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校园广播的现状及创新研究

2018-02-22杜亦楠单依依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社群广播校园文化

杜亦楠 单依依 武 鹏

(湖南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一、研究缘起

学者蔡丽丽认为,广播在校园媒体中有着通过声音来传递信息的特性,这种接收方式决定了它比通过其他任何媒介接收信息都来得简单方便,所以在对于校园文化的塑造与传承方面,高校广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1]因此,校园广播凭借声音特质属性及伴随性、思考性等特点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每当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出现时,随之而生的新型媒介形态都会对旧媒体产生一定的影响。网络新媒体给高校媒体带来的影响就十分显著。

目前,有部分学校已经开始尝试广播新媒体化,但是仅仅停留在触网阶段,即把放送内容搬运至网络平台上,收效并不好。为了更好地研究高校校园广播的新媒体化程度,我们将新媒体广播定义为:传统的广播内容通过数字化技术,借助网站、移动端应用软件、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平台传播,从而具有新媒体交互性、个性化等特点的广播形式。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一些对于高校校园广播未来发展与新媒体转型的应对策略。

二、高校广播发展现状

(一)特质及优势

1.内容特质。高校校园广播的内容具有针对性。高校校园广播能通过多样的节目,为师生补充和丰富政治、道德、科学、人文、历史文化,是校园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课堂以外的教育阵地。

2.形式特质。高校校园广播具有多样性。不同于地市级广播现有的表现形式,高校校园广播具有较强的个性化色彩,在放送的时间、空间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其组织形式也较为特殊,如广播站可组织学校各个社团举办活动、联合制作节目,也可为学校播音主持、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提供实操机会,充分地利用了校园资源。

3.目标特质。高校校园广播的受众有特定、集中的特点,绝大多数是在校的师生、员工。根据这样的受众特点,校园广播的播放时间通常在中午下课后的12点到12点半之间、下午下课后的6点到6点半之间。

(二)存在问题

1.收听人群特征:存在“偏科”现象。被调查的学生群体中,男生收听广播的比例要小于女生,完全不收听广播的比例大于女生,总体而言,男生对于广播的关心程度低于女生。在学历方面,专科院校收听广播的人数比例大于本科及本科以上,且经常听广播的人数占比较大,完全不听广播的比例则远远小于本科及本科以上的比例。在专业方面,文史类专业收听校园广播的比例最大,文化生相比于艺术生来说对校园广播的关注度更高。高校校园广播的收听人群在性别、学历和专业上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反映出高校校园广播在受众的挖掘和细分上还可以做出更多努力。

2.收听渠道:仍以传统方式为主,新渠道吸引力不足。从收听渠道看,传统校园扬声系统占据80%的比例,通过手机收听的占据16.46%,排第二,其他方式所占比例均不足3%。这充分反映了校园广播传播渠道落后,在新媒体平台上吸引力不足的问题。

3.广播内容:以既有内容为主,原创内容较少。通过调查发现,校园广播节目的内容以音乐分享为主,其次是新闻时政、校园通知、生活资讯、美文朗读,来稿互动和学科知识所占比重相对较小。这说明校园广播比较注重即时性和分享性,互动性和科学性则相对缺乏。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校园广播在内容生产上投入较少,缺乏自主创新性和主观能动性。

4.受众体验:互动性或成最大阻碍。调查中,67%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校园广播的互动性不强,超过一半的调查者认为校园广播的传播渠道单一。此外,内容无趣,话题陈旧、内容单一等也是校园广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看到,互动性不强已经成为目前校园广播面临的最大问题。这反映出了新媒体时代下收听者对于广播发展的要求——双向互动而非“填鸭式”灌输。

综上所述,目前校园广播的收听现状整体不太乐观,收听人群有偏向性、收听渠道单一、广播内容缺乏新意、互动性差等是校园广播发展受限的症结所在。校园广播的发展较慢、新媒体化吸引力差与这些问题是有一定联系的。要做好新媒体环境下的转型升级,校园广播需要从自身出发,在内容质量、传播渠道、受众挖掘等方面做出努力,不断创新发展,才可能改善校园广播的发展现状。

