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功一定要实做
——学习习近平同志《之江新语》
2018-02-21王鹏程
●王鹏程
《之江新语》既是习近平同志面对国际国内大势、尤其是浙江省内大事要事的“务实”之语,又是他对如何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振浙江干部群众精气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务虚”之言,体现着“务实”与“务虚”的有机结合。其中,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务虚”的重要性,要求虚功实做,是吹响浙江干部群众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响亮号角。
2004年12月30日,在《虚功一定要实做》中,习近平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虚”与“实”作了分析。他说:“虚与实是相比较而言的。比较之下,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物质文明建设实一点,精神文明建设虚一点;在提高人们素质的工作上,科学文化素质方面要实一点,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要虚一点。”由于“实”比较好把握,“虚”相对难以把握,因此不少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喜欢抓实避虚。对此,习近平同志强调,虚与实的工作,好比人体的大脑和心脏,缺一不可。他郑重指出:“干工作必须虚实结合,尤其是虚功一定要实做。”
对于虚与实、务实与务虚的思考一直贯穿于习近平同志浙江工作的始终。2007年3月24日,习近平同志即将离任浙江奔赴上海,他又发表《既重务实,又善务虚》的文章。针对一些领导干部常年辛劳、夙兴夜寐却又打不开局面的问题,习近平同志直陈要害:“究其原因,往往是出在没有处理好务实与务虚的关系上。”务实,是指从事某项工作时,能够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实话、办实事、想实招、求实效。务虚,则常指在某项工作实际开展之前,先从理论上、思想上、政治上、政策上进行学习、思考、研究、讨论,以求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增强信心、鼓舞士气。习近平同志指出:“如果说务实是‘决胜千里之外’的实践,那么务虚则是‘运筹帷幄之中’的谋划。”明确表示“务虚作为一种方法论,与务实一样,对任何领导干部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做好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既是虚功,又是实功。相对于决策之后采取的实际行动而言,它是决策之前的准备,是前提和基础,相对来说是“虚”的;但作为深入群众了解情况的一项实践,它又是“实”的活动。习近平同志要求虚功一定要实做,其重要内容之一即鲜明地体现在调查研究这项工作上。
2003年2月25日,《之江新语》第一篇文章就是谈调查研究的。在这篇《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中,习近平同志说:“各级领导干部在调研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他明确指出:“深”,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善于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朋友、到田间、厂矿、群众和社会各层面中去解决问题。“实”,就是作风要实,做到轻车简从、简化公务接待,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细”,就是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深入分析问题,掌握全面情况。“准”就是不仅要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实际情况,更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效”,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切实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较强操作性,做到出实招,见实效。
调查研究需要做得细致深入。2005年8月26日,在《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中,习近平同志对领导机关制定决策的过程作了科学分析。他说:“正确的决策,绝对不是一个人或者一堆人,不作调查研究,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就能产生的,它要在人民群众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才能产生。”因此,他要求领导干部在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之前,一定要眼睛向下,深入群众实地调研,并形象比喻道:“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认为调查研究的过程千万省略不得,必须扎实有效地开展。
调查研究需要做到点面兼顾。2006年1月9日,在《调查研究要点面结合》中,习近平同志就调查研究这门“虚功”如何做实、这门“实功”如何做好提出方法思路。在调研方法上,他要求领导干部学习和弘扬过去蹲点调查、“解读麻雀”等方法,但也同时指出,由于领导干部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完全亲力亲为进行调研,难免有其局限性。因此,他又要求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各部门特别是综合调研部门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研究力量,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多层次、多方法、多渠道地了解情况,做到点面结合、上下结合、内外结合,使决策建立在充足的事实依据之上”。
二、抓好理论学习
学习尤其是理论学习对领导干部来说看似“务虚”,实属“务实”,它直接关系到服务群众实践活动的成败。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如何学好理论?2003年7月13日,在《理论学习要有三种境界》中,习近平同志认为王国维论述治学的三种境界也适用于领导干部学习理论。他说,领导干部在学习理论时,首先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有高远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要独立思考,学有所悟,用有所得,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希望领导干部成为理论学习的模范。
学习理论是领导干部为政所需。2006年12月11日,在《为政者需要学与思》中,习近平同志首先对《论语》“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进行了解读,表示常人只重后半句,而为政者则要看重前半句,要“善学善思、善作善成,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接着他又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现实进行了分析。他说:“现实中确实有些人既不学习也不思考,既罔于自己也殆于工作。”批评那些对学习浮光掠影不深入、忙于活动应酬,热衷于所谓“政绩”“形象”的党员干部,希望他们“通过深入学习来明确远大的人生志向,通过深思熟虑来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案”。并引用《左传》“政如农功,日夜思之”,要求干部善思善学,爱民如己,从而干出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学习理论决不能就理论空谈理论。2007年3月25日,在《之江新语》倒数第二篇文章《“书呆子”现象要不得》中,习近平同志开篇即对恩格斯“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结合现实作了分析。他坚决反对领导干部中奉行本本和教条的“书呆子”现象,认为这些人虽然有一定文化水平,也经常读书,但没有真正做到“求知善读”,只能纸上谈兵、华而不实。习近平同志严厉指出:“‘书呆子’现象在领导干部中的存在,不但害人害己、影响工作,而且危害长远、影响恶劣。”认为这种现象的本质就是理论与实践脱离,由此要求广大干部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努力做到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是典型的“虚功”,其中的政治思想建设、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等等,无不关乎个人成长、社会进步、民族振兴、国家繁荣,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和动力保障。如何扎实做好这门虚功,习近平同志将它既放在国家层面进行考虑,又紧密结合浙江实际进行深入思索。
精神文明建设内容极其广泛,层次极其丰富,必须抓好基础。2004年7月23日,在《精神文明建设要“从娃娃抓起”》中,习近平同志就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他说:“我们要从培养未成年人的爱国情感、远大志向、文明习惯、良好素质等这些基本工作做起。”他对现实中“童谣”低俗化现象表示担忧,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创作的《学习雷锋好榜样》《歌声与微笑》《小小少年》等优秀儿歌表示赞赏,认为这些儿歌伴随了孩子们健康成长。由此提出“必须加大思想道德建设力度,努力为未成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希望。
