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时代的慈善之路
2018-02-20王前进
王前进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是当前首要工作任务。新时代的慈善工作,也亟须紧跟时代的发展,脚踏实地创新与探索。本人结合几年的慈善工作实践,就探索新时代的慈善之路,谈五点学习体会。
一、学好用好《慈善法》 促进法治慈善
201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正式实施,我国慈善事业进入了一个依法治善的新时代。慈善法的出台,使得慈善工作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有效解决由于相关法律滞后,导致一些负面事件发生,透支公众信任和慈善热情等系列问题,将成为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慈善法明确了慈善活动所涉及的对象、内容和范围,慈善活动是公益活动,国家对这些活动予以保护和促进。起到了引领作用。慈善法明确了慈善活动主体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对慈善募捐、慈善捐赠、慈善财产信息公开等诸多问题逐一明确,民政部门对监管慈善活动有了详细的规定。起到了规范作用。慈善法提出了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如可以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划拨土地或者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分层分步推进税收优惠政策等。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开展募捐、接受捐赠、管理财产等方面。对慈善组织而言,一要依法开展公开募捐;二要做好慈善捐赠接受;三要妥善管理好慈善财产;四要做好保值增值;五要根据规定全部用于慈善目的。对民政部门而言,一要为慈善组织开展募捐、接受捐赠、管理好财产等创造条件;二是监管好慈善组织的各类活动,特别是加大对财产活动的监管力度。三是做好信息公开工作,概括就是“一个制度、一个平台、三类公开、两项告知”。
加强慈善法治研究将有效促进慈善组织依法行善。2017年3月1日全国法学会系统首个慈善法治研究会正式在沪成立,带了好头。当前,我们要学好用好《慈善法》,努力依法做好慈善工作。建议各地应尽早制定《慈善法》实施细则,服地方水土,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
二、大力弘扬慈善观 普及文化慈善
中国的慈善思想源远流长,“慈”是指长辈对晚辈的爱,“善”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互助。慈善事业是人们在没有外压力的情况下自愿地奉献爱心与援助的行为和从事扶弱济贫的一种社会事业。慈善文化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弘扬慈善文化所要达到的境界就是要在全社会造成浓郁的“人文关怀”的氛围,使社会呈现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进入新时代,更要大力弘扬推而广之。
为培养青少年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几年前,中华慈善总会把慈善文化进校园,作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有关《决定》,发展、繁荣慈善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台州市黄岩区慈善总会(以下简称我会)会同区教育局,在全区54所中小学有步骤地进行“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几年来,先从6所中小学进行试点,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区学校从三年级至九年级全面铺开,“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将慈善理念扎根校园,与校园德育内容相结合,围绕“慈善”主题,师生们撰写读后感、开展主题班会、组织社会公益活动等,兴起了校园慈善文化教育的高潮,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收获。2017年6月22日,浙江省“慈善文化进校园”现场会暨示范省项目启动仪式在我区召开。
2017年年底,黄岩区教育局和黄岩区慈善总会联合发文,在城区六所初中新生中开展慈善文化教育。六所学校精心组织,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慈善文化教育活动,每位学生和部分教师撰写了一篇“慈善”为主题的文章,选送了100多篇慈善文章。经黄岩区教育局和区慈善总会联合评选,评选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鼓励奖42名。组织奖评选出3所学校。选送了其中14篇刊登在《慈善》杂志,部分文章推荐至《今日黄岩》报“慈善专栏”上刊登。此次活动是“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延续与深化。
我会联合区新闻信息中心,已连续八年举办慈善征文大赛,潜移默化弘扬慈善文化。每年3月,举办第X届“XX杯”慈善征文颁奖仪式,并启动下一届“XX杯”慈善征文大赛。该活动以《今日黄岩》头版为阵地,专栏报道我区涌现的慈善人物和慈善事迹。
台州市黄岩区慈善义工以“文化礼堂”为平台,让文明之风吹拂橘乡大地。文化礼堂,是农村、社区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阵地,也是志愿者为广大市民开展文化与各类服务的平台。三年来,内容上有深化,方式上有创新,内涵上有提高。坚持了腊八节民俗爱心活动、便民服务活动、送春联活动、重点策划了“走进父老乡亲”与“从小学做文明人”两个服务项目,2017年,在城乡文化礼堂开展活动78场次,参与义工1409人次,受益1.8万人。
三、精准细化点线面 追求绩效慈善
习总书记说,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近年来,我会实施精准慈善,追求绩效慈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是细化救助对象,切准救助“点”。这是慈善救助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慈善救助主要分八个方面:助困、助医、助学、助老、助残、助孤、赈灾、公益事业。而实际慈善救助时,还需要在每一救助范围继续细分成多个小范围。如因病致贫,要根据病种进行细分,即使是同一病种,也需根据严重程度进行细分;再如家庭困难学生,分为中小学生、高中生、大学应届生、大学往届生、研究生等等。在具體慈善救助中,我会分门别类制定了具体的救助标准。针对留守儿童,亟须精神呵护与心灵关爱。这样的“救助”需要比一般救助更为细致,更为迫切。
二是深化救助服务,抓牢救助“线”。 这是慈善救助精准扶贫的重点和难点。我会救助服务有三种类型:
