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肃亲王对锡盟的巡视
2018-02-21琪根
琪根
摘 要:1906年,肃亲王率众人巡视蒙古东四盟,随从人员有陈祖缮、冯诚求、吴禄贞、姚锡光等三十余人,一行人以北京为始发地,由承德到内蒙古,对东四盟进行了巡视。而清朝这次指派亲王巡视内蒙是史无前例的,即清朝出兵准格尔以来,只有这一次巡视内蒙,因此针对肃亲王对锡盟的巡视进行了相关的介绍与分析。
关键词:肃亲王;锡盟;巡视;影响
肃亲王的北巡活动,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特殊活动。首先,当时正值清朝推行“新政”时期,以此来减缓经济危机,缓和革命局势。其次,对东四盟进行巡视,尤其是对地理条件肥沃、历史渊源流长的锡林郭勒盟进行巡视,除此之外,清朝当时迎来了移民高潮,也使蒙古地区形势更加复杂,为了控制住内蒙古,进行巡视尤为重要。
一、锡林郭勒盟自然地理与清代锡林郭勒盟的
历史概况
锡林郭勒盟在中国的北部地方,归属于内蒙古的管辖范围内。锡盟是我国关键的畜牧产品开发地,同时也是西部大开发的主导城市,是距离北京最近的草原。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15°13′~117°06′、北纬43°02′~44°52′。
(一)锡林郭勒盟的自然地理
在气候方面,锡林郭勒盟具有风大、干旱、寒冷的特点。平均温度在0℃左右,每年有5个月的结冰期,7个月的寒冷期。每年的1月份的平均温度在零下20℃,被称作北部最冷地区之一。每年的7月份平均温度在21℃左右,一年中最高温度为39.9℃,最低温度为零下42.4℃,每日的温度差在14℃左右。每年7月份到9月份是降雨期,11月份到3月份是降雪期,降雨和降雪都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增的趋势。5月份到6月份是气温最高时期,蒸发量也最大,每年的日照率为64%~73%,无霜期为110天~130天。在地形方面,锡林郭勒盟以高原为主体,兼具山丘、盆地等地貌特征,地势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特点。锡林郭勒盟的高原草场海拔在800米之上,最高峰古如格苏乌拉山峰,海拔为1957米。盆地以乌拉盖盆地为代表,山丘则是以察哈尔为代表。
(二)清代锡林郭勒盟的历史概况
锡林郭勒,蒙语,意为山丘中的河流。清朝历代皇帝都对锡盟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崇德年间再到康熙、乾隆,先后对锡盟采取了制约措施或是推进举动。而锡林郭勒盟名字的由来就是源于清朝顺治年间的会盟。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国家,并占据了察哈尔部地带。1675年,康熙将这一地带分为蓝白黄红蒙古八旗。镶黄旗、正白旗等在锡盟本部。康熙同时在宝昌地区增设了多个牧群,直属于清朝。1761年,又增设察哈尔都统,对多个地区加以管辖。祟德年间到顺治年间再到康熙年间,对锡林郭勒河一带先后设置10旗,会盟于锡林河北岸的“楚古拉干敖包”山上,命名为锡林郭勒盟。
二、肃亲王巡视锡盟的历史背景与锡盟当时的地位
(一)肃亲王善耆北巡的历史背景
1840年中日鸦片战争爆发,对当时的中国格局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是,蒙古地区地处塞外,距离较远,没有受到鸦片战争的影响,格局没有产生较强的更替。国内格局动荡不平,再加上国际势力的侵入,19世纪末期蒙古东四盟的格局也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陷入了极为严峻的形势当中。而肃亲王善耆巡视锡盟主要就是基于下列几大历史背景之下:
1.“金丹道”暴动及其影响
金丹道是活跃在内蒙古东四盟的邪教组织,组织成员大多是汉族农民。金丹道暴乱之后,汉族人民与蒙古人民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很长一段时间两个民族人民的关系都非常严峻,这也引发了后续的众多暴乱。
2.“庚子国变”与清末“新政”
自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各国势力逐渐侵入中华,民族矛盾激化、经济面临危机、文化相互冲突,这种形势引发众多中国人民的不满,“义和团”组织随之产生。“义和团”是在清朝一些官员的默许之下采取活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引发了一场涉及到北方数个省市的农民战争。并且据记载,在蒙古东四盟,很多村民都非常重视“义和团”提倡的迷信活动。直到八国联军攻破北京,“义和团”运动才结束。“庚子国变”的切肤之痛也使当朝的清朝官员纷纷对蒙古地区推行新政,对蒙古地区进行了大面积的改革与开发。
3.日俄战争对东蒙局势的影响
1904年到1905年间,日本与俄国为侵占我国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地区的土地开展了激烈的战争,最终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日本与俄国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对两国在东北的活动范围进行了规定。两国随后将目光转至蒙古地区,在蒙古地区进行经营竞争,此时的边疆危机越来越严重,蒙古地区的形式也非常严峻。为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防止领土被侵占,1905年,肃亲王率众人进行锡盟巡视。
(二)锡盟当时的地位
锡林郭勒盟是由察哈尔盟和锡林郭勒盟两个盟组成,锡盟地理资源丰富,地域广阔,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渊源。而广袤的大草原哺育出了千千万万的北方人民,这里是孕育北方剽悍民风的摇篮。有匈奴、契丹、突厥等多个游牧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而在肃亲王巡视锡盟之时,锡盟的地位也较高。因为锡盟的地理条件肥沃,再加上清朝历代皇帝都对锡盟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使得锡盟的地位变得突出。
