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地方都市报如何向特色化转型
——《重庆商报》的实践与思考

2018-02-22张军兴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商报特色化都市报

张军兴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 401120)

进入融媒体时代,地方都市报在探寻提升影响力和媒体品质的道路上不断摸索,一个显而易见的共识是,以往“大而全”的办报理念被逐步抛弃,转而以“小而精”的特色化为抓手进行深入转型。在新闻客户端、网站、自媒体等的不断冲击下,以往地方都市报抢抓突发新闻、社会新闻、民生即时信息的功能逐渐被传播速度更快、阅读方式更便捷的新媒体取代,深耕特色化深度报道和做强特色化精品策划逐渐成为地方都市报深入转型的重要抓手和根本路径。

2017年9月以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着力深化都市报改革,依托《重庆晚报》《重庆晨报》《重庆商报》《都市热报》《新女报》,以及上游新闻、上游财经、重庆慢新闻等单位(平台)的全媒体集群资源,通过深入整合,成立了重报都市传媒集团。根据新的发展需求,集团明确了各都市报的特色化转型道路,要求进一步将《重庆商报》转型为专业性财经类都市报。对此,《重庆商报》编辑部认为,依托财经新闻报道力量和多年积累的报道经验向专业性财经类都市报深入转型,既能适应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和都市媒体市场竞争现状,也是融媒体时代地方都市报进行媒体转型的新探索,更是《重庆商报》提升影响力和媒体品质的难得机遇。

一、围绕新定位,深耕财经特色化

如何向专业性财经特色化都市报深入转型,探索一条差异化办报之路?2018年1月至今,《重庆商报》编辑部精心谋划、多措并举,从深入改版、狠抓精品策划、改革考评制度等多个方面着手,逐渐带动人员、机制、流程等各方面向专业性财经特色化都市报转型,获得了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以及读者的普遍认可。

(一)增加特色版面,改版强调“专而用”

《重庆商报》这次改版突破了传统的办报模式,原则上彻底取消了传统地方都市媒体较为重视的社会新闻、城市新闻版面,大量减少了非财经类版面,以财经报道、深度经济报道为主体设置了“财经头条”“商学院”“财付通”“公司上下游”“新消费生活”“洞察”等版面,并开辟了“投资周刊”“上游经济周刊”等专业经济类周刊。

比如,“财经头条”版的内容方向就为独家、原创、爆款的财经报道;“公司上下游”版关注产经新闻和公司新闻,重点关注重庆产业经济发展和本土的重要公司新闻、兼顾国内国际上市公司新闻以及国内国际重要的非上市公司;“洞察”版发布针对财经领域的现象、事件、热点话题的评论;“投资周刊”盘点一周证券市场,并展望新一周市场的投资路径,深度解读有较高市场关注度、话题性的事件,为投资者提供具备一定前瞻性的投资参考,为此设置了“首页”“数据”“风口”“攻略”等版块。以“风口”为例,主要采写投资的风口究竟在何处,又如何避免误入错误的风口,规避不期而至的“黑天鹅”。

在改版思路上,《重庆商报》不求大求全,也不平均用力,就是要根植经济类报道,强调“专而用”,即专业和实用,进而抓住财经受众的痛点——怎么赚钱、怎么花钱。在话语体系上,多以讲故事、写人物的形式来呈现财经新闻,使其有温度、有深度。针对主题策划和爆款稿件,还打破了常规版面的界限,连续多版强势推出。2月8日,《重庆商报》迎来全新改版第一期,推出4开12版,7个专题栏目,包括“财经头条”“商学院”“公司上下游”“财富通”等,覆盖了大部分要素市场和理财领域。一些稿件具有本地原创性和深度,体现了差异化特色定位。

(二)狠抓精品策划,提升报道的专业性

精品策划是提升报道质量的法宝。改版后,《重庆商报》设置了大量特色化版面,为满足这些版面的用稿需求,客观上要求采编团队在日常工作中多做策划,以保证财经报道的质量和专业性。在编辑部的不断引导和督促下,经过3个多月的改版运行,采编团队逐渐适应了改版后的新闻策划要求,并主动结合重大政策、经济热点等推出了一系列的精品策划。

比如,在“五一”劳动节节点,紧扣抖音等大众网络平台上重庆景点走红现象,全方位报道节日期间网红景点游客爆棚、商品热卖的情况,同时深入探究重庆都市旅游成网红的原因、目前重庆旅游存在的不足、今后如何提档升级等问题。整组报道既突出了很强的时尚感,阅读吸引力强、传播性好,又紧扣重庆“城市营销”和“重庆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等中心工作,对有关部门决策有很好的参考借鉴作用,体现了主流媒体的价值。

针对养老产业发展和商机,《重庆商报》大篇幅、多版面地对重庆市养老市场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规划、方向和商机进行了深入报道,抓住了市民普遍关注的痛点,解析养老产业蕴含的商机,向有关部门提示了亟须规范的问题,有对市场的走访调查,有对养老院收支盈利的详细算账,还有对未来养老产业发展的专业分析,基本涵盖了养老产业的整个链条,体现了深邃的行业及市场观察视角。

在周刊策划方面,除每周推出“投资周刊”外,4月下旬,《重庆商报》又开始推出“上游经济周刊”,包括“产业观察”“科创汇”“商戒”等版面,突出区域经济特色。例如,23日在“产业观察”版刊发了《你知道新牌坊基金小镇吗?这粒金色种子正在发芽》一文解密重庆首个基金小镇,回答了读者关心的“为何设立基金小镇”“对实体经济有何作用”“今后如何发展”等问题。

