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记者如何培养新闻敏感
2018-02-21吴高邻
吴高邻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广播电视新闻中心)
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新闻时常发生,但并不是每个记者都能轻松察觉。同样,面对大千世界无时不在的新闻资源,优秀记者可以轻易挖出宝藏、捉到鲜鱼。有的记者却因为视而不见、无动于衷而遗失一条好新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貌似老生常谈,但它关乎记者发现新闻、采写新闻的效率和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讲,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主要表现。
1 何为新闻敏感
百度百科解释为,“新闻敏感是记者、编辑发现、判断和实现有价值的新闻的能力”。在新闻工作实践中,记者新闻敏感表现为对新闻线索的高度敏感和洞察、对新闻事实中新闻价值大小迅速做出判断的感知能力。西方新闻界所说的“新闻嗅觉”“新闻鼻”,指的就是新闻敏感。可以说,新闻敏感是记者、编辑的职业特征。发现别人发现不到的东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这就是一个敏感的记者、编辑的特殊能力。拥有这样的能力,记者编辑就能站得高,看得远,就会在平常的事件中,角度独特独具慧眼地发现新闻价值,并挖掘采编出重大新闻。正所谓“知微见著”,于平凡中见伟大,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
新闻敏感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文化知识的积累、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及对相关社会现象和相关社会问题的认真思考为前提的,它产生于经验知识与新闻事件中的有关信息的联系、重组,观察、思考。为此,具备新闻敏感性的记者首先必须具备四种判断能力:一是判断对某个事件的报道是否能取到一定的社会效果,是否能满足受众需求或引发受众感兴趣的能力;二是判断同一新闻事件的诸多构成要素中,哪个最重要的能力;三是要学会一眼看出“脱离常态”事物抑或发现冲突因素的能力;四是从已经播发的新闻中,发现更有价值新闻的能力。
电视记者仅有一般媒介记者的新闻敏感是远远不够的,由于电视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传播信息,因此,电视记者必须具备特有的形象敏感。
电视记者,特别是身处基层一线的电视记者,具备最接地气的优势。节目中,时政类新闻是基层电视台最为核心的宣传报道任务。要采写出出色的时政新闻,记者单纯把通稿拿来,把领导讲话贴上,配以常规的领导调研画面或会议镜头,这样的新闻目前已无法适应时代要求和广大电视观众对信息的需求。人们更希望通过电视新闻栏目,了解身边发生的大事小事,也希望通过节目了解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与民生走向。这就要求电视记者要有较强的政策把控能力,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敏锐的新闻捕捉能力。比如,“12.1”艾滋病防治宣传,就不能单纯报道宣传活动本身,要辅之以“本地区情况如何?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治?”等内容,才是群众最需了解的。再如,领导调研某项工作,除报道动态新闻外,还得站在群众角度,辅之以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该项工作情况,把受众最急需知晓的信息挖掘出来,才能赢得受众。
那么,怎样才算是有新闻敏感性呢?首先,新闻记者要有敏锐的嗅觉去发现可成为新闻的线索,也就是说嗅觉要灵敏,在平常的生活中要了解更多信息,从中大浪淘沙似地挑选对当前工作有指导意义的新闻线索;其次,要从海量的信息中,从客观发生的事实中,从一般现象中,善于分清主次,辨别真假,准确判断新闻的价值在哪里;再次,要有行动力,特别是电视记者,电视新闻采访都要落实到画面上,都说新闻是跑出来的,记者发现目标后要马上追上去,也就是深入实际,不辞辛苦,做到不捕捉到手不罢休。
新闻敏感是记者随时随地发现新闻线索的特殊能力,记者对新闻的敏感就像饥饿的人对食物的敏感一样,无论是闻到食物的香味,还是听到有关食物的对话,饥饿的人总能比一般人更敏锐感觉到食物的存在。无论科技怎样发达,媒体如何更新,新闻敏感都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新闻敏感并非天生有之,也不是冥思苦想能够得来的,它需要一个后天培养的过程。作为新闻工作者特有的职业素养,新闻敏感能力来自于记者编辑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精准把握和正确理解,来自于记者编辑对形势发展的全面、深入观察,对客观实际的深刻了解,对相关问题的深入调查,以及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新闻敏感能力是新闻工作者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素质和业务能力的综合体现。