1.项目动态型。根据政策变化,及时调整救助方式和救助额度,呈现出动态型的救助“线”。我会对贫困家庭“尿毒症”患者助医项目实施以来,充分考虑到了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并随着医保政策的调整而及时调整,是精准救助的典型体现。
2.基地造血型。我会建立特色产业基地,开展慈善造血型扶贫项目,一定三年,每年投资18多万元,帮助当地贫困户脱贫。三年期间,基地利用慈善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吸纳劳务加强田间管理,加强品牌建设和产品推销。如上郑的猕猴桃和金银花;龙王坑的水蜜桃;沈岙的笋竹两用林。
3.活动服务型。主要侧重精神上的关怀与帮助。茅畲逸夫小学留守儿童高达92%,我会拨出25万元,成立“慈善关爱留守儿童之家”。2017年,我会又选择了留守儿童占总人数48%的上垟乡中心小学,也拨出25万元建设“慈善关爱留守儿童之家”。
三是强化救助效能,扩大救助“面”。 即要跟踪反思救助效能,总结经验,发现、解决救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再次开展相关的救助活动提供参考与借鉴。实践中几个需要重视的问题:1.要加强思想扶贫。2.要加强精神关怀。3.要加强横向合作。我会将继续细化深化慈善救助,在“精准扶贫脱贫”的重要使命中,更好地发挥慈善的积极作用。
四、精心组织志愿者 拓展服务慈善
《慈善法》第六十一条规定:本法所称慈善服务,是指慈善组织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基于慈善目的,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志愿无偿服务以及其他非营利服务。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服务,可以自己提供或者招募志愿者提供,也可以委托有服务专长的其他组织提供。志愿者(义务工作者)是指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计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的人。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同时也是在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志愿服务个人化、人性化的特征,可以有效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减少疏远感,对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黄岩区慈善义工协会对2017年工作做了回顾总结:2017年,我们在紧张而愉快中走过。这一年,继续进行传统的敬老、助老、助学、助残、环境保护等公益服务;继续进行 “一元爱心”“社工进礼堂”关爱留守儿童、爱心“绿房子”、助医导医等活动项目。同时,配合我区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策划了“雷锋在行走”文明劝导、“走进父老乡亲”助老助残服务、“从小学做文明人”趣味服务等公益项目。配合区妇联开展了志愿者服务亭值班,配合区行政执法局开展停车归位等文明劝导,承接了团区委、西城街道的 “爱心小屋”的常态性值班与管理……我们的公益活动,涵盖面不断拓展,服务内容一年比一年丰富,思想性进一步深化,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活动频率空前密集。一年来共组织公益活动1006场次、频率最高的7月份,共有143次活动。在民政局的领导、慈善总会的指导,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通过一批骨干义工的不懈努力,使一个“业余、自愿、无偿”的慈善组织,坚持了全年规范化、常态化的管理与活动。
黄岩区慈善义工积极组织参与各项公益活动,投身于服务慈善,做了大量工作,难以一一列举。例如:为老人送去便利。每个月都安排二三次,为老人们理发、量血压、测血糖、洗眼睛、磨刀剪、做理疗等服务,深受老人们欢迎与好评。“走进父老乡亲”。 是原先走进养老院敬老活动的延伸版。走进义工的家乡,既拓展帮助老人与残疾人的受众范围,更大范围宣传孝道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从小学做文明人”。以小手拉大手,让文明理念渗透进幼小的心灵,促进城市文明建设。“雷锋在行走”文明劝导。发现有不文明行为随时开展劝导,见到有垃圾随时进行清理,遇到临时有困难的市民,出手相助解决。酷暑中的“爱心凉茶”。精心熬制“爱心凉茶”,送给环卫工人、建设民工、过路人、街头警察送上一份清凉。“导医志愿者”。她们,帮助求诊者在自动一体机上完成挂号、缴费等手续,避免排队,提高了效率,深受市民欢迎。……
五、努力提高公信力 打造信用慈善
公信力是慈善事业的生命线。做慈善事业,要使民众信任你,支持你,传统慈善,主要依靠个人的公信力(私德),公益组织的公信力(公德),需要社会和捐赠者的认可。慈善事业的公信力,是跟从事慈善者的行为密切相关。从事慈善的人或者组织,自身的行为,要经得起推敲,让人信任。任何国家,慈善都是国民的敏感事业。任何人都不会接受自己的爱心捐赠被人挪用或浪費。由此产生的心理反差,导致不信任。慈善组织要想维持自己的正面形象,就必须永远谦恭地接受监督,接受捐赠组织和个人(包括社会大众)的严苛检验和监督,这是慈善事业的现实。一旦失去了公信力,慈善事业的生命也终结了。
多措并举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应从几个方面落实:慈善组织需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做到行业自律,建立“公开、公正、透明、高效”的运作机制,树立良好的形象;公开信息财务透明,每一笔公众捐资、每一批救助,都有清晰的账目,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通过一些慈善活动,传播慈善组织的服务理念,提高公众对所有慈善组织活动的认可;在助困救济、志愿服务、人员培训过程中提高公众的价值认同;民政部门构建平台,定期公布信息,实行强制性披露;审计机构要定期对财务进行审计,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
十多年来,我会认真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一是每年都向理事会汇报年度工作和资金募集及使用情况;二是每年度资产负债及业务活动进行审计,公开审计意见;三是每年的募捐及救助情况都在报纸刊登,同时在“两会”发放;四是规定救助标准,实地调查核实。努力做到信息透明,救助公开、公平、公正。我会将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及时公布慈善募捐收入和救助支出情况,接受社会监督。要严格自我要求,端正服务态度,关心服务弱势群体,廉洁自律,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在健全、规范、公开的各类管理制度基础上,加强慈善公信力建设,保障慈善组织运作的制度化、规范化。