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与俄罗斯教育合作的影响因素与基本策略
2018-02-20王文强
王文强
摘 要:内蒙古自治区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落实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号召,结合国情区情推动与俄罗斯的教育合作。在教育合作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遇到一些问题。本文根据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运用社会有机体结构要素原理,将这一命题放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的框架中进行考察,有助于我们找准对俄教育合作的路径与策略,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关键词:“一带一路”;内蒙古;俄罗斯;教育合作;教育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12-0143-05
内蒙古自治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总体要求,结合国情区情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实施方案》,以服务“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内蒙古的教育国际化水平。在这种背景下,全面了解内蒙古与俄罗斯教育合作的影响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策略,对于确保双方合作共赢,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构建和谐有序的人文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内蒙古与俄罗斯教育合作的基本状况
将内蒙古与俄罗斯的教育合作状况放在我国对俄教育合作的整体工作中进行考察,有助于我们对双方的教育合作有一个全面而又准确的认识。
(一)内蒙古与俄罗斯的教育合作发展态势良好
近年来,中俄教育合作得到了发展。截止到2017年12月,有“150多所俄罗斯高校与600多所中国高校建立了伙伴关系”[1];“共计签署了900多项协议,设立了8个领域的中俄高校联盟”[2];我国“赴俄罗斯留学生2.5万名,俄罗斯有来华留学生1.7万名”[3];“中国共有250多所高校接收了俄罗斯留学生,分布在21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4]。
内蒙古自治区共有22所高等学校接收外国留学生4553人,其中俄罗斯学生329人;33所基础教育及学前教育学校接受国际学生1138人,其中俄罗斯学生26人。内蒙古有多所高校分别与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获得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资格共计238人,其中赴俄罗斯57人。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取得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许可和备案的专业共计18个,其中7个是本科教育项目,11个是专科教育项目。在两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中俄两国正努力扩大双边学术交流,“预计到2020年,双方留学人数将增至10万人”[5]。
俄罗斯来华留学生在选择专业上具有鲜明的特点。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大部分俄罗斯留学生是来学习汉语的,而在2006年,“俄留学生选择商业管理、工程技术、法律、医学、教育和教育学、文化艺术学科的俄罗斯留学生人数比例有所增加,人文社会学科的人数比例明显减少”[6]。俄罗斯留学生很少选择医学门类,选择的教育学方向的也基本是体育专业,他们最不感兴趣的专业是农业。
内蒙古积极推动与俄罗斯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把握举办第2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的机会,利用会议论坛、展览展示、中蒙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周等活动板块,开展了“中外大学校长教育合作发展论坛”“2017丝绸之路国际那达慕‘金通杯国际大学生足球邀请赛”“‘一带一路文物展”和“中蒙教育科技展”共4项活动。会议期间,与俄罗斯、蒙古国等国教育部门签署了14个协议,达成了12个合作意向。由内蒙古师范大学牵头发起,包含14所中国高校、11所蒙古国学校、13所俄罗斯高校、41所“一带一路”沿线及有关国家高校,共同倡议成立中蒙俄“丝绸之路”沿线大学联盟,大学联盟成立后将深化各国高校间的实质性交流与合作,同时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孔子学院在俄罗斯的发展前景广阔。“目前,俄罗斯共有18家孔子學院”[7]。2009年,内蒙古大学与俄罗斯卡尔梅克国立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2017年5月,内蒙古师范大学二连浩特国际学院与蒙古国扎门乌德市第二综合中学合作设立孔子课堂获批。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大力开展系列中华文化及俄罗斯文化推广宣传活动,为促进民心相通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内蒙古与俄罗斯教育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内蒙古与俄罗斯的教育合作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一是办学层次少,合作模式单一。从全国范围来看,中俄联合办学层次日益多样化,有本科、本硕连读、研究生各个层次。有些中俄合作院校定期互派研究生,以便在理工、人文等学科构筑良性互补关系。目前内蒙古对俄教育合作主要集中在本科阶段的人文学科方向,在理工、艺术等俄罗斯优质学科上的合作力度不够。合作模式也比较单一,主要采取“3+1”和互换留学生等合作办学模式。