大量的经验教训表明,是否具备良好的新闻敏感,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记者编辑新闻从业工作的好坏,也是衡量他们在政治上、业务上是否成熟的标志。新闻敏感的强弱,决定着记者职业生涯的前途。要想做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就一定要培植和增强自身的新闻敏感能力。
2 电视记者如何培植和增强新闻敏感
现在是手机、电视、电脑三屏共振的全媒体时代。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智能手机、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为代表和技术支撑的新媒体凭借其信息的多样性、传播的即时性、获取的快捷性以及功能的互动性等优势,正在成为信息产品、新闻报道和评论观点的重要集散地,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形态、渠道,乃至传播理念,冲击着传统的媒体格局。那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记者如何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增强新闻敏感性呢?笔者根据多年的采访经验,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2.1 常怀好奇之心
电视画面拍摄、电视消息采写能力是技巧性的,可以通过不断反复练习、在一定时间的新闻实践中得以提高。但是,一名优秀的记者,新闻敏感是最重要也是最难培养的素质。培养新闻敏感,首先是培养记者自身的好奇心。好奇心是记者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态度,是支撑记者不断探索、不断发现新闻线索的不竭动力。对于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而言,必须对人、对事物时刻保持好奇心、新鲜感,要有一种天然的兴趣去关注、去探究,总想知道为什么,总想知道背后的故事。只有对客观事物保持极大的关注热情,才可能产生敏感。
在2013年全国“两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白洁在采访报道小组讨论时,从桌上的矿泉水瓶上发现了一条新闻。上午小组讨论结束后,很多人喝剩的矿泉水并没有扔掉;留下的矿泉水瓶上作了各色各样的标记,多数委员写上了自己的名字。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好奇心使白洁记者以此为新闻点,讲述了政协委员袁熙坤倡议给瓶装水做记号,呼吁人们不要随意丢掉喝剩的矿泉水,而他的倡议被大会会务组采纳的故事。看似一件小事,实则是关乎环保公益关乎文明的大事。这则新闻故事在央视新闻频道多档滚动播出,引发了强烈共鸣。
采访完小组讨论,有些记者或许开完会马上就要回去写稿了,他们也许更关注的是小组讨论时,委员们说了些什么,提出了哪些意见和建议?白洁记者正是以记者的好奇之心,抓到了这样一条新闻。如果没有好奇之心,记者就无法发现精彩的细节,就无法在貌似平常的事物中挖掘到“新闻金矿”。
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触发灵感,创立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看到沐浴水溢而顿受启发,总结出浮力学原理。这些杰出的事例早已被广为传颂。
2012年春节刚过,笔者应劳动部门之约采访报道一次招聘活动。原想大小招聘会太多,没什么好报的,准备报道一条动态新闻。在深入采访中,笔者了解到,很多前来“招兵买马”的企业摆了三天摊,招到的人数仅有十几、二十几个人,而唯独一公司三天里招到了90多个工人,有一家五口人甚至举家全部前来应聘。记者随即与这家公司人事协理约好,第二天到公司作深入采访。果不其然,该公司除开出的薪水比别的企业高一点外,还为一家子来的人免费提供夫妻房、套房;企业工会组织还不时举办诸如乒乓球、篮球、文艺晚会等活动,职工食堂卫生、规范,伙食办得挺好。更难能可贵的是,企业从管理层到一般工人,一年四季统一发的四套衣服都是同一颜色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笔者后来根据这些素材和细节,采写了一条《从用“薪”留人到用“心”留人》的电视长消息,随即在《漳州新闻》节目中头条位置播出,取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这条电视新闻后来还参加全省“五一”新闻奖评奖活动,获得了三等奖。
