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化类综艺”热潮

2018-02-22朱珂欣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1期
关键词:综艺受众文化

朱珂欣

1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背景

若要以一个时间点为界限,2017年是文化综艺里程碑式的一年。

在这一年中,《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见字如面》《朗读者》《国家宝藏》异军突起,余温蔓延至2018,我们不能简单将其视为一股综艺热潮,而应从多维度、多方面探究其成因及影响。

1.1 真人秀、泛娱乐盛极而衰,人们审美疲劳,需要该换口味

诸如《爸爸去哪儿》《快乐大本营》《我是歌手》等深度不够,笑点来凑的节目,的确红极一时,但由于跟风者众多,产品同质化严重,过度消费明星,刻意卖人设,使受众对其逐渐丧失好感,加之部分受到政策的打击,都或多或少陷入了低谷。在此背景下,以情怀、深度、思考为卖点的文化类节目逐渐应运而生,并与“综艺”的形式相结合,既有竞技挑战的元素,也不乏感人肺腑的情怀,满足了人们对快综艺和慢综艺的双重需求。

1.2 经济发展带来物欲横流,怀旧情绪被社会重新唤醒[2]

“怀旧是一种消费的偏好,也是一种消费体验,它代表的是暂时性的记忆重现或逃离现有社会的一种解脱”。物质的进步加深了人们对文化的反思,许多熟练运用社交软件的人,渐渐怀恋起从前“鱼传尺素,鸿雁托书”的时光,许多热衷于电子设备的人,如今也渴望听听经典的诵读。大量的文化类综艺在“文化焦虑”时代产生,为人们的怀旧情怀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载体。

1.3 政策的助力,时代的需求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国家对文化强国建设的需求日益增加,大众媒体担负着提升全民文化品位,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任,其教育、宣传功能不容忽视,文化类综艺可以凭借新颖的形式、独创的风格吸引眼球,潜移默化中加深受众的文化认同,从而促进文化自信。由此可见,文化类综艺热潮,并非是误打误撞的偶然现象,而具备一种必然性,因而富有生命力。

2 文化类综艺节目特点

2.1 形式上,离开宏大的叙事习惯,以微小的元素见微知著

《见字如面》以一封封书信为切入点,娓娓道来,打动人心,《国家宝藏》以一件件文物为扩展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它们能够带给观众轻松的体验,而非是“门外汉”一般的压迫感。

文化类综艺往往注重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反过去严肃正派、阳春白雪的文化节目风格,增添了不少综艺元素,加入了娱乐与表演环节,如“飞花令”“小剧场”等形式,使节目更具有亲和力。过去的文化节目难改教授高谈阔论,容易给人“高高在上,不近人情”之感,而今雅俗共赏,打破文化类节目“专业有余,不接地气”的刻板印象,使文化与综艺相辅相成,更好地起到普及作用。

2.2 风格上,内敛深沉,富有中国民族传统的含蓄意味

正如“一切景语皆情语”[4],中国文人之词格往往内敛含蓄,文化类综艺不但借鉴了传统文化的内容,还借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之手法传情达意。无论是借信,还是借诗,亦或是古董文物,文化类综艺的媒介都承载着节目所要传达的深刻含义。以朗读者为例,每期都有一个关键词,诗文的背后是故事,故事的背后是情怀,《晶莹的泪珠》传达着“勇气”的真谛,《老人与海》凸显着“选择”的价值。

这样符合中国人表达习惯的风格,积淀起节目的厚度与温度,注重受众的情感共鸣与精神追求,从而满足了多元需要。

2.3 内容上,回归传统,就地取材

目前,大多数文化类综艺皆以中国古代、近代文化为素材库,依托本土寻找养分。如《国家宝藏》与博物馆合作,《中国诗词大会》大量使用古典诗词,《见字如面》与《朗读者》则赖“文学”这个富矿而生。文化类综艺更充分地扮演起“把关者”角色,封建糟粕和不入流的作品则被过滤,挑选出优质的、富有内涵和情怀的传统文化,向受众普及。

近年来,日本的二次元文化和韩国的明星文化在中国土地上崛起,传统文化在此冲击力下,失去了一部分青少年的支持。文化类综艺以其独特的魅力重新唤其对传统美的追求,成为抵御他国文化侵略的有力因素,在与日韩文化建立平等对话关系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4 平台上,央视领头,各大卫视紧随其后

截至2017年,各大卫视文化类节目播出数量高达40余个,其中,央视以绝对优势占据近四分之一。节目的表现形式较之前有一定改进——答题、诵读、辩论、访谈、讲座、表演等形式有机组合,融合戏剧、文物、民歌、汉字、历史等元素。在央视的助力下,各一线卫视、线上视频网站齐齐发力,在形式上进一步创新,如优酷推出《晓说2017》《智在说》《一千零一夜》等文化类综艺,其“泛文化”战略贴合了现代人碎片化的学习习惯。这类综艺通常身兼数职,既能扮演娱乐者的角色,又能承担教育者的责任,寓教于乐,满足了受众的多元需求。

2.5 意见领袖的作用被放大

文化类综艺担任着传播文化信息,引导文化舆论的重任,主持人和特邀嘉宾是二级传播中的意见领袖。节目制作方策划之初便会拟定主题,主持人事先就有一套完美的说辞,而音乐、灯光、现场布景等辅助元素则起到了渲染气氛,加强说服力的作用。电视节目容易造成人们被动接受信息,主持人对文化历史的见解会先入为主地被观众所接受,如《朗读者》中的董卿,其知性、博学、优雅的人设很快被大众熟识,她在节目中所传达的解读和价值观,也迅速深入人心,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经过线上媒体的疯狂转载与发酵,其观点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

3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缺陷

虽然有许多优点,但文化类综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

3.1 难逃“同质化”怪圈

中国综艺节目一贯奉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而向外购买节目版权的现象并不少见。如《见字如面》[5]源于英国的《Litter Live》,其理念和风格又借鉴了此前朱军的《信中国》,虽集人之美,但同质相较,则让人略感乏味,让看过《信中国》的观众对《见字如面》审美疲劳,难提兴致。

3.2 虽有殿堂级大师坐镇,但仍离不开对明星艺人的消费

部分节目专业性不足。为吸引受众的目光,文化类节目不得不邀请与主题毫不相关的艺人,以期受到年轻一族的欢迎。这其实是在对明星艺人进行消费,对节目本身并没有多大改善作用,无法真正吸引观众长期关注。

4 结语

文化类综艺的如火如荼恰恰证明了——中国不乏优秀的观众,而缺乏优质的作品。这也提醒文艺工作者和媒体工作者,要致力于将文化类综艺这股清流变成大趋势,使其成为收视与口碑的双料冠军,而非让它来去匆匆,成为昙花一现的网红经济。

[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

[2]张玲玲.怀旧心理体验及其功能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8-10-18(001).

[4]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孟祥斌,丁智擘.《见字如面》的传播学解读[J].传媒,2017(12):35-38.

猜你喜欢

综艺受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以《这就是灌篮》探析体育综艺发展趋势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谁远谁近?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孙红雷:我不是综艺咖,还是要好好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