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主题
2018-02-21张静
张 静
一、新时代民族工作主题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国际背景
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外接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和克什米尔地区,内连新疆、青海、四川、云南四省区,是东亚和南亚的结合点,也是亚欧大陆的“制高点”,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8,从西北到东南沿着喜马拉雅山脉漫长的边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长期以来,西藏一直处于反分裂斗争的前沿,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觊觎西藏领土、分裂祖国的图谋一直没有停止过。
(二)国内背景
西藏是特殊的边疆民族地区。现有人口330多万,其中80%以上的群众都信仰藏传佛教,宗教氛围十分浓厚。藏族占西藏总人口的90%以上,另外还包括门巴族、珞巴族、纳西族、怒族等40余个民族和僜人、夏尔巴人。
西藏社会不仅存在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同时存在着西藏各族人民同以十四世达赖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特殊矛盾。
西藏处于反分裂斗争的第一线。十四世达赖集团为达到“西藏独立”的政治目的,从来没有放弃过分裂图谋,始终在民族间制造隔阂和矛盾,挑拨民族关系,离间民族感情,煽动仇恨。但达赖集团越是挑拨民族关系,煽动民族仇恨,西藏人民越是对其深恶痛绝。因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经过改革开放40年发展,社会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大幅改善,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各族儿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得到提升。
事实证明并将长期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社会才能实现“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才能取得经济的长足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才能使各族儿女更有责任、更有信心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二、准确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主题”的深刻内涵
“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1]”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内涵。
(一)“共同守卫祖国边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是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的深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殷殷嘱托,是西藏各族人民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1.历史层面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西藏各族儿女扎根、开发、守护着这片雪域高原,为祖国统一、领土完整、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清朝魏源曾指出:“卫藏安,则西北之境安。”
尽管西藏地域偏僻、远离内陆、交通不方便、经济落后,但长期以来,边疆各族人民在边境线上繁衍生息、放牧出产、守边固边,有着强烈的守边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认识,藏族和其他各族群众为守护好祖国的疆土献出了鲜血和生命,守边文明现已深深印刻在西藏各族边民的血脉当中,代代传承。
2.现实层面
党的十九大结束不久,习总书记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给隆子县玉麦乡群众卓嘎、央宗姐妹回信,充分肯定了他们父女两代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祖国领土的崇高精神和爱国情怀,并且勉励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精神,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①习近平总书记给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回信.2017年10月28日
习总书记的重要回信,阐述了守边固边的重大意义,深化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的守边固边的责任和使命意识。治边、稳藏是西藏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治边是稳藏的前提,稳藏是治边的需要。守边固边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治边内涵,强调了治边的战略意义。[2]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将西藏定位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和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是我国同境内外敌对势力、分裂势力斗争的前沿②孙向军.守边固边治边稳藏.《西藏日报》.2017年11月28日。守边固边,联系着边防稳固和民族团结,联系着社会安稳和国泰民安,联系着西藏在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3.精神层面
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内涵。长期以来,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在海拔高、条件苦的雪域高原战胜自然、履行使命、尽职尽责,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正是因为继承和发扬了“老西藏精神”,一代又一代干部群众战胜了艰苦卓绝的自然条件,推进了西藏社会的长足发展,改变了旧西藏贫穷落后的面貌,建成了社会主义的新西藏。
精神力量铸就高原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正是有了精神力量的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③习近平: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人民日报》.2015年8月26日。涌现出一大批敢于担当、甘当路石的建设者,他们克服人类生理极限,克服缺氧、高海拔、低气压,弥补物质条件的不足,在雪域高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老西藏精神永远不老,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更能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加深,不断被更多人认知和传承。习总书记提出的“爱国守边精神”就是对老西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各族干部群众要继续发扬优良传统,继续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内涵。
(二)“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基础上提出来的,是践行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有利于激发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建设幸福家园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3]
1.党政角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年10月19日
民心所向,政之所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不断改善民生为发展的根本目的。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基本遵循②同上.。解决好西藏各地市、城乡、村居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让各族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人民群众真切体会到幸福生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才能增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才能汇聚起亿万群众的磅礴之力,谱写好新时代西藏发展的崭新篇章。
2.群众角度
转变“等、靠、要”观念,发扬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增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由于自然因素和历史因素,西藏发展比较落后,社会主要矛盾更加突出。作为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目前仍有44个深度贫困县、315个深度贫困乡镇、2440个深度贫困村、33万人尚未脱贫。
十九大报告提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需要多方努力,但群众自主脱贫意识更加可贵。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转变,调动群众在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真理解、真参与、真支持”脱贫攻坚的良性互动,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
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各族群众的生命线。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让党的民族理论“根基”在雪域高原越扎越深、实践根基越扎越牢。要继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要继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要继续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四讲四爱”主题实践教育活动,进一步夯实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引导教育各族群众自觉做民族团结的宣传员和践行者。
“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没有各民族的大团结,我们就失去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现实根基。没有各民族的大团结,我们就失去了长足发展的根本保障。没有各民族的大团结,共同创造美好家园就更是一句空话。
(三)“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习总书记在给隆子县玉麦乡群众卓嘎、央宗两姐妹的回信中说到:“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首先要做好神圣国土的守护者,看好守好祖国疆域的一草一木。要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领会守护好神圣国土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上来,统一到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共同”新时代民族工作主题上来,统一到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在治边上下好功夫、在稳藏上做好文章、在兴边固边富边上务求实效。
维护边境地区稳定至关重要。边境地区的发展和稳定,事关西藏的发展稳定,事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西藏各族干部群众,每个人都是神圣领土的守卫者。建设边疆、稳定边境既是守边固边的需要,也是满足边境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贯彻“新时代民族工作主题”的具体举措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也是行动的指南。习近平同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在原有的“两个共同”和对民族工作发展新的历史时期的准确把控基础上,提出“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西藏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两个共同”主题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结合起来,把握好新时代民族工作阶段性特征,制定好贯彻落实措施,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为实现“两个共同”提供根本保障,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打牢“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基础
把握“两个共同”的主题,首先必须吃透“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民族工作理论方针政策;另一方面要立足西藏边疆、民族、贫困、高原的特殊区情,充分认识西藏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极端重要性;自治区党委、政府、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要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上来,统一到习总书记新时代“两个共同”和“重要回信精神”上来,深刻理解,精准把握内涵、实质,统一思想。
(二)强化责任,细化措施,筑牢“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制度基础
邓小平同志说过:“制度是决定因素”,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自治区党委、政府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共同”和“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从西藏实际出发,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建立健全事关边疆发展、边境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相关制度和长效机制。
坚决实施“治边与固边并重、屯兵与安民并举”的战略,加快边境小康村建设,促进边民一心戍边、安居乐业,铸就“一个边民就是一个哨兵、一个家庭就是一所哨所、一个村庄就是一个堡垒”的捍卫边疆、巩固国防的钢铁长城。
加速边境地区小康村和“水电路讯网、教科文卫保”等“十项提升工程”,着重安排边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项目,同时充分考虑边境村与周边区域在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链条衔接,统筹考虑“十三五”有关边境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细化任务,强化责任。
(三)落实政策,凝聚人心,夯实“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群众基础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认真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促进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认真全面落实好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信教群众,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认真全面落实好党的各项富民惠民利民政策,大力改善民生,推进西藏各项民生工程快速发展,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送到各族群众当中。各级党员干部要俯下身、沉下心,解决好群众困难,让老百姓知道“惠从何来、惠在何处”,从内心里感恩共产党,坚决听党话,坚定跟党走,引导各族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最大限度的凝聚人心,切实守卫好祖国边疆,创造出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