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咏流传》对文化记忆与历史记忆的传播

2018-02-20王若子郑石

出版广角 2018年24期
关键词:经典咏流传流传诗词

王若子 郑石

【摘要】 一首诗词如何成为经典,一段咏唱如何打动人心,《经典咏流传》这档全新的电视节目给予了人们最好的答案。央视开播的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将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相结合,用咏唱的方式将诗词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还原文化记忆的同时,带动了观众的集体记忆,从而将这些文化经典融入观众的历史记忆。

【关  键  词】《经典咏流传》;文化记忆;历史记忆

【作者单位】王若子,东北师范大学;郑石,中国传媒大学。

【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24.016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005年,王菲的一曲《但愿人长久》将苏轼那首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优美的旋律演绎出来。尽管这首宋词早在1983年就已经被邓丽君用甜美的歌喉再现过,但当旋律再次响起,人们还是会再次动容。人们除了沉浸在美妙的歌声中,更多则是回味苏轼宋词带给人们的美好意境,以及背后传统文化的魅力。如今,《经典咏流传》栏目将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文化以歌曲的形式再次传唱,在荡涤人们心灵的同时,势必带来感化情操的效应。

继承传统文化,人们需要解读经典背后的文化内涵。2018年春节伊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了一档全新的节目《经典咏流传》。这档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是2017年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旨的《中华诗词大会》的姊妹篇,其汇集了近百位经典传唱人,用我们熟悉的流行传唱方式吟诵传承了上千年的经典诗词。

一、文化记忆与历史记忆的传承

文化记忆理论上可上溯到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海德堡大学退休的扬·阿斯曼和阿莱达·阿斯曼夫妇提出。21世纪初,这一理论传入中国,很快引起学界的兴趣,成为研究热点。根据文化记忆理论,历史记忆走入人们的视野,在文化记忆之下,原本只存在于我们视野之内不足百年的历史记忆,经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传承,逐渐形成更多人的集体记忆,进而上升到历史记忆层面,从而使历史真正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流传在记忆当中。

历史记忆是对过去的一种展示,也是人们对历史的一种重塑。这一过程有人们对不同时期主导文化的记忆,也有对具有这一时期历史特征文化的记憶。对中国而言,曾经传颂千年的经典文化,从《三字经》《千字文》到唐诗、宋词,经历了几十代人的传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在数千年传承的过程中,人们对文化的记忆主要以文本记载、仪式、背诵和建筑等形式流传。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记忆并没有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正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诗词,从创作至今,多则上千年,少则数百年,在时间流逝之下,最初的模样已经很难完整再现。不同的时代语境下,人们对文化记忆的建构都是不同的。有的文化记忆是与固定的影像联系在一起的,有的文化记忆是与固定的旋律相匹配的,但无论哪种情形,时至今日,我们只剩下传颂的声音与以文本为载体的文字。如何将文化记忆保存下来并成为本民族的历史记忆,使之成为当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关涉国家民族的重大问题。

文化记忆与历史记忆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建构、历史传承的重要议题。这个议题之下,文化记忆与历史记忆相融合,民族、国家对身份的认同,特别是文化记忆之下,一个民族身份的认同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在物质文明高速发达的今天,相应的文化建设渐渐无法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文化记忆作为一个国家瑰宝与集体记忆的组成部分,在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对一个民族身份的形成有关键作用。因此,把握文化记忆与历史记忆,在现今社会尤为重要。

二、用声音呈现文化记忆

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平台,电视节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传承历史、继承文化的重要形式。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媒介的选择成为影响文化记忆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传统意义上,口头传播、书信传播、图像传播与综合传播等传播形式是文化记忆的主要形式。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以往碎片化的文化记忆已经很难满足构建民族历史记忆的现实需求与政治诉求。《经典咏流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进人们的视野。