二是对引进的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教学环节,没有充分发挥俄罗斯的教育资源优势,多数课程是由中方教师授课,少数科目安排外教授课。这种课程安排,一方面不利于引进俄方教学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对俄语的运用机会少,对于俄罗斯教师的授课往往听不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三是俄语基础教育薄弱,衔接高等教育有困难。近些年,俄语专业的就业方向相对较窄,俄语人才市场需求相对饱和,学生和家长在基础教育阶段不愿选择俄语作为外语来学习。中俄高校联合办学的相关专业对学生的要求不高,“生源起点低入学分数低,大多数学生俄语为零起点”[8]。一些学生选择中俄联合办学相关专业只是为了能更顺利上大学,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四是语言沟通有障碍,科研领域合作存在瓶颈。内蒙古与俄罗斯的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多依赖翻译沟通,由于高端俄语、汉语互译人才的短缺,导致双方的合作大多浅尝辄止,深入的教学科研究领域的合作难以实施。
五是“中俄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中俄各领域合作的人才需求脱节”[9]。内蒙古与俄罗斯的教育领域合作不断加强,但是目前部分学校单从自身具备的条件出发考虑办学,对社会需求的人才关注不够,在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课程选择和综合能力培养上不能满足社会要求,一些毕业生很难达到中俄合作项目对语言和专业技能的要求。
二、内蒙古与俄罗斯教育合作的有利条件
当前,中俄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经贸合作、政治互信、人文交流构成双方关系的三大支柱。习近平总书记纵览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指出:“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10]从社会有机体的结构要素入手,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进步的框架下思考双方的教育合作问题,能够更加准确客观地评估影响因素,有利于内蒙古加强与俄罗斯教育合作。内蒙古加强与俄罗斯教育合作的有利条件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
一是中俄政府积极推动经贸合作,为双方加强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夯实了基础。1991年,中国外长与俄罗斯副总理举行会谈,就两国经贸问题达成了协议,为中俄经贸合作创立了良好的开局。2015年初,双方签署联合声明,俄方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目前,“俄罗斯为内蒙古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2017年,内蒙古与俄罗斯贸易额达到205.88亿元,占全区进出口总额比重达到21.8%”[11]。经济决定着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中俄贸易往来的“外溢效应”,带动了教育等领域交流与合作的蓬勃发展。
二是中俄关系的提升,为双方教育合作提供了良好保障。自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双方关系定位连续上了四个台阶:1992年,双边声明决定“相互视为友好国家”;1994年,两国声明建立“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建设性伙伴关”;1996年,两国声明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逐步建立起了高层合作机制;2001年,双方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当前,我们是要实现“将中俄高水平政治关系转化为人文领域的务实合作成果,真正实现交流、合作和互惠互利这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任务”[12]。
三是两国文化合作的政策基础为教育领域的合作搭建了平台。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两国文化交流呈现多层次、多渠道发展的趋势;1992年,双方签署《文化合作协定》,明确扩大文化等领域的相互联系;1995年,签订了《中俄1996年文化合作议定书》;1997年,中俄元首提出扩大两国在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与联系;2000年以来,中俄文化交流向制度化和机制化的方向快速发展。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就与俄罗斯结成9对友好城市,在文化、交通运输、经贸、科技、旅游、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四是中俄两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相似性,双方交流与合作具备天然优势。(1)历史上我国的教育制度深受前苏联的影响,具有相同的社会背景与教育制度基础;(2)中俄的教育改革在方向上具有一致性,即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教育制度;(3)中俄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具体内容上也有相似之处,如扩大教育规模,调整教育结构,完善教育体系等;(4)中俄两国有共同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愿景。两国通过制定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从国家政策层面确立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目标。
五是中俄民间各领域的友好交往,为教育合作拓宽了渠道。两国的经济界、文化界、学术界、体育界、教育界通过互访、学术交流、互办展览会、文化节、国家年、语言年等方式增进了了解,建立起了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稳定而繁荣的民间交流机制,培养了大批热衷于中俄友好关系的社会群体,构筑了睦邻友好合作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心理基础,加深了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也为为教育合作拓宽了渠道。