可见,常怀好奇之心,记者看到某事、某现象或某问题时,才能凭借着新闻敏感,发现它的价值,抓到好的新闻。
2.2 善于观察思考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当中,对于电视记者来说,新闻就来自于这些发展变化之中。大量的新闻来源于记者的观察,来源于记者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生活中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在新闻现场,电视记者除要能够迅速对现场诸多事实、诸多要素的新闻价值作出即时判断、选择外,还必须在现场找到和记录能够表现与负载新闻价值的形象来加以体现。例如:哪些内容要拍摄?哪些细节需要特写?哪些内容需要用镜头加以重点表现?哪些形象素材具有新闻价值?因为电视采访区别于其他媒介的一点在于它更多地依靠形象传播信息。为此,记者要善于观察了解变化,分析思考变化。记者的观察要达到“见人皆所见,思人所未思”的境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匈牙利生理学家森特·乔尔吉认为:“发现就在于看到所有人都看到的事情,但却想到其他人没有想到的东西。”也就是说,观察不仅仅只是看,还需要和思考紧密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思维过程。一条好新闻的产生离不开思考。同样一条新闻线索,有的人仅从表面现象做一般性报道,有经验的记者经过深入调查、分析思考,写出的新闻就更有分量。
2013年,漳州各地都在实施“五大战役、十项竞赛”。各地记者也都报道了大量的五大战役项目建设方面的题材。而报道这些题材无非就是从项目建设规模大、进度快等方面角度进行。芗城广电中心记者在报道校安工程金峰中心小学(后改为闽南师大附小)项目建设时,发现沿用老套报道工程进度已没有新意,恐怕上不了《漳州新闻》。于是,记者在现场一边了解情况一边仔细观察,发现新的教学楼的走廊与以往(2008年汶川大地震前)看到的不一样了,以往建设的走廊大多是悬挑式外走廊的设计结构,而新建的教学楼走廊全部采用内走廊设计,每隔3~4 m就有一个框架柱。经了解是抗震等级提高了,提高抗震等级其实就是为了孩子的安全。走廊的栏杆使用不锈钢管,栏杆的间距做到不超过11 cm。据说间隔11 cm小孩子的头就不可能伸出去了。此外,新建的教学楼还设置了残疾人无障碍卫生间和盲道,对楼梯台阶进行了防滑处理。观察到这些变化,挖掘到这些细节后,记者就采写了一条新闻:《芗城区校安工程:细节之处彰显人文关怀》的稿件,很快就被《漳州新闻》采用。后来想想,没有现场仔细的观察和了解,是没办法从这一角度去报道的。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题西林壁》诗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诗中就包含着观察角度的哲理。同样一个东西、一件事情,前后左右、横看竖看,看的角度不同,视象也会不同。同样,在对新闻事实的观察中,如果视野太窄,立足点太低,参照物和参照系太少,就很难从表面上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难以获取有价值的东西。
2.3 练就捕捉“新闻背后的新闻”的能力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不仅体现于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对于优秀的电视记者来说,善于发展新闻背后的新闻线索是更高的要求。任何一名合格的记者都应具备独立发现采访线索的能力,也就是说,记者不能光靠主编或责编安排获得线索。随时从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中发现别人感知不到的新闻线索是新闻敏感最直接的体现。现实工作中,常有一些身边记者感叹自己不是当记者的料,一年到头忙下来,没有几条新闻拿得出手去参评,做得尽是一般性的报道,还时常遗失好线索,有些题材等别人报道出来才顿悟。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原因可能就是这些记者的采访往往停留在对新闻事实的浅尝辄止上,总被一些表象甚至假象的事物牵着鼻子跑,而忽略了深层次的思考和挖掘。电视采访的现场特性之一是稍纵即逝、随时变化。这点决定了电视记者在采访现场必须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随时调整自己的采访重点甚至采访主题。
