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议新闻改革措施

2018-02-21李晓亮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5期
关键词:会议

李晓亮

(作者单位:恩平广播电视台)

1 冲破旧的框框 遵循新闻规律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多次强调了新时期新闻舆论引导的重要地位,指出以新理念构建会议新闻新格局,以技术为支撑,优化信息采编、推送、服务等一系列流程是我国会议新闻改革的趋势方向。

实践告诉人们,造成会议新闻量多质差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主观方面,记者受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束缚,把会议看作是一种孤立的、静止的事件。因而,在采写时往往把时间、地点、事件和人物作简单的罗列。对开会原因、目的,不甚了解,只局限于会议现场以内的报道,甚至只局限于抄会议材料。结果,千篇一律,公式化、概念化,缺少新颖、生动、活泼的气息,枯燥无味。第二,客观方面,电视是当代最科学、最先进、最大众化的传播工具。因此,有些领导和单位,把电视新闻看作是会议的继续和扩大,身份、名誉的象征,以致逢会必请,使电视台疲于应付,无法顾及新闻价值和观众的喜好。这是至今仍然束缚着电视新闻工作者的两道框架。

基于以上这两方面的原因,作为一个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改革会议新闻的呼声中,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思想和业务水平,冲破各种形而上学的旧框,大胆创新,尊重客观实际,坚持按新闻规律办事。在采访时,要克服简单化、绝对化的倾向,必须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在考虑会议题材取舍时,要根据新闻价值和电视的特点去筛选、决断。在新闻记者身边,每天都召开各种会议,而这些会议有无报道价值,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加以分析、比较、选择。笔者认为,凡是群众关心的,以及党和政府希望群众关心的重要会议,如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府常务会和党委常委会等,都要及时、如实地加以充分报道;对那些“指令性”“广告性”的会议,可根据会议的中心议题,只发口播式的简单消息,对那些既无重要政治意义,又无明显新闻价值的会议,则完全可以不予报道,或采用其他适当的形式进行电视宣传。如一些基层单位和行业召开的会议由于行业的专业性和地区的狭隘性的局限,新闻的社会意义和群众的关注程度都不大,会议本身没有多大新闻价值,但会议上的一些典型却很有指导意义,对此,新闻工作者就不可从会议角度去报道,而是把典型提出来,单独报道。只有这样,才能把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与满足观众的需求统一起来,以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

2 认真观察思考 抓住每个会议的特点

笔者认为,要提高会议新闻的质量,还要注意改进采访方法。

众所周知,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它要求记者要细致观察、勤于思考,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点。记者到会进行新闻采访,就要抓住这个会议与别的会议不同的地方,发现这个会议中有价值的新闻。而这种有价值的新闻,除了有可能蕴藏在会议的讲话、材料中之外,还可能蕴藏在会议召开的背景形势之中,以及与会议有关的某个片断或某个侧面。因此,记者在采访时,要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抓住会议的特点。一是看清形势,抓特点。因为绝大多数会议都是根据中国共产党在每个时期的中心工作、任务而召开的。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目的。记者在报道中抓特点,就要围绕这个“中心”和“背景”进行观察和思考,从全局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恰当地估量会议的新闻价值,抓到该抓的、有特点的东西。二是选择角度抓特点。事物总是由各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的,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认识和结论就不同。记者只有洞悉构成这种事物的各个因素,才能把握住这个事物的本质,进而抓住它的特点。因此,记者在报道中,要凭借自身的思想水平和新闻灵感,选择会议最有特色的一个方面,通过具体新鲜的事实将其表现出来。

人民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专题报道中,利用自身丰富的可利用资源优势与新闻采写权,结合受众心理需求,详细报道新闻的同时,着重于关键词提取,为受众提供导读,方便受众第一时间了解重要内容,这就是抓住会议特点的典型例证。著名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他所著的《新闻学原理》一书中说过:“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感’的人,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抓会议特点也是这个道理。

3 扬己所长 注重“新”“活”“短”

电视的优势及其在观众心目中的位置,决定了它在会议新闻改革中应起主力军的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通过改革扬长避短,进一步做好会议报道。

事实上,电视既有它的优势,也有不足的地方。优势在于报道快捷、声像并茂,这是其他新闻媒介无法比拟的。不足之处在于受画面纪实性与新闻节目时间的限制,不能像其他新闻媒介那样长篇大论地报道。那么,在会议题材这种特定条件下,怎样才能发挥电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呢?笔者以为,应该在报道的样式上多动脑筋,以新、活、短取胜。

所谓“新”,就是要勇于创新,做到内容新、形式新、方法新。在采访中尽量搜集、发掘会议中各种新动态、新问题、新政策和新措施,突出会议新的内容,借助电视的图像、语言、文字和音响等手段,把群众最关心、最感兴趣的信息于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机结合,及时地传播出去,满足观众求新、求异、求快的心理要求。比如,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相关报道中,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推出的H5作品《十九大报告中的“四个新”》,就充分体现了会议新闻改革的创新要求——《十九大报告中的“四个新”》针对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和新举措,对最新提出的四个重要判断:新时代、新思想、新变化和新目标,进行了夺人眼球的创新展现。

所谓“活”,就是多出“新招”,使会议报道焕发新的活力。除了要从会议提供的材料中挖掘出新闻题材,积极做好会场内的报道之外,还可以选取新的角度,适当运用会议提供的材料加工为事件、典型、经验,用补充、加入的方法进行报道。同时,按照生动、活泼、更加开放的要求,在报道形式上,可采取现场报道、访问或加插相关资料片段等手法,让采访对象及记者直接与观众见面,克服会议报道“人头展览”式的单调和呆板,做到声画和谐、图文并茂,吸引观众。2016年两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下简称“两会”)期间,多家媒体均在门户网站开辟两会VR专题,就是会议新闻灵活化的典型体现:新华网“新起点,新征程”两会VR专题中,用户可通过鼠标点击形势便捷观看现场全景概况;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首次利用全程视频和图文直播形式报道两会内容。

所谓“短”,就是要主题集中,一事一报,把会议上最有新闻价值、群众最关心的内容抽出来,简明扼要地加以报道。众所周知,材料庞杂、篇幅冗长、枯燥乏味,是当前会议新闻报道的一大通病,也是群众不喜欢看会议新闻的一大原因。要改革会议报道,就要写短而实的会议新闻,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具有善于观察、分析的能力,从采访得到的大量素材中精挑细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写成新闻。新闻工作者在会议报道写作上,要切忌贪大求全、面面俱到。一条新闻只叙述一件事情、突出一个中心、解决一个问题、体现一个主题思想。如果遇到内容比较丰富、新闻比较多的会议,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分开进行报道。总之,要敢于跳出传统的思维方法和会议框架,抓住会议的中心议题,多发短小精悍的消息。

总之,会议新闻改革的领域很宽广,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观众的要求。

猜你喜欢

会议
《八七会议》
重要会议精神摘编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会议通知
有些会议为何开成“催眠曲”
会议通知
省妇联十二届二次执委(扩大)会议召开
主席团会议
ISO/TC8/SC8 期间会议在沪召开
目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