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如何存在
2018-02-20苏海针
苏海针
摘要:我国当下正处在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整体变迁的过渡进程之中。在人们可意识到的范围内,儒家文化已经不再是显学,不再具有话语权上的正当性。然而另一方面,儒家文化又以隐蔽的、深藏在潜意识深处的形式,隐秘地烙印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当中。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儒家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批判和继承是辩证统一、不能割裂的。优秀的社会主义文化必然是超越了儒家文化和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兼容并蓄,融会贯通,最终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东方文化。
关键词:儒家 现代社会 存在形式 批判继承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1-0234-02
我国当下正处在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整体变迁的过渡进程之中。统治我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自近代西方入侵以来被强行斩断主干,并在之后的内忧外患中不断衰落,早已失去了原有的正统地位。如今的中国社会,各种不同质的思想观念相互冲突,相互交融,在社会意识领域呈现出复杂多元的特点。儒家文化在现代以何种形式存在,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对待儒家文化,本文尝试进行分析。
一、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存在形式
首先,在人们可意识到的范围内,儒家文化已经不再是显学,不再具有话语权上的正当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生产方式改变了,由其决定的社会意识必定也会随之改变。儒家文化是建立在过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作为阶级剥削的工具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现如今早已失去了孕育其存在的基础。自从新文化运动打倒了孔家店,儒家文化便作为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被口诛笔伐,到“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更是被毁坏殆尽,直至改革开放,喷薄而出的商品经济大潮便彻底冲毁了社会原有的伦理秩序。
时至今日,在人们的显意识中,儒家文化已经后退到仅仅作为传统文化遗产的位置,或作为一种知识出现在学校教育系统的教科书中,或作为可选择的一种传统的思想理论出现在学术研究当中。从表现形式来看,儒学已经不再作为反映统治阶级利益、带有强烈阶级性的意识形态出现,而更多以艺术、道德、哲学、风俗、文学等非意识形态的形式存在。儒学现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被传播、研究和实践。现代人对儒学普遍的不认同,是儒家文化生存和发展最大的危机。
然而另一方面,儒家文化又以隐蔽的、深藏在潜意识深处的形式,从人们的生活方式到生活习惯,从社会风气到文化氛围,隐秘地烙印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当中。
尽管这种形式是隐蔽的、不易被察觉的,甚至是不被人们的显意识所认可的,可这种影响却是全方位、深层次的,无论对中国人个体、群体,还是对整个国家和社会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文化作为社会意识,虽然被社会存在所决定,同时却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时会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受儒家思想浸润两千多年的文化氛围中,一个人想不受儒学的影响是不可能的。传统文化是刻在中国人的生存方式里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它的载体,代代相传。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
尽管时代风云变幻,从19世纪末鸦片战争到崭新的21世纪,中国经历了“数千年未见之大变革”,但中国广大农村还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熟人社会”,虽然早已开始建设村民自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却还处处可见儒家传统社会伦理秩序的痕迹。不但如此,城市中各个不同阶层和群体内外之间约定俗成的潜规则,依然恪守以“礼”为基础的人情世故那一套。如今的中国社会,从深层次的思想观念和隐蔽的价值观上看,很大程度上仍处在被儒家文化深刻影响的迈向现代化的过渡阶段。
二、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儒家文化
对儒学,我们似乎早就统一了意见,就是要“批判地继承”。按照唯物主义辩证法,文化中的批判和继承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不能割裂的。而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很难。
在继承时必须首先进行彻底的批判,因为只有批判才能实现真正的继承。漫长黑暗的封建社会早已证明,儒学是封建统治者阶级剥削的工具,“礼制”是维护封建社会等级秩序的理论。儒学确实包含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在没有彻底批判儒学的阶级属性之前,只一味鼓励“复兴”儒学,对于社会发展是有害无益的。不事先彻底批判儒学的阶级性,只空谈什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完全就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儒学在我国的统治旷日持久,所以封建专制主义的余毒不容易肃清,至今危害无穷。封建专制思想不光以隐蔽的形式广泛地存在于社会各色人群中,就是在一些党员干部中也很有市场。当前,官本位、等级观念、拉关系、走后门等现象尚存,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任务非常艰巨,这都与对儒学的批判不彻底有关系。虽然我党自建国以来一直致力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特别是十八大以后更是取得了振奋人心的长足进步,但是应该说,当前在我国肃清封建专制主义仍然任重而道远。
批判地继承当然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在彻底批判儒学的专制腐朽之后吸收合理的东西为我所用。边批判边继承,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的观点可以作为行动指南:“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儒家思想包含着很多普遍适用的价值准则,比如“仁者爱人”“和而不同”,等等。尽管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比起差异,共性是更普遍的存在,因为真善美等永恒的价值理念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共同的价值诉求。
儒家文化是我们独有的文化基因,如果不加区别地全盘否定,或者没有原则地鼓吹颂扬,都会损害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无处安放我们漂泊百年的灵魂。儒家文化必须经过批判地继承,才能“吹尽黄沙始见金”,从而成为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儒家文化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人生哲学和世俗宗教,然而自近代以来,旧文化崩溃,新文化又没有建成,缺乏一个稳定、主流的文化主体,呈现出无序、混乱的状态。以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理性主义为特征的现代文化确实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然而,人类又似乎变成了自己所创造的物质的奴隶,信仰匮乏、道德危机、诚信缺失、拜金主义等弊端不断显现。现代文化随着改革开放大量输入还未站稳脚跟,信息革命带来的批判工业文明负面效应的后现代文化思潮就已经接踵而至了。
从更广阔、更深远的历史文化角度看,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已经成为常态,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正如费孝通先生所倡导的,面临目前的复杂形势,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文化自觉”。十九大报告已经提出号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优秀的社会主义文化必然是超越了儒家文化和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兼容并蓄,融会贯通,最终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东方文化。只有创造,只有创新,才能实现真正的超越。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林语堂.孔子的智慧[M].黄嘉德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姚国华.文化立国[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