三、高校广播未来发展建议

(一)找准基石与归处——校园文化

传媒与文化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校校园广播是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而校园文化则为广播提供了传播的环境。高校校园广播建设要取得进展,就要明确校园文化是其重要意义与最终归处,为做好校园文化建设而服务。

高校广播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一方面,就内容生产而言,校园广播多为官方设立,容易获取到第一手校园资讯,具有高可信度,且其人才队伍和管理机制较学生自发群体而言,拥有较强的专业性。另一方面,就受众而言,高校广播的听众呈现出自然集中的特点,即高校广播主要为其师生服务。减少无效的到达,传播的效果也就相对较好。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广播可以继续发挥其在传播内容和受众方面的优势。比如,利用新媒体平台互动性强的特点,提高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原创内容)的比例。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范围广的特点挖掘更多受众。这种权威、专业、丰富的内容价值特性和广泛而准确的受众到达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

(二)走向新的出口——心理辅导

随着新媒体与广播融合趋势的加强,校园广播开始从“公”领域进入“私”领域。特别是在学生的心理建设等方面,开始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广播不能替代专业的心理咨询,但可以通过普适的形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打上一剂预防针。

新媒体与广播的融合使收听广播的情境不再局限于校园公共场所,而是搭建了一种便于进行心理疏导的私密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学生可以充分接收信息,校园广播传达的内容也可以更为直接和开放。例如,高校可以同校内的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合作,在新媒体平台上设置“睡前电台”“心灵树洞”等相关栏目,及时接收受众反馈的信息,提供心理辅导,作出线上与线下结合的答复,从而达到较好的心理疏导和辅导效果。

(三)重塑传播思维——社群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进入移动网络时代后,互联网有由个性化重回部落化的趋势,[2]社群传播越来越为人重视。高校校园就是一个天然的有助于形成社群的环境。高校校园广播需要在新的发展阶段调整思维,深入思考怎样从大众传播转向社群传播。

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共性,且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强关系。他们的生活场景碎片是极其相似的,在情感上容易产生共鸣。从这个社群特点来看,高校校园广播可以向场景化方向努力。无论是怎样的校园社群,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场景都是相似的。学习、宿舍、实习等都是大学生一定会经历的生活场景。高校校园广播可以据此调整放送的栏目、时间、内容以及平台,实现更切合场景需求的灵活传播。

另一方面,高校校园内的社群通常没有严格的等级规范,成员个体较为自由,有自由表达和沟通的欲望,比较反感垂直传播。因此,高校校园广播应当借助新媒体努力实现去中心化。前期让受众参与内容生产,后期积极接收受众反馈。在整个过程中实现双向互动,而不是灌输式的单向传播。

(四)把握传播的核心——内容为王

高校校园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环境下,其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传播内容的生产流程、生产人员、价值衡量标准等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但不变的是,内容依然是整个传播过程中的核心,即“内容为王”。高校校园广播站在内容生产上往往有较为丰富的经验积淀、专业的人才队伍和规范的采播程序。但在丰富多元的新媒体内容齐齐涌向师生视野的情况下,高校校园广播也显示出了不足,如过于程式化的语言、严肃生硬的通告式语调、粗略且不具新鲜感的新闻信息都让受众或多或少地感觉到了乏味。

新媒体时代,校园广播的内容制作不仅需要保留高质量、高专业度的特点,还需要尽量从受众视角出发。比如在选题上,可以选取积极向上又有趣新鲜的新闻;播报形式上则可以采用比较轻松的语调,多用短句、生活用语,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园广播的应对显得笨拙、缓慢。部分高校未能发现新媒体传播的本质,粗暴地将传统校园广播向“新传播形态+旧传播内容”的模式转变。也有一部分高校并未意识到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依然固守原有阵地。

高校校园广播需要正确地认识新媒体时代带来的传播变革,深入挖掘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不仅是从传播渠道,而且要从整体传播过程来思考改善的方法。了解整个传播过程的核心,转变思维方式,认识到校园广播传播的基石与归处,以及积极寻找新的突破口。只有如此,高校校园广播才能将自己从被动的求生者变为利用新媒体赋能的赢家。

[1]蔡丽丽.高校校园广播:大学文化建设的有“声”力量[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5(03):69-72.

[2]唐兴通.引爆社群: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4C法则(前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1.

猜你喜欢

社群广播校园文化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社群短命七宗罪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