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元素对洛可可艺术的影响

2018-02-21孙雪源

大观 2018年1期
关键词:洛可可瓷器中国画

洛可可风格(Rococo)是18世纪流行于法国宫廷的一种艺术风格,其在绘画、工艺、服饰、室内设计等方面都有所体现。洛可可(Rococo)一词来源于法语Rocaille,有贝壳之意。最初是一种室内设计风格,后来逐渐拓展到绘画、服饰、工艺等诸多方面。其艺术风格相比巴洛克时期强壮、动感的特色,更纤巧柔美,善用曲线、褶皱和明快的颜色。

17-18世纪,得益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东西方开始了频繁的贸易往来,欧洲各国掀起了“中国热”。瓷器、漆器、丝绸、壁纸等源源不断进入欧洲上流社会,不仅仅丰富了他们的物质生活,更影响了他们的审美喜好。绘画、服饰、瓷器、家具、空间布局等纷纷模仿中国样式,法国贵族尤其喜爱中国的明式家具,宫殿中家具不断模仿中式家具的特点,同时大量进口中国壁纸和瓷器装饰宫殿。法国宫廷甚至专门设置节日来身着中国服饰模仿中国人日常生活,比如国王会穿中国皇帝的服装“上朝”,晚上会举办舞会庆祝。在电影《绝代艳后》中有十分鲜明的体现。休·昂纳认为,洛可可风格是“欧洲人对中国的观念之表现”,因此洛可可风潮在当时被称之为“中国-法国式样”。

一、中国画元素对洛可可绘画的影响

洛可可风格的绘画用鲜艳的色彩、柔美的曲线和优雅的情调着重表现法国贵族的轻松、享乐的生活,摒弃了学院派绘画教条、沉重的气质和宗教题材。17-18世纪,中国画随商船进入欧洲宫廷,给宫廷画师带来很多启发。其中,洛可可代表画家让·安托万·华托(Jean—A ntoine Watteau,1684-1721)十分喜爱中国画题材和表现手法。其画中经常借鉴中国画中树木和山水的描绘,尤其是中国山水画单色背景法。《发舟西苔岛》(The Embarkation for Cythera)中(图1),朦胧缥缈的远山和植物的描绘,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图2)十分相似。评论家雷文认为:“凡是对于中国宋代之风景画研究有素者,一见华托作品,比讶异其风景之相似。华托所惯为者,亦就是中国山水画最为显著之特色。”他曾创作一套《中国人物画帖》,其中描绘中国各种职业和地位的男人女人,有大夫、宫娥、尼姑等等。其中一幅《海南岛的女神》十分有特色,尽管将其定位在中国女神——妈祖,但其样貌却是纯正的法国女郎,只有服饰上略有东方意蕴。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他接纳了中国山水画法,但对于中国的人物画法并未理解,而且对于真正亚洲人的长相也并不熟悉。尽管华托借鉴中国画风格创作并不是很多,其画中中国画元素也较为隐秘,但能从中窥探出当时中国元素在法国上流社会的风靡。华托对于中国画元素的借鉴,也影响了后世洛可可画家的创作。

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1703—1770)是继华托之后最具代表性的洛可可艺术家,是皇家首席画师。他与华托最大的不同是,他更热衷于将中国元素独立展现于绘画上,而非单纯借用某一技法表现。他最具代表性的中国题材作品是一套9幅的壁毯,分别为:《中国皇帝上朝》《中国集市》《中国花园》《中国婚礼》《中国舞蹈》《中国皇帝的宴饮》《中国捕鱼风光》《中国风俗》《中国捕猎》。其中都是十分生活化的场景,有怡然自得的黄发垂髫,有梳洗打扮的中国妇女,有宴请百官的热闹场面……尽管画中人物的衣着并不完全是清朝人的打扮,更多像戏台上的演员,但可以看出布歇还是做了很多努力去描绘中国风韵。其是不同于中国画也不同于欧洲绘画的一种很新鲜有趣的创作题材。相对于让·安托万·华托在创作中小心点缀的中国元素,布歇在吸收中国画元素时更加大胆手法也更加醇熟。据传说,那组9幅的壁毯是布歇根据清朝传教士王致诚在紫禁城描绘的画稿而创作的,但壁毯上有鮮明的画家主观构思的中国风情。后来路易十五将其送给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将其保管在圆明园的特设空间里,后因事故现已丢失。不过在法国的博物馆中,还是可以见得其当时的草稿原作。布歇是一个收藏家,收藏了大量中国绘画、陶瓷、武器、家具以及其他各式各样的工艺品,在绘画中也乐于加入各种中国器物来点缀。例如在《化妆》中(图3),两位法国女郎在工笔花鸟屏风前穿衣打扮,地上掉落了中国风情的扇子;《早餐》中柜子里的中国弥勒佛像和桌子上的茶具等。布歇是中国风狂热爱好者蓬巴杜夫人的御用画师,他的画作也成为当时法国宫廷中的最高标准。