从第一期开播,《经典咏流传》就以惊艳的舞台表现形式吸引了受众关注。央视著名主持人撒贝宁一句“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娓娓道出节目主旨。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始终都在,恰如节目那句“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经典咏流传》这个节目的初衷就是把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用如今流行的旋律重新谱写并加以传唱。

从参演人员阵容来看,《经典咏流传》摆脱了以往综艺节目惯用的以明星效应吸引观众的套路。《经典咏流传》采用点评嘉宾和经典传唱人结合的形式,节目的鉴赏团汇集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王黎光,著名主持人曾宝仪,著名音乐人庾澄庆,以学界人士搭配流行音乐前沿专业制作人,非常注重文化气息的考量。该节目每期的经典传唱人也不尽相同,从第一期到第五期,已经登场过的经典传唱人有王俊凯、王力宏、沙宝亮和霍尊等知名歌手,还有游泳运动员孙杨、老一代艺术家杨洪基、中国第一代钢琴家巫漪丽,甚至还有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清代袁枚《苔》的传唱人——贵州石门坎的支教教师梁俊及其学生。这些传唱人有着不同的出身、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行业,但他们每个人都在用心将中华传统文化咏唱出来。

从内容来看,这是一次经典文化与流行音乐的碰撞。《经典咏流传》集中了千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从《上下求索》到《登鹳雀楼》《定风波》《来甦秋思》,从《三字经》到《声律启蒙》《明日歌》,从《木兰诗》《敕勒歌》到《送别》《梁祝》《枉凝眉》,时间自先秦至民国,题材上涉及诗词曲赋、民间诗歌和启蒙读物。无论咏唱的是什么诗歌,《经典咏流传》所展现的都是我们对诗歌意境的美好想象,是我们对文化记忆的美好建构。

由此而论,《经典咏流传》节目的受众定位比较全面。《三字经》《声律启蒙》等作为中国传统启蒙教材,面向的是少年儿童;屡次作为经典影视作品主题曲目的《送别》《枉凝眉》《梁祝》则会唤起中年观众的内心共鸣;其他经典诗词《山居秋瞑》《将进酒》《咏鹅》《鹊桥仙》等更是耳熟能详、流传甚广,几乎老少皆知。这些经典文化与流行音乐形式的结合无疑是针对当下追求个性自由的青年一代。同时,这些传唱人咏唱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轻松活泼的《明日歌》,温婉动听的《山居秋暝》,也有浑厚深沉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更有让我们血脉偾张的《将进酒》。《经典咏流传》让观众的耳朵享受了一次听觉盛宴,让我们的心灵经受了一次文化洗礼。

从影响来看,这是一次经典文化走进我们生活的盛宴。《经典咏流传》充分利用电视媒介平台将传统文化传播到普通大众中,将中华传统文化记忆与历史传承相结合,最终呈现文化记忆与历史记忆的交融。随着《经典咏流传》的播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华传统文化,一段文化记忆已经成为国人的集体记忆,进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

三、历史文化传播新途径

从《中华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标志着中国文化综艺类节目从单一的传播形式迈入多元化的传播时代,使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追捧达到一个新高潮。与《中华诗词大会》所传递的以背诵诗词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表达形式不同的是,《经典咏流传》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把诗词用咏唱的形式进行演绎,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效果。借助新媒体的推动,传统文化实现了文化记忆和历史记忆的完美融合。

毋庸置疑,作为中华文化经典重要组成部分的诗词天然具备再现文化记忆的功效。在文化综艺的推动之下,特别是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政策之下,我国一度出现诗词热,传颂千年的经典文化被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千年古诗词开出新枝芽。咏唱《望月怀远》的利比亚侨胞,在回望古人思乡之情的同时感受祖国的伟大;《陋室铭》的精神与“白茹云精神”的千年神交,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