三、肃亲王对锡盟巡视的情况
(一)肃亲王及其随从人员
肃亲王一行对锡盟巡视的人员中,主要有肃亲王、姚锡光、吴禄贞、陈祖缮、冯诚求等。肃亲王善耆,是皇太极长子豪格的后代,1899年袭年袭肃亲王爵,1922年在大连病逝。善耆是一位思想非常开明的满洲大臣,对于清末的“新政”具有非常关键的推进作用。曾经整顿过警察制度,改革过户口制度,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并且在禁烟活动中也发挥出了非常有效的作用。姚锡光早期赴日本考察多年,对于日本有非常深的了解。1899年入京科考,1903年在京师大学堂任职,1906年间曾两次考察蒙古。于1902年完成学业回到中国,回国初期在中学任教,后来被人引荐到练兵处担任驯马队监督。1906年随肃亲王到蒙古考察,创作《东四盟蒙古实纪》与《经营蒙古条议》。于1911年被刺杀身亡。陈祖缮,1906年春天以兵马指挥官的身份同肃亲王一同巡视蒙古,先后到达昭乌达、哲里木、锡盟等,于民国初期担任山东青城县知事一职。冯诚求也是肃亲王一行巡視锡盟的成员之一。endprint
(二)巡视的起因及内容
1904年到1905年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与俄国为侵占我国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地区的土地开展了激烈的战争,最终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日本与俄国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对两国在东北的活动范围进行了规定。蒙古王爷为了从中谋取利益,并且也没有意识到这一行为的后果,对此给予默许。为了安抚蒙古王爷,也为了防止蒙古王爷被日本和俄国的诱惑所迷惑,引导蒙古全面推行新政,1905年,肃亲王前往蒙古四盟进行巡视。本次巡视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安抚蒙古的王公贵族。第二,训练蒙古军队,抵御外国强敌。第三,勸慰蒙古地区兴办学堂,推行学校制度。第四,侦察蒙古的土地形势,绘制蒙古地区的地图,以备日后对蒙古的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巡视的路线
肃亲王一行自京师出发,路经古北口、热河等地,从卓索图盟入蒙旗,经过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承德府赤峰县、昭乌达盟翁牛特右旗、翁牛特左旗、巴林右旗、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右旗、哲里木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等地,最后从新民府出蒙旗,坐火车回京。肃亲王一行的调查所到地方基本都为热河都统、盛京将军统辖之下的蒙旗,而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统辖下的蒙旗未曾涉足。
四、肃亲王等人对锡盟巡视的思考
肃亲王一行人在对锡盟巡视之后,对巡视的情况进行了思考,并且分别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其中陈祖缮认为蒙古的放火烧山极大地体现出蒙古人的受教育程度较低,他不能够理解这一行为,并且在他的日记中他经常运用“愚昧、落后”来形容内蒙古人民。
冯诚求与陈祖缮具有相同的主张,即提倡土地开垦,但是他却没有表示出对蒙古人民的轻视与贬低。他对于锡盟的巡视评价并没有非常强烈的感情色彩,十分提倡对内蒙古地区广阔的土地进行有效的开垦。
吴禄贞在锡盟巡视之后,结合当时的清王朝的实际国情,对内蒙古地区的各个方面加以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其中包括对政治和宗教进行改革、振兴内蒙古教育、创建内蒙古铁路、改良内蒙古的畜牧业等等。
姚锡光在对锡盟的巡视过程中尤为注重内蒙古两方面的问题,即盐业和钱币。他将盐业和钱币看作是蒙古财政工作的重点,只有这两方面经营合理,才能够保证边防稳固。
肃亲王针对上述几个大臣在锡盟巡视之后的思考与主张进行了总结,他提出对内蒙地区的土地进行开垦,进行马种改良,以备军用;广泛挖掘内蒙地区的煤矿、金矿,为了进行高效挖掘,还需购进开挖机,保证开挖的数量与质量;兴建内蒙古的铁路事业,促进学校发展。
五、对肃亲王巡视的评价
肃亲王率三十多人对蒙古地区的巡视,跨时三个月,耗费三万两白银,足可见清王朝对此举的重视。在巡视期间提出的主张,为清王朝对蒙古的治理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肃亲王带领的这些巡视的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对巡视的过程进行了调查与记录,将蒙古的经济情况、政治情况、地理情况等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对于日后研究蒙古地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其中,陈祖缮和冯诚求运用日记的形式将巡视过程见到的所有事情进行了实时记录,但是由于两人的生活经历不同、任职官位也不同,因此两人对于同一事件的记录存在一定的差异。姚锡光以上交练兵处王大臣的说帖、条议、信笺等形式提出了不少具体的筹蒙主张。吴禄贞则创作了《经营蒙古条议》,对如何经营蒙古提出了具体的方法与主张。
清末时期,肃亲王率众人巡视蒙古东四盟,这次巡视不仅对东四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清朝的统治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选编.晚清肃亲王善省考察蒙古史料[J].历史档案,2009,(04).
[2]式莫勒.清末吴禄贞笔下的内蒙古东部社会及其筹蒙思想[A].蒙古史研究(第十辑)[C].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181-195.
作者单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