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中“合作交流”的误区及对策

2018-02-20程卫国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独立思考

程卫国

合作交流能力,是新时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素质,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些合作交流,师生都感到别扭,在教学形式上存在诸多误区。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形式误区一:“开门见山”的“合作交流”

在很多的数学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在学习新知识的开始,老师就开门见山地安排学生合作讨论。比如学习圆的面积,一位教师是这样安排的,我们已经认识了圆,知道了什么叫圆的面积,请同学们利用准备好的圆的图片,小组讨论一下,应该怎样求圆的面积?于是学生就开始了小组讨论。

这样的安排,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这种没有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后的合作交流,缺点是:(1)学生对问题认识不足,思维没有产生矛盾冲突,合作交流的主觀愿望不强烈。 (2)把学习活动过早地引到“合作交流”之中,对学困生而言,对问题的认识,有可能还未经历一个思考的过程,这时,优生就可能说出了答案,成为“交流”的主角。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某些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逐步衰减,以致影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这种“开门见山”的“合作交流”,让部分学生不知所措,无从说起,这样的讨论让部分学生感到尴尬。

对策: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防止学生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合作学习应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前学生的独立思考(或操作)不能被削弱,更不能被替代。这样,才能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有利于每个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

二、形式主误区二:“万能钥匙”式的“合作交流”

不管教学什么内容,不论内容难易,教师总要安排一下学生分小组讨论,特别是有人听课的课。执教者把“合作讨论”当作了“万能钥匙”,认为用它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把“合作讨论”看成了“好课”的必备配件。比如在一次研究课上,一位教师执教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例题是“300-(120+25×4)”,教师出示题目后就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 “这道题怎样计算?”其实,像这样较简单的内容,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说一说方法,再让学生独立试算,然后教师评讲就可以了。

对策: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它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这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1.强调小组合作精神,融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针对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烈、缺乏合作能力的弱点,教师要经常教给、训练和提醒学生正确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首先应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小组成功,个人才能获得进步,逐步养成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密切配合的习惯。其次,应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要使学生意识到: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既是一种文明礼貌的表现,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同时,引导他们学会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并发展自己的思路;学会对同伴的发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开展争论和质疑,真诚地赞赏或大胆地提出不同见解。这样,既能发现不同的思考方法、解题思路,又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2.培养学生合作操作的习惯,提高合作质量。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需要进行操作、实验、调查、讨论等探究形式,特别是操作活动,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与人交流的良好机会。因此,教师在小组合作操作的问题上,要强调人人动手、互助合作、共同完成,并尽量设计一些个人操作不方便,需要两人或两人以上才能操作的内容。

三、形式误区三:“浅尝辄止”的“合作交流”

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安排学生开始分组讨论,可教师给学生的时间不够用,学生讨论不到一、二分钟,就要求讨论停止。比如一位教师教的小数除法,首先通过情境引出算式:19.2÷12,让学生试算,安排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学生刚讨论一会,教师就让学生停止,然后汇报。有的学生说:把0.2元看作2角来想;有的学生说:把0.2看作2个十分之一来想。至于“为什么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学生没有说清楚,教师也没有安排学生再讨论,问题就这样不了了之。这样浅尝辄止的合作讨论,让学生及听课老师都觉得尴尬,这样的讨论有 “讨论”之名,而无其实了。

对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合作学习。

为了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应该适当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合作讨论不应给教学带来形式主义的尴尬,我们要正确、合理地使用好这种学习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小组合作形式组织的教学过程,在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始终应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学行为应根据教学环节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教师的角色也应随之发生变化。在提供小组讨论或调查的问题、在布置合作操作任务时,教师应当是组织者和引导者,不仅要 “发号”命令,而且要妥善安排。在小组开展合作交流时,教师应当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置身于学习小组中,参与到学生中间,在内容、时间、学生情绪、组织纪律等方面,进行适时的调控。同时,教师应采取友好平等、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不过多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袖手旁观,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序和高效。在学生对知识总结和应用时,教师应当是一个欣赏者和指导者,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赞赏,进行适当的点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总结和概括发现的结论,提供应用新知识的情境。

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学习形式,对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在新的课程标准环境下,教师应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发挥主导作用,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

【作者单位:淮安市渔沟镇中心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独立思考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谈独立思考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让数学课堂成为探索能力的训练场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谈独立思考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语文学习小组讨论的纠偏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