2014年3月12日是新中国第36个植树节,苏州广播电视总台记者也和往年一样,应邀报道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太湖之滨开展的义务植树活动。本来要做的是正面的义务植树的政务新闻报道。但在活动现场,记者却发现,很多志愿者来到这里多是走过场,有些人聚在一起忙着拍照、嬉闹,看起来不像是来种树,更像是来过节游玩的。记者深入了解到,植树的树坑还是绿化工人事先挖好的。经过记者在活动现场的观察思考,这场义务植树活动热闹背后本质上是政府机关的例行公事和参与者的敷衍了事。于是,记者当机立断,决定以新闻事实为依据,跳出原本的政务活动报道思路,通过对现场的捕捉,志愿者、绿化养护工的采访,对形式主义的植树活动进行了批评报道。后来,这条不到2分钟的电视新闻《植树节:是植树,还是过节?》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试想,如果记者按照事先预定的方案进行报道,也是可以完成任务的。但如果记者没从植树现场的表象发现新问题,引发新的思考,就不可能制作出这条获奖新闻。可见,事物是变化的,对现场变化采取相应的应变措施,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是优秀记者深入挖掘线索所含新闻价值的必由途径。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教授认为,记者采集事实的过程就如同一勘探者,他要挖掘、钻探事实真相这个矿藏。我国当代著名记者郭梅尼曾说过,“要当好一个记者,首先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要抓住这个时代最新的东西,要反映最能代表时代精神的人物。”记者要具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里,看得准、看得深,透过重重迷雾看到或嗅到哪里有新闻发生,或哪里会有新闻发生,从而迅速去捕捉。一个成熟、优秀的记者应同时是一个成熟、优秀的观察家,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研究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及其背后隐藏的政治、经济原因,把握社会发展大趋势,用手中的笔和肩上的摄像机记录时代的足迹,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2010年,刊登在羊城晚报的消息《珠三角民企老板百亿巨资砸向“低碳产业”》曾获得第21届中国新闻奖报纸类消息二等奖。据介绍,这一条新闻报道,反映的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广东民企敢为天下先,把资本纷纷投向光伏、电子信息等低碳产业,从而找到了一条经济再度腾飞的新路子。经济转型升级的新闻其实各地都有,这条新闻记者抓住了广东产业升级的社会大背景下,广东民企大胆舍弃昔日那种靠牺牲环境、拼廉价劳力获取利润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新闻视点。而这条线索,是记者在一次采访中与民企老板座谈中发现的。记者敏锐的神经,以及对新旧信息的联想、思考,触发了新闻敏感。据了解,这篇消息刊发后,社会反响强烈,中央和地方十多家媒体和新闻网站转载,报道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2.4 加强学习,知识广博才能促进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并非天生,需要后天的培养。作为电视记者,首先要注重学习掌握党和国家的新政策、新精神。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蕴含着很多新闻信息,记者只有吃透这些精神才能在具体的采访实践中抓到事物的变化,并与新政策做比较,找出与政策的契合点。其次,电视记者必须熟知新闻价值等新闻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只有了解新闻原理和规律,才能迅速而准确地判断某一事实和线索是否有一定的报道意义,并预见新闻事实在报道中将起到的作用。
2.5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记者也是一定意义上的社会活动家。观众对记者采访报道的信赖程度往往取决于记者对人类、国家、民族、公众利益的关心程度。记者在采访报道中批评什么、赞扬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都能具体地反映出记者的社会责任感。
为什么要强调记者的社会责任感呢?其实,社会责任是构成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它是记者基于一定的政治立场、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业务水平,在内心信念和道德责任感的驱使下,自觉履行的对事实、受众和社会应尽的职责、使命和任务。社会责任感对记者捕捉新闻起着关键的作用。记者的责任感越强,不但触发新闻敏感的机会越多,产生的动力也越大。
媒体是社会公器,作为新闻舆论工作者,社会责任是第一位的,要有肩负使命当尽责的担当精神。在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的新闻从业者要牢记媒体的社会责任,深入调查研究,发挥职业精神,保持一身正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当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