从画作中可以看出,洛可可绘画并不是单纯地模仿中国绘画,它有着自己欧洲血统的独特风情,只是将中国元素结合自身特色和画家自己的理解,融合在洛可可绘画中。在这个享乐、浪漫、轻快的洛可可时代,中国元素以它高雅的品味、超脱的情境和手法在欧洲上层社会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陶瓷、中式家具对洛可可室内设计的影响

虽然几年前室内设计流行的所谓“欧式”大多都是洛可可风格的,但明清家具的造型和装饰元素对洛可可家具影响重大,洛可可流行的时期正对应中国的明清时期。“轻盈”是洛可可风格家具的特色,追求贝壳般的柔美曲线,纤巧华丽,摒弃了巴洛克时期厚重的风格样式。洛可可家具虽样式轻盈,装饰却极为华丽繁琐,而且对家具材质的要求非常高。对于木材密度、软硬程度、颜色等都有很严格的标准。家具上饰有雕刻、彩绘、镶嵌、髹漆等工艺,纹样也加入了中国明清时期流行的卷草纹、缠枝纹及其他美丽的曲线等。

洛可可风格家具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弯曲的腿脚。明清时期的家具很多在扶手和腿脚处有弯曲,洛可可家具受此影响,弯曲弧度更加大且明显,呈现上粗下细的S型样式。皇宫中许多家具上绘以中国山水、花鸟图案,用描金、漆绘或螺钿等工艺配以中国样式的黄铜装饰。中国宫殿布局讲究对称,在法国,洛可可风格的室内设计也受其影响,追求对称效果,以显示权力的至高无上。

太阳王路易十四十分喜爱中国瓷器,在凡尔赛特地设置宫殿全部用瓷器装饰。王公贵族也以使用瓷器而感到荣耀。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是中国瓷器的狂热爱好者,每天都要到进口瓷器的商店选购瓷器,路易十五特地为她开设瓷器厂,烧制出她喜欢的粉色瓷器,被命名为“蓬巴杜粉”。尽管各国争相模仿烧制瓷器,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当时欧洲各国的土并不能烧制出硬度与中国瓷器相同的瓷,只能算作陶器。中国的瓷器更加水涨船高。

三、结语

阿道夫·赖希文认为,洛可可风格的时代蕴含着一种与中国文化相似的精神。其细致入微的情调与中国绘画、工艺一脉相承。洛可可艺术宛如一位娇媚的少女,粉红、嫩绿、嫩黄的马卡龙颜色为她搭配出最天真无邪的装扮,华丽的丝绸、光洁的瓷器、S型腿脚的胡桃木家具是最符合其身份及品味的。尽管许多西方学者否认洛可可风格与东方艺术之间的联系,但中国艺术在中国掀起的“中国热”是不可否定的,那些绘画、家具、工艺品就是最好的证明,甚至欧洲的园林都受其影响。

作者简介:

孙雪源,鲁迅美术学院史论系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外美术交流史。endprint

猜你喜欢

洛可可瓷器中国画
《绝代艳后》洛可可风格服饰设计研究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中国的名牌瓷器
书画名人汇
17世纪 洛可可艺术风格 繁复与浪漫
老佛爷的洛可可迷情
高傲的瓷器
绝代风华下,一抹洛可可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