(三)改革考评机制,倒逼采编队伍转型

在专业性财经特色化都市报转型过程中,采编队伍的转型尤为关键,这也是整个媒体转型过程中的难点。由于版面的特色化调整,以往擅长撰写、编辑社会新闻、都市新闻的记者、编辑突然失去了阵地。这些采编人员又占据整体采编队伍的大多数,如何促使他们转型,成为一大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实践中,《重庆商报》编辑部没有简单地“一刀切”裁员,而是通过调整部门设置、改革考评机制、加强学习、开展内部培训和选题指导等,促进采编队伍转型。在部门设置上,取消了过去的都市部、民生部等部门,新设置了公司新闻部、产经新闻部、证券新闻部,将过去的非财经报道记者融入这些新的部门,通过调整部门设置带动人员转型。

同时,彻底改变了过去偏重社会新闻、都市新闻、突发新闻的考评机制,不再以“同题报道获胜”为引导,通过“考评指挥棒”引导部门主任多做精品策划,记者多采写财经报道、深度报道。在具体的评价打分上,对不符合报纸特色化和版面设置要求的降低分值,对精品策划和深度报道提升分值并进行奖励。此举拉大了收入差距,打破了“大锅饭”模式,激发了记者撰写财经报道、深度报道的积极性,从客观上倒逼了采编队伍转型。

另外,编辑部主动结合经济热点开展系列内部学习培训,使记者们能够较为系统地学习一些新知识。同时,在日常工作中,编辑部要求部门主任加强对记者、编辑的选题指导,明确指导记者、编辑如何抓住新闻点,如何进行深度加工,使采编人员能够学习到财经选题的具体操作方法。

二、抓住新“痛点”,开启赚钱商学院

在全民理财、大众网购的新时代,怎么赚钱、如何花钱已成为财经受众最直接的“痛点”。这个“痛点”也是地方都市报进行财经特色化转型,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和关注度的重要抓手。围绕这两个公众最关注的方面,《重庆商报》同时推出两个有识别度、传播力的功能性产品——“商学院”“财富通”,探索了一个有潜力的创新产品——“新消费生活”。

在新闻产品生产线上,《重庆商报》将“怎么赚钱”划分为两个版块:一是“商学院”,报道怎么在实体经济中赚钱,指导创业者,启发从业者,给决策者以参考,还在重点稿件文末加上“案例点评”,体现商学院“授人以渔”的作用;二是“财富通”,报道怎么在资本市场中赚钱,突出服务功能,延续《重庆商报》在重庆股民中的影响力,以证券市场为主体,关注财产如何保值增值,为投资者提供理性安全的解决方案。

“新消费生活”主要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关注新的消费习惯;二是站在经营者的角度,关注新的商业业态。版面重点关注新经济领域,如互联网、人工智能、新零售、分享经济对人们衣、食、住、行、购的全面渗透,给人们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带来的改变,引导受众适应时代变化,分享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让钱花得更值、更潮。

三、解决新问题,将专业性和可读性深度结合

地方都市报向专业性财经类报纸转型的过程中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如何兼顾专业读者与普通读者、如何把握宏观经济解读与区域经济报道等。

地方财经特色都市报与全国性专业财经媒体的读者群体有所不同,后者主要着眼于宏观、产业经济以及国内国际的财经深度报道,读者群体也多为高级知识分子、上市公司管理者等,而前者主要针对的是都市报所在城市的企业管理者、经济理论学者、经济工作者等。长期以来,《重庆商报》读者定位中高端化,读者群中过半数为高收入、高学历、高消费的“三高”人群,同时还有一些希望了解证券、理财等方面信息的普通市民。

兼顾专业读者与普通读者,关键的一点就是报道中要将专业性和可读性深度结合。以往,一些媒体在做财经报道时,过于突出专业化,专业术语、数据表格、各类概念等充斥字里行间,导致报道虽然看起来专业性十足但实则晦涩难懂。在“新悦读”时代,突出财经报道的可读性和服务性,把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是大势所趋。对于不容易解释的专业名词和有关政策,可通过提炼要点、名词解释、背景链接等方式呈现,方便读者进行延伸阅读。另外,财经报道要注重讲故事,通过讲好财经故事,将报道鲜活地展现给读者,潜移默化地让大众了解更多的财经知识。

在财经特色化实践中,不少记者会有这样的困惑,专注本地报道往往深度不够,做宏观经济报道又感觉与当地读者距离太远。如何把握宏观经济报道与区域经济报道的关系,是地方都市报向地方财经特色都市报转型的又一难题。笔者认为,地方财经特色都市报的采编重点还是要放到本区域的经济报道上。在操作层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做好宏观经济的“落地”报道,要注重宏观经济的落地解读报道,通过深入策划,将其宏观经济具象化,凸显宏观经济政策和事件对本土企业、从业人员、公众的影响,探寻其中的机遇、商机;二是区域经济报道要与宏观经济背景接轨,在大背景下考虑当下本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与机遇,这样能使稿件更有深度、厚度;三是与本土关联度不高的宏观经济报道规模要视读者的关注度决定是否进行大篇幅连续报道,如果读者关注度不高,却仍然长篇累牍地报道和解读,不仅不能给专业性加分,反而会引起读者的反感。

猜你喜欢

商报特色化都市报
全员参与创建特色化的安全文化体系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语文教师班级特色化管理“四法”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打造特色化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在“贴近”上下功夫 讲述义乌好故事——以《义乌商报》迎接党的十九大宣传报道为例
报刊图书
钱江晚报来了“小冰”——一张都市报在“Al+新闻”上的探索和突破
机电商报
都市新闻眼·《东南商报》摄影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