三、内蒙古与俄罗斯教育合作的不利条件
当前,中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但兩国在意识形态、文化传统、长远发展战略等领域的分歧与误解,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双方教育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一是经贸合作落后于政治关系发展,影响了经贸繁荣带来的“外溢效应”。苏联解体以来,中俄官方积极推动各领域交流合作,但双方贸易交往长期平淡。一些俄罗斯人对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顾虑重重,担心俄罗斯会变成中国的“资源附庸”,认为中国商品的涌入会对其民族产业形成冲击,担心中国的国际影响会削弱俄罗斯的影响能力和国家利益等。种种顾虑影响了双方的经贸关系,“2018年5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约为11.63万亿元,而中国和俄罗斯双边贸易额约为407亿美元,仅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24%”[13]。这样的经贸发展状况,不利于双方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也必然波及到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二是中国威胁论长期存在,疏离了双方的信任与合作。俄罗斯的“中国威胁论”是从欧洲的“黄祸论”演绎而来,但其内涵更加具体:“1.人口扩张论,即中国人口扩张到俄远东地区,并逐步将其变成中国领土。2.能源威胁论,即中国无节制地消耗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3.领土回归论,即崛起后的中国会对俄提出归还被占土地的要求。4.军事威胁论,即军事实力强大后的中国会对俄国家安全造成威胁等等。”[14]当前,在中俄关系友好的主旋律下,“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各地、学术界、普通百姓、政府官员、媒体中还大有市场。“据统计,65. 8%的俄罗斯人对中国的移民话题时感到不安,表示强烈抗议,认为应当严格限制”[15]。
三是文化差异影响双方理解与互信。由于中俄的生活区域、发展历史、社会习俗及宗教信仰不同,因而在文化、道德、语言、价值观等方面也明显不同。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地处东西方中间地带,在历史文化上,历经了东西方文化双重冲击,形成了蕴含东西方文化元素的特殊文化。俄罗斯人信仰以东正教,受西方文化影响时间长,强调个体、注重细节,文化比较开放。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和信仰上的差别显著,这种差别会使双方产生心理隔阂,影响合作关系。
四是中俄教育交流存在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为:(1)两国教育体制机制上的差异导致接轨不畅。另外,俄罗斯在国际上领先的专业与学科上对外交流相对保守。(2)中俄教育交流的地区色彩较为浓厚,合作院校多集中于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三省,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对俄教育交流仍然不够深入。(3)中俄高等教育交流的内容及学科有限,交流的规模不大。中俄双方拥有为数众多的高校,目前参与交流的学校总量不足,仅限于部分地区的少数高校。
四、内蒙古加强与俄罗斯教育合作的基本策略
根据内蒙古与俄罗斯教育合作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影响因素,我们要深入贯彻国家合作共赢的外交战略,积极开展对俄教育合作,助推“一带一路”发展建设。
一是改善俄罗斯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促进中俄民心相通。“近年来,俄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呈现以下几个特点:总体对华友好、认可中国崛起现实、对华深度认知不足、合作与防范并存、民众个体性差异明显”[16]。“对中国这个邻国认识不足,为俄社会滋生‘中国威胁论提供了土壤”[17]。针对俄罗斯人对中国了解不多的实际情况,内蒙古要加强与俄罗斯的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加大对中俄文化大集战略的深层次研究,丰富中俄人文合作内容”[18]。依托内蒙古特有的区位优势,利用上合组织、中国-东盟教育周、中俄蒙经贸洽谈会等国家级和地区级人文交流机制,与沿线国家合作举办教育论坛、教育博览会、文体活动,深化青少年人文交流,打造人文交流品牌项目。
二是加强合作平台建设,完善顶层政策设计。为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对俄合作,加快“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助力中俄两国与世界各国开展贸易投资、旅游和文化交流,为内蒙古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教育国际交流搭建平台。完善顶层设计,落实教育领域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实施方案。以俄蒙为重点,以留学教育为基础,统筹推进涉外办学、科技合作、人文交流。黑河学院作为与俄罗斯教育合作的先行者,其“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对外交流和服务社会等与俄罗斯全面对接”[19]的发展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三是加大对俄罗斯留学生的招生宣传和培养力度。中俄两国计划到2020年将双方留学人数提升至10万人,内蒙古自治区确立了以留学教育为基础的对俄教育合作思路,需要有针对性地扩大对俄留学生的招生规模。调查显示,俄罗斯留学生选择中国高校的渠道大致有四个。其一,经到过中国学习的朋友、熟人、亲戚介绍;其二,从互联网获取留学信息;其三,学生的派出单位;其四,中央或地方教育管理机构。吸引俄罗斯留学生来华的主要因素:其一,学校的知名度和良好声誉;其二,相对便宜的费用;其三,提供奖学金。