播的概念。他认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和重视,科学交流不仅是科研人员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需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工作。这揭示了科学传播本身所具有的社会特征。纵观科学传播发展史,科学传播历经了科普到理解科学再到科学传播三个阶段。传统科普是科学传播的初始阶段,是从国家的立场出发居高临下的单向传播;公众理解科学是从科学共同体立场出发,公众参与到科学交流和传播活动中来,让公众对科学有一个深入的了解;第三阶段即今日的科学传播阶段,也可谓有反思的科学传播理念。此时,公众和科学共同体在互联网环境下拥有平等的传播权力进行互动交流,其需要重点关注受众的反馈,独立思考和理性批判的精神也逐渐成为科学传播的内容构成单元。

三、社交网络中的科学传播策略

(一)社交网络中科学传播的文本建构:科学的趣味性、感染性

科学传播是果壳网的核心,果壳网的内容丰富。但实质上传播一些学科领域的知识本身就很乏味,若没有诙谐有趣的叙事策略,生硬直白的传播往往会令受众反感。果壳网正是避开这种困境,有着自己独特的叙事风格。对于果壳网而言,其能够获得良好的科学传播效果,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果壳网的用户是一群热爱科学、热爱写作的青年人。梳理果壳网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大量议题都是与青年人的兴趣爱好息息相关的。果壳网的文本大多都以青年人的视角展开叙事,呈现出一种强烈的科学趣味气息。这些青年人重视逻辑和理性,对未知的事物喜欢一探究竟,对超出经验的知识进行求证检验。

(二)社交网络中科学传播线上线下的双重互动:打造交互式新型科学传播范式

线上互动:打造一个受众分享知识与交流心得的社区。果壳网为公众的自组织群体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平台。在果壳网的“小组”栏目中,用户可以自己创建群体并自行生产内容。用户自己开设主体小组,吸引对此感兴趣的成员参与讨论。[1]“小组”栏目往往以贴近性原则推出有价值的议题,以流行、简化的语言进行科学传播,创造出学习科学的轻松氛围和引领潮流的趣味科学文化。与此同时,为增强果壳网用户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果壳网开展了一系列面向公众的线下活动。活动中,参与者可以和作家近距离接触。多元的线上互动为网站带来大量的用户数量和人际资本,而活动从线上虚拟走向现实会取得更多人的信任,成为争取新用户以及提高老用户忠实度的重要手段,为网站积聚人气以便提高影响力;同时有助于公众对科学传播产生兴趣,体会到其魅力所在。

(三)分众化传播:打造青年人的科学社交网络

由于受众的学历不同,果壳网在进行科学传播时,采取一些差异化传播策略。果壳网拥有明确的目标受众,这些群体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科学知识储备丰富,社会角色性较为出众。这群人较之其他人群拥有强烈的科学求知的欲望,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问题具有独到的洞察和见解,对科学传播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果壳网打造的板块栏目是以受众的“使用与满足”动机为出发点,在果壳网中用户共同体根据不同的话题或行业领域来进行分组,其中既有专业性较强的学科领域,亦有轻松有趣的生活社交话题。

四、社交网络中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社交网络中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

1.科学传播共同体缺失,科学信息公信力不足。在科学传播实践中,科学家、专家是科学传播的主力,他们在科学问题上的权威性、知识的深度能使公众信服。然而科学家很少利用社交网络平台与公众交流科学问题,其并未认识到科学传播的重要意义,这导致社交网络中的科学信息在权威性与可信度上大打折扣。其次,网络新媒体中的科学传播具有“草根”色彩,科学传播“传授一体”。在网络中的科学传播参与门槛较低,主体素质参差不齐,发布内容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未经科学验证,夸张的表述、“专家学者”的名号都可能导致社交网络中科学传播公信力下降。

2.科学传播内容创新性不足,泛娱乐化。在这个“内容为王”的媒介产品时代,优质的内容是媒介产品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而原创信息少、特色不突出、学科知识体系不完善、不系统是目前科普网站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科普网站上将近1/3的信息是从其他媒体直接转载或是从国外一些媒体直译过来的。如此缺乏生命力的科学信息,最终会令受众反感。此外,诸如果壳网和科学松鼠会的科学社交网络为公众建构“趣味科学”传播的新范式,其中一些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内容轻松有趣。然而,科学的社交性、内容的趣味性正在脱离科学的本质,为了博取受众的眼球而变得低俗不堪。

3.分众化传播机制导致受众面过窄。果壳网、科学松鼠会的社交网络在受众定位上采取的是分众化的传播。小众圈子科学内容的分化,让科学社交网络的小众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社交网络无法满足“普世价值”,只能去满足一部分专业性较强或是具有行业特征的用户的期望,这既是优势也是劣势。果壳网这样的用户定位容易扩大知沟,于这类人而言,科学社交网络就是为他们量身打造的,其他层面的人可能因为知识门槛高、技术获取难度较大、不能满足其科学需求等问题而放弃。因此,以果壳网为代表的科学社交网络建立的小众化传播模式,受众范围较小,将一部分人排斥在外。尽管规模较小的社区能够走特色发展道路,然而这与公众科普存在的差别还比较大。

(二)社交网络中科学传播的建议

1.构建专业化科学传播团队,打造科学信息的科学性和原创性。果壳网要摆脱科学共同体缺失、公信力缺失、原创信息不足等困境,首先要建立科学传播人才队伍,可以邀请一些科研和教育机构参与进来,寻求各个领域的科学家驻足。专业科学人才的加入,能够确保科学传播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进而深化社会公众对科学的认知。与此同时,科学传播往往能为科学家带来更多的社会支持。因此,鼓励更多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是可以实现的,而科学传播的关键在于科学家的编码如何才能适应公众的理解水平,这是科学传播经营主体需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解决好科学传播团队这一问题后,科学内容的专业性、深度性以及原创性等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2.多种传播方式联合,构建科学的传播系统。科学传播不是针对某一部分人而言,每个人都有获取科学信息的权利。要想强化科学传播效果,就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传播系统,其中不仅有适合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社会精英人士,还有适合普通大众或社会层次较低的人的内容。因此,促使各种科学传播方式的整合,比如电视、报纸、网络、图书等媒介的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便可解决这一问题。电视、报纸、图书等是信息量大的大众传播手段,如果这三者联合打造科学传播品牌,满足各个群体的信息获取需求,必定会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获得较好的科学传播效果。

3.提升用户科学素养,培育理性、求真的科学精神。科学传播不只是传播具体的科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能使公众形成自己关于科学问题的判断。这意味着在科学传播活动中,公众要提高媒介素养,增强对科学信息的甄别能力、媒介技术使用能力、科学信息传播能力,能够客观、公正、理性地看待科学,能够识别伪科学。这种追求真理、逼近真理的精神气质才能有效地提高科学传播的可信度。其次,社交网络的草根性使每个用户都能成为传播者,但每个人却不一定是优秀的科普创作人才。鉴于此,果壳网可以提供科学传播科普写作相关的培训服务,集中培养有传播意愿的用户成为高素质的优秀科学传播者。

五、结语

业界在推广科学传播的进程中,也看到了互联网时代的巨大机遇,二者的结合体现了科学传播的新范式。但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新媒介环境的科学传播体系还任重而道远。

[1]詹骞.科学社交网络可信度机制初探[J].当代传播,2015(1):48.

猜你喜欢

果壳公众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山竹果壳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空果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