《经典咏流传》从固定的诗词入手,加入人生感悟和理解。一曲《苔》叩开了很多人的心扉,借助新媒体得到快速传播,一夜之间,“改编自清代袁枚诗作的《苔》更是一夜被‘刷屏”[1]。这首由支教老师改编的诗歌经过吉他简单的弹唱,让受众感受到中国诗词的清新淡雅之美。当一群白衣少女轻轻地用身体语言进行伴舞,一曲《山居秋暝》被霍尊演绎出别样的意境。这种寓情于景的咏唱感动了每一个观看节目的人,使他们深深被中华传统文化感染。

《经典咏流传》不再依靠明星烘托,改走文化沉淀之路。與许多综艺节目不同的是,《经典咏流传》并没有选择依靠明星来吸引受众,反而选择依靠中华数千年厚重的文化沉淀来吸引受众。一首首意境深远的诗词经过别样的演绎,使受众感受到中华文化之美。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典传唱人中,有些人来自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世界其他华语地区,这些人用他们的深情将中华传统文化咏唱,把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传播到世界每个华人所在之处,把中华文化记忆构建成世界华人的集体记忆,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

原本只是口耳相传、书本记录的诗词,在咏唱之下,变得生机勃勃。如果说在《中华诗词大会》之中,人们对文化记忆的美停留在那一行行、一句句的诗词上,那在《经典咏流传》之中,人们对文化记忆的美已经升华到那一曲曲、一幕幕沁人心脾的乐曲演绎中。这种流行与经典的结合让我们接受了不一样的文化记忆,让我们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记住了诗歌原本应有的意境。一档《经典咏流传》将文化记忆传播到每一个国人的心中,一曲咏唱的诗词将历史记忆固化在每一个国人的脑海中,这种咏唱的文化记忆成为我们历史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四、历史记忆呼应中国梦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的瑰宝。一般意义上,人们认为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其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一个民族形成的关键因素。

传播传统文化是现今电视综艺节目在十九大之后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一大举措。《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综艺节目的现实意义有三个方面。首先,该节目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在文化记忆和历史记忆之下,将传统文化再次通过历史记忆的手法重现。其次,该节目具有教育下一代的意义,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唐诗宋词,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教育下一代的重要内容。相较于枯燥的背诵,吟唱形式在赋予传统文化美的意境同时,重现了传统诗词当年被创作时的意境。在《经典咏流传》播出后,中华诗词再次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传颂的经典。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接受采访时这样称赞该节目,“‘咏是朗诵和歌唱结合在一起,‘咏又是双关语,既是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又是一种期盼,让经典能够永远流传……希望节目里的诸多经典诗歌能够进入校园,成为大课间啦啦操的配乐,成为学生们平时随口道来、张口就唱的作品。”[2]最后,该节目将中华传统的文化记忆变为历史记忆。在中国古代社会,诗词就以咏唱的形式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意境,传递一种真实情感。《经典咏流传》的出现,既是人们对传统电视节目的创新表达,也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溯。在回溯历史、传承经典和实现中国梦的大背景下,将中华传统的文化记忆通过经典传颂的方式变成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有着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媒介服务于大众信息传播,电视节目内容的制作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文化综艺节目作为电视节目新的表现形式,迎合了人们需求的改变,同时也是艺术再加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节目将文化记忆融合其中,在丰富人们思想文化的同时,将历史记忆再现其中,是文化记忆与历史记忆完美融合的体现。《经典咏流传》让同文同种的我们,心与心交流。正是这种平凡而卓越才是艺术的根本方向,才是文化传承的真谛。从《中华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曾经的文化瑰宝再一次活跃在世人眼前,让每一个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钟函. 把古诗文唱出来:传播经典新途径[N]. 解放日报,2018-02-23.

[2]《经典咏流传》成17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教育部长希望经典进校园[EB/OL]. (2018-03-11)[2018-11-18]. http://ent. huanqiu. com/yuleyaowen/2018-03/11656306. html.

猜你喜欢

经典咏流传流传诗词
革命先烈精神永远流传
蹴鞠有达人,一“踢”永流传
《经典咏流传》:歌以咏志,乐以抒怀
《经典咏流传》
传承诗词之美 《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