在扩大招生宣传力度的同时,要促进国际化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进一步优化留学生专业结构、学历层次结构,使对俄留学生教育逐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四是进一步发挥中俄同类高校联盟的办学效能。推动“内蒙古自治区与俄罗斯大学联盟”、中蒙俄“丝绸之路”沿线大学联盟落地生根,繁荣发展。各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加大对同类高校联盟的参与力度,并重视发挥已参与的同类高校联盟的办学效能。第一,建立学分互认与转换体系,加强联合培养教育体系建设;第二,扩大联盟院校的人才、思想和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第三,利用俄方的技术优势和中方的市场及技术转化优势,促进双方校企间合作,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多元化。第四,深化联盟高层定期会晤、协商机制,完善高校联盟合作机制体系建设;第五,尊重市场规律,拓宽融资渠道,双方应充分考虑科研资本投入的风险性,照顾到合作参与者的利益,允许按照比例获取利益。
五是多措并举,保证育人成效,强化服务,满足社会需求。双方应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加强创新人才、新型产业工人、现代服务业人才等急需人才的培养。鼓励俄罗斯高等学校在语言、交通运输、建筑、医学、能源、环境工程、水利工程、生物科学、生态保护、文化遺产保护等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领域联合培养学生。推进境外办学,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依托自身优势,适时配合企业走出去,以高等学历学位教育和非学历高等教育模式参与境外办学。积极推进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和自治区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建设,联合建立汉语、俄文等教育教学基地和信息化平台,深化语言互通。着力推动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可持续发展,支持条件成熟的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与俄相关学校合作办学。建立教育援外志愿者派遣机制,吸引更多师生参与援外事业。创新科技手段,保障与俄蒙合作顺利实施。推动教育援外工作,加大对俄罗斯开展优质教学仪器设备、整体教学方案、配套师资培训、教育经费筹措等一体化援助,为俄罗斯培养培训教师、学者和各类技能人才,为促进双方教育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3〕〔5〕俄罗斯教育部长全面解读中俄教育合作有多强[EB\OL].http://www.sohu.com/a/20123 7059_100012609,2017-10-30.
〔2〕俄中两国教育合作将在哪些领域出彩——访俄罗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副部长柳德米拉·奥戈罗多娃[EB\OL].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thunews/9669/2017/2017121316052694 5410214/201712131605269454,2017-12-13.
〔4〕〔6〕中国高校俄罗斯留学生情况统计及其社会学分析(上)[EB\OL].https://www.sohu.com/a/145482255_670057,2017-06-02.
〔7〕“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孔子学院在俄罗斯大有可为”[EB\OL].http://www.hanban.edu.cn/article/2016-12/06/content_667507.htm,2016-12-06.
〔8〕陈平.中俄联合办学视域下复合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读与写杂志,2015,(01):4.
〔9〕王金玲.中国地方高校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模式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3,(12):1615.
〔10〕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39.
〔11〕深化“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开创内蒙古对外贸易新局面[EB\OL].http://www.doc88.com/p-2806482125874.html,2018-05-06.
〔12〕李丹.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俄同类高校联盟解析[J].文教资料,2015,(01):88.
〔13〕前5月中国和俄罗斯贸易额407亿美元,约占同期中国贸易总额的2.24%[EB\OL].http://www.sohu.com/a/234925883_100110525,2018 -06-10.
〔14〕张思雨.俄罗斯新闻周刊《论据与事实》涉华报道研究(2012-2015)[D].吉林大学,2016.
〔15〕秦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下的中俄文化外交研究[D].吉林大学,2014.
〔16〕徐翀.近十年俄罗斯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基于俄国内民调结果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03):103.
〔17〕较真贴:俄罗斯人对华好感度为什么微微下降了?[EB\OL].http://www.sohu.com/a/240025 196_419342?_f=index_news_8,2018-07-09.
〔18〕万红,李春艳.中俄文化大集战略发展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4,(06):17.
〔19〕穆怀平.黑河学院全力打造中俄教育交流合作的“桥头堡”和“枢纽站”[N].黑龙江日报,2010-12-23.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