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典故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2018-02-21佘存拴郭奖顺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7期
关键词:谚语典故成语

佘存拴 郭奖顺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电视台)

进入信息化时代,我们时常会发现诸子百家、唐诗宋词中的经典名句,成语、谚语或短语屡屡见诸于广播电视、报纸和各类融媒体的新闻报道中。从一篇新闻稿件的标题,到新闻事件的介绍,再到现场事件的叙述,几乎到处都能看见典故的影子。

新闻写作中所运用的典故,一般包含古语、成语、谚语或短语、经典诗文佳句、名人名言等。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形。

1 古典名句、成语、谚语或短语直接引用的情形

古典名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磨练的智慧结晶,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在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中多处引经据典,生动传神,寓意深邃,极具启迪意义。习近平曾多次表示他很喜欢名言“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这是苏轼《晁错论》的首段,表达的思想是“坐观其变”而不对祸乱采取措施,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在标题中直接引用成语。例如,《北京日报》2013年11月22日的《“自强计划”杯水车薪,寒门学子进名校障碍重重》一文,直接把成语“杯水车薪”用在文题中,让人们一看题目就知道“自强计划”于事无补,解决不了大问题。

成语在新闻稿正文中运用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例如,《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5月8日的《忍无可忍就无须再忍》一文中就写道“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风云剧变。面对严峻形势,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韬光养晦”一词语出自于《旧唐书·宣宗记》,这里的“韬光养晦”是对20多年前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的概括、浓缩和发展。

谚语、俗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劳动、生活丰富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世代相传、妇孺皆知的这些谚语和俗语,也常常出现在新闻作品中。例如,2006年第11期《人力资本》杂志在《三个臭皮匠怎样顶个诸葛亮》一文中就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来说明集思广益的威力。用“三个和尚没水喝”来说明互相推诿的害处。中国日报网2017年8月11日发布的《东航第一架航班从九寨沟地震灾区接回滞留旅客》一文中就用“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来说明养兵是为了用兵的思想。这些谚语和俗语形象生动地表明了广大劳动人民丰富的知识面、发达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幽默、旷达的宽广胸怀。简明扼要、俗语形象生动,让人一看就懂。

此外,歇后语在新闻报道中也司空见惯。如《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12月20日报道,江苏某县一名计生干部对记者吐槽:当单独二孩政策已然明确时,社会抚养费这项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者给予必要经济制约”的收费连续遭遇质疑和诟病。“我们是老鼠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上面的任务指标得完成,下面老被群众骂。”用“老鼠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这个歇后语,把基层计生干部进退维谷的尴尬处境以及不满和无奈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2 采用历史故事背景深厚的词语

2018年3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讲到很多神话故事。习近平指出,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我们不仅形成了小康生活的理念,而且秉持天下为公的情怀,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具体而生动,通俗而深刻,把中华民族的精气神,非常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全国人民的面前。

2017年7月6日,中国新闻网《“我们是山水相连的好邻居”——记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一文中写道:一边顶层设计,一边积极实践。在纵横捭阖的大国外交中,中俄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也是最好的大国关系之一。习主席强调:“巩固中俄世代友好的任务任重道远,没有休止符。”“纵横捭阖”原指我国战国时的“合纵”和“连横”的谋略。指秦国和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互相制衡的策略,两大策略指称国际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外交斗争。而此文用“纵横捭阖”这句历史故事背景深厚的词语,把我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国外交”理念表述得十分准确。

再如,2016年6月5日,中国日报网报道:在俄罗斯的空中支援下,叙政府军据称已承诺与美国支持的反对派武装联手打击四面楚歌的IS。用“四面楚歌”这个历史故事背景深厚的成语,把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面临的穷途末路的窘境表达得恰如其分。

3 引用经典名言的例子也比较常见

2017年5月20日《平顶山日报》发表了一篇通讯,通讯的标题是《六十甲子一轮回 而今迈步从头越》,直接引用了毛泽东的诗句入题。“而今迈步从头越”,出自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有从头再开始的意思。这篇通讯反映了几代平顶山人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用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用苦干实干创造幸福生活,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辉煌成就。

2016年9月13日《中国水运报》发表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切实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到实处》的文章。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在交通运输部安委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敬畏生命、敬畏制度、敬畏责任,在当前良好工作的基础上,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扎实做好各项安全生产工作。李小鹏主政时曾多次表示生产安全管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篇报道中,用经典名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将李小鹏这位省部级干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人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的这种情怀表现得很充分,使其人民公仆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

2017年11月27日多彩贵州网《牟艳琼:14年如一日的“马路天使”》一文中这样写道:作为一名党员,从业14年来,开发区的哪条街道最脏、最难扫,她总是主动承担这些路段和片区,寒来暑往,一年365天,几乎天天如此,从未休息过一天……“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文章引用明代“救时宰相”于谦《咏煤炭》中的名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没有丝毫的牵强附会,如盐入水,不着痕迹,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把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环卫工人牟艳琼那种为了众人幸福甘愿牺牲自己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总而言之,典故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就要用人民赋予的如椽之笔大书劳动群众,大讲中国故事,在新闻创作中合理地运用典故,常常将古人诗词信手拈来,或是吟诵明理,或是录写寄意,使得文章熠熠生辉,脍炙人口,“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猜你喜欢

谚语典故成语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说说谚语
拼成语
闻鸡起舞
猜成语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谚语趣画(一)
24节气
英语口语常见谚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