联系浙江实际如何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创造实实在在的载体。2005年1月4日,在《抓与不抓不相同》中,习近平同志对浙江广泛开展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整治文化市场、整治社会风气”的“双建设、双整治”活动,给予充分肯定,明确表示“这项活动深受基层欢迎,是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工作载体”。他说:“任何一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对势力、错误思潮和一些负面的东西就会趁虚而入。我们抓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就是一个雄辩的佐证,光是打击,总有漏网的;只有让正面的东西去占领了,才能让负面的东西失去生存的土壤。”
中央各项精神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行动指针。2004年11月22日,在《吃透精神而不照抄照搬》中,习近平同志对领导干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提出明确要求。他表示一方面要“坚决、认真、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吃透精神而不照抄照搬”。他要求浙江党员干部把中央精神同浙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吃透上情、把握省情、熟悉下情、了解外情的基础上创造性开展工作。2005年3月25日,在《先进性教育重在“强身健体”》中,习近平同志指出:保持党的先进性要把经常性教育和开展适当的集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强身健体”,解决问题,有效清除我们思想上的“病菌”和工作中的“疾患”。2005年4月4日,在《树立和谐社会的理念》中,习近平同志对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作了深入分析,明确表示浙江干部群众要按照中央要求,把和谐社会的理念统一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中。2005年4月6日,在《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中,习近平同志要求浙江省委严格落实中央精神,深化理论武装求真谛、深入调查研究重实际,狠抓工作落实动真格、加快浙江的发展务实效,高度关注民生系真情、坚持为民谋利出实招。
文化建设力量巨大,文化作用广泛而明显。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2005年8月12日,在《文化是灵魂》中,习近平同志深入分析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他说,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认为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赋予经济发展以极高的组织效能,赋予经济发展更强的竞争力;同时,对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的导向作用十分明显。2005年8月16日,在《文化育和谐》中,习近平同志又强调指出:“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并对我国传统的“和合”文化价值进行了阐释,认为“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表示“和合”所追求的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体与群体的和谐,正是我们民族的理想所在。
习近平同志还联系实际,对浙江文化建设作了分析指导。2004年5月8日,在《让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扎根》中,习近平同志围绕浙江推进生态省建设的战略目标,提出文化先行。他说:“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省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明确提出了让生态文化落地生根的种种举措。2006年6月16日,在《“浙商文化”是浙江之魂》中,习近平同志又对“浙商文化”提出鲜明见解。认为随着浙江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浙商文化”在企业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他要求认真总结、提炼、培育“浙商文化”,大力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价值取向,努力打造出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体现与时俱进精神的“浙商文化”,使“浙商文化”成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道德建设是个人成长的基石、国家发展的利器。良好的个人修养是成就事业的前提,这项虚功实做的价值位列《大学》“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前。个人修养重在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理想责任价值的确立。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要抓好“个人修养”这项基本功。
就思想素质而言,2005年2月4日,在《用思想武器管好自己》中,习近平同志强调:“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内思想斗争的锐利武器,也是领导干部管好自己的有效方法。”他说:“我们常讲,领导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这‘四自’要求,就是对自我批评的要求。”强调省级领导干部作为党和政府形象的“化身”,必须管好自己,同时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在党性修养上尤其应该有“响鼓不用重复敲”的自觉性。2005年2月7日,在《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中,习近平同志表示,人格魅力是领导干部人品、气质、能力的综合反映。突出强调省级领导干部更应注重身体力行,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给人们以思想上的正确引导和行为上的良好示范,要求他们在领导工作中靠前指挥,在钱物使用上严守规定,在用权用人上坚持原则,在处理问题上公道公正,在解难帮困上尽心尽力,在工作作风上求真务实,在生活待遇上不搞特殊化,在团结共事上胸怀坦荡。
就理想责任价值而论,2005年8月22日,在《理想责任价值也要重在实践》中,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理想责任价值不仅是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理想责任价值从来不是靠空谈,而是来自于实践,体现于实践,实现于实践。”他认为共产党员必须在实践中坚定理想、强化责任、实现价值。要求浙江党员干部“既要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又要有为今天的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做到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不迷失方向,不走错路、弯路,贯彻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深入实施‘八方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切实增强执政本领的工作实践中奋发有为”。
2007年3月25日,习近平同志结束主政浙江工作,他在《之江新语》最后一篇文章《追求“慎独”的高境界》中,谈的仍是个人修养问题。他以《礼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开篇,结合现实提出了党员干部“慎独”的要求。他说:“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往往掌握一定的权力,不仅要主动接受组织、制度的监督,而且还要不断加强自律,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尤其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如何才能做到“慎独”?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三条方略: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其次要时刻反躬自省,其三要坚持办事公开透明。“慎独”是一种高境界,名似为“虚”,本质求“实”,三条方略尤其是第三条极富创新性,凸显了虚功实做的有效路径。
此外,虚功实做的要求还体现在《努力打造“信用浙江”》《增强走在前列的意识》《勇攀科学发展高峰》《在慈善中积累道德》等其他20余篇文章中,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处处闪烁着虚功实做的真知灼见。习近平同志“虚功一定要实做”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新发展,是指导我们做好理论工作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