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典型人物报道
2018-02-22吴耀淇
吴耀淇
(作者单位:许昌人民广播电台)
典型人物报道是传统主流媒体的一个强项,在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方面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新媒体时代,固有的典型人物报道方式也受到影响。近年来,许昌人民广播电台不断厘清新媒体环境下典型人物报道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与时俱进,促使其“脱胎换骨”,以全新的面貌引领新闻宣传不断登上新台阶。
1 从“造神”到“写人”,优化新媒体时代典型人物报道审美效果
与新媒体交互式的传播方式相比,传统媒体的单向性传播不能依靠发帖留言、在线交流、实时互动等方式实现受众和典型人物之间的双向沟通,始终处于隔离、隔膜的状态,宣传、说教味儿较浓,人情味和真实性不够。故而,在报道典型人物时,广播新闻应满足受众心理,以平视视角、客观的立场去寻找和挖掘典型,报道和推介典型,从“造神”回归到“写人”。只有这样,所塑造的典型人物才会让人感到亲切、亲近,就像是他们中间的“某一个”。
近年来,许昌人民广播电台积极探索典型人物媒介形象建构,借助“走转改”和“道德模范”等活动,挖掘塑造了“积极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的‘最美志愿者’赵明远”“28年如一日,免费为敬老院老人理发的好人齐风玲”等一大批“草根式”典型人物,为弘扬社会风尚树立了“航向标”。
成功的典型人物宣传还原于真实,还原于生活,不能无限地拔高、神话。在遭遇“道德寒冬”时,一次成功的典型人物宣传,挽救的是整个社会的人心。2016年3月23日晚,民工张四喜在市区文峰路口偶遇一老汉突发脑梗塞,立即将病人送到医院,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抢救时间。事后,当病人家属表示酬谢时,被其婉言谢绝。通过深入采访,记者挖掘到了许多新鲜、生动的“猛料”,比如:张四喜本人刚动过阑尾炎手术;比如:更让人意外的是,张四喜多年前曾因打架斗殴被除以行政拘留。他说,现在要做好事,让人家看得起。经过策划,我们推出了“好人张四喜”专题报道,而对于某些特定的细节和背景都不回避,以人性化视角给受众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生动立体的典型人物。实践证明,典型人物有一些缺点和不足,但“瑕不掩瑜”,感召力、感染力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另外,在报道典型人物时,要矫正“典型非常人”的误区,主动捕捉典型人物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平民化”气息,真实反映典型人物的内心世界。2016年,在报道刘英进京接受“全国文明家庭”表彰时,对于其每一步历程,我们一直通过电波进行真实记录。这种记录,让刘英这个中国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的代表发挥了典型的带动引领作用。而刘英说的每一句话我们并没有刻意修饰,甚至不做过多剪辑播出真实的画面,以生活化的典型、典型的生活化提升典型人物的人格魅力。
2 从“单一独立”到“融合共生”,优化新媒体时代典型人物传播效果
广播靠声音传播,渠道相对单一。而“兼容并包”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的新媒体提升了典型报道的感召力。在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广播新闻要实现从“单一独立”到“媒介融合共生”转变,合力优化新媒体时代典型报道的效果。
近年来,许昌人民广播电台积极靠“1+1>2”的聚变效应丰富典型人物报道。2014年10月份,在接到许昌市民王志明为深圳一患者提供肾脏移植的线索后,广播电台协同当地电视、报纸、网站等其他媒体进行联合采访报道,最大限度地扩张事件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为增进典型人物的认同度,在事件发生两年后的2016年初,电台又制作了以王志明为原型的广播剧《送“肾”回家》,再次重温了王志明的凡人善举,传播了“许昌深圳两地微博联动救病人”这一生动事迹。如果单纯宣传王志明这个典型人物,力量是有限的。正是借助于多方式、多层次、多频次的持续传播,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达到了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目的。
自媒体的出现让公众表达意见日趋活跃。在报道典型人物史伟明的过程中,新闻记者能够巧妙运用了新媒体舆论引导的跟进策略。女护士史伟明10多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病人张二妮,从陌生的“医患关系”发展至难以割舍的亲情。我们以《美丽天使史伟明》为题在讲述了这个真实又真诚的故事,后经微博、微信的持续推送,社会评价海量涌来,电台及时将微博和网络上的评论原汁原味地予以跟进报道,持续保障了节目的热度和广度。
总而言之,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典型人物报道的传播环境、传播方式、传播效果都发生了变化。广播新闻唯有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在尊重新闻规律的基础上,以媒介融合和整合宣传为发展方向,着力展现先进典型人物的时代精神,才能